李汉生 ,张君诚 ,孙 刚 ⋆
(1.三明学院 研究生处,福建 三明 365004;2.三明学院 资源与化工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层次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研究生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培养模式,其中研究生联合培养是创新形式之一。[1](P199-200)研究生联合培养是指由多个单位共同参与到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管理的过程,是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全新教育探索,既可以加强高等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沟通,又可以使研究生具备多元化视角和创新思维。[2](P114-116)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着办学层次提升的内在冲动和外在诱惑,但鉴于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科研经费、资源共享等方面均有一定劣势,难以获得培养研究生的机会,因此研究生联合培养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最佳途径。[3](P117-118)为了加快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积极创新和推行适合自身特色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方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基本功能。[4](P41-43)本文结合三明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探索,就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等进行解析与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福建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分布极不均衡,100%位于福州、厦门等沿海狭长城市带上,对中西部广大区域辐射能力弱,不利于三明这类老区苏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福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单向流动至福州和厦门地区,吸引了福建省大部分优质人才资源,限制了省内教育的整体发展。缺乏有效的教育合作机制,合作交流水平较低,办学定位模糊,专业设置重复,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是实现省内教育资源互补的基本要求。[5](P1-2)福建省教育协同发展对于全国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目前,福建省总人口将近4千万人,实现全省协同发展,推进区域发展机制创新,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福建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三明等老区苏区城市是新福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氟化工、氟新材料为引领,由绿色学科群所支撑的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对三明地区的绿色高效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三明高层次人才紧缺,难以有效支撑区域产业升级,难以有力带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新福建、新三明发展亟待自主培养留得住的高层次人才。
建设新福建,亟需大批优秀的研究生人才。福建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的建立,既注重科学前沿,又面向国家需求,将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突出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及针对性,解决研究生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层次大多停留在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涵要求和能力水平有限,已经无法满足三明这类老区苏区城市振兴发展的现实需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动提升治理能力、内涵质量和服务水平,有效集聚办学资源、拓展服务空间,加快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发展势在必行。
研究生联合培养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参与到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主要包括校际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校所联合培养、校政联合培养等模式。[6](P158-160)20世纪90年代,我国首次引入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2004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包括联合培养在内的研究生培养创新计划。2012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全面发展高等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加强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7](P17-19)第7条意见明确指出,继续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鼓励并推动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支持中西部地区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8](P17-19)联合培养研究生需要多方协同,共同建设基地平台,优化责任落实与利益归属制度,激励联合培养推动力,补充完善联合培养计划等。近年来教育管理部门与高等学校之间密切沟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教育部署的决策与方针,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积极联合,共同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人才。[9](P1-2)
校际联合培养是指高校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多数为没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地方高校和知名院校的合作。校际联合培养模式按照合作深度可细分为以下多种形式:第一种为浅层次合作,招生单位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联培单位的兼职导师只起到辅助指导作用。[10](P127-128)第二种为中层次合作,招生单位负责课程学习阶段,联培单位负责论文研究阶段,还包括联合授课、实验室及实验平台联合建设、实习基地联合开发等工作。第三种为深层次合作,招生单位负责研究生招生、兼职导师选聘、培养质量控制等工作,学习生活和论文研究等其他研究生培养过程全部由联培单位独立完成。[11](P17)双导师制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各司其职,共同指导联合培养研究生,有效利用双方单位的相关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交流合作,提高导师团队整体科研和教学水平,提升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使专业学位研究生从研究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践型转化。[12](P243-244)
福建省教育厅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政策,包括设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产学研示范基地、科技计划项目等。这些举措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契机。福建省内研究生联合培养主要以第二种形式(中层次合作)为主,而三明学院在第二种形式为主的基础上,正在努力尝试全过程培养研究生。三明学院2009年与福建师范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正式开始联合培养研究生。其后又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国立文化学院等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实现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主要分布于化工、材料、机械、管理、艺术、教育等学科。三明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和质量受到招生单位的一致认可,毕业研究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和欢迎,就业情况良好,大多在高校、与专业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就业现状满意度逐年上升。
关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笔者主要以三明学院为中心进行分析。
1.坚守理念,立足地方区域发展
三明学院立足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沿海山区的客观环境,始终坚守“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创造意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了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层次的人才需求,三明学院与三明市人民政府建立了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签署了《三明市人民政府-三明学院产教融合共建协议》,共同打造校地命运共同体。
学校紧紧围绕氟化工、智能装备制造、创意设计与生态旅游等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形成材料与化工、机械、艺术、旅游管理等优势学科群。坚持多元协同,融合境内外优质产教资源,打造了海峡理工学院、美丽中国发展研究院、三明学院-中兴通讯ICT学院、三明市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教联合体,集聚了 “福建省固定床洁净煤气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数十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共同为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2.着眼学科,紧密对接地方产业
在多年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基础上,围绕三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重点支持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创意设计、生态旅游、生物工程、教育等地方重点产业。采用教学、实践与论文交融式培养,实行校内和企业双导师全过程指导,通过现场教学、混合教学和案例教学,培养具有工艺技术开发、装备研制、文创设计、旅游规划等创新创业创造视野、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3.创新机制,完善联培规章制度
根据学校总体要求,构筑了由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培育学科组成的申硕学科梯队,有效提升整体学科建设水平。制定了涵盖招生、学位、培养、管理、奖助等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规范性文件28项,编制了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文件21项,为创硕校和联培研究生教育管理奠定了坚实的体系和制度保障。优化修订了《三明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三明学院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等,加大了奖励力度。组织制订重点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围绕三明新材料、智能装备、创意设计与生态旅游等重点产业,指导重点申硕学科制定包括培养目标、主要研究方向、学制与学分、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程选修说明、中期检查、论文发表、学位论文、学位授予等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方位、全链条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4.定期培训,提升联培导师素质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学校定期举办研究生导师培训。在2019年的导师培训班上,由联培高校的研究生管理人员作了“强化导师责任,落实立德树人”“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改革实践”“研究生导师与学位管理”的主题报告,学校研究生处作了 “三明学院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报告。全校研究生导师及相关管理人员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改革实践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对于师德师风、立德树人、导师职责、培养流程、论文规范、毕业要求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导师培训对于学科建设、申硕工作、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研究生导师队伍和联培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和学位论文要求的不断提高,学校将继续开展研究生导师的系列培训,以期提高研究生导师的综合业务素质,切实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5.交流学习,提高学校整体水平
为了加强与教育部门、省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校领导多次赴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厅走访学习。研究生处、人事处、科研处及学科负责人赴厦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湖州师范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南昌工程学院、福州大学等洽谈对口支援、研究生联培等相关事宜,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合作成果。2019年12月24日,三明学院与厦门大学签署对口支援协议。2019年12月26日,三明学院与福建师范大学签署改革发展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研究生联培工作。学校多次召开 “一流学科专业建设讲座”“申硕工作专题座谈会”,邀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专家到校指导学科建设和联培工作,使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方面的先进做法和宝贵经验。
地方本科院校与其他高校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长,但研究生联合培养仍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相关培养制度和政策也不完善。地方高校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优化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制度与形式,建立完备的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5](P1-2)
对于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本科院校,福建省教育厅每年分配一定数量的联培研究生名额,但由于多种原因(如地理区位、研究生意愿、联培高校配合度等),很多生源不愿意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联合培养研究生,给招生工作造成较大难度。联合培养研究生规模相对较小,仅局限在个别联培单位和学科。
由于联培研究生数量较少,学科专业不同,在制订有关研究生教育、管理、培养的规章制度时,难以采用统一的评价体系[13](P12),部分二级学院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落实不力的问题。[14](P124-128)此外,联培研究生在招生单位和联培单位完成各个培养环节,双方单位均可能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15](P98-103),比如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期末考试、发放奖助、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等环节,尤其是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安全保障,需要联培双方单位明确责任,实现无缝对接,以保证研究生管理工作落实到位。[16](P80-84)
通过几年的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尝试,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效益有限。由于覆盖面窄和规模较小的限制,联合培养的受益者仅仅局限于个别导师和联培研究生,对学校和二级学院整体的学科建设、科研水平提升程度有限,并且还缺少自身特色的联培模式。此外,联培研究生就业外流现象较为严重。例如,三明地处老区苏区和闽中西部山区,区域优势不够突出,就业服务于三明地区的研究生较少,多数流向一线城市或东部沿海地区。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积累硕士培养经验,锻炼师资队伍水平,筑牢学科建设基础。联合培养对于暂无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的大学来说意义重大,使其在硕士单位申报过程中增加了经验。因此,地方高校的管理层需充分重视联合培养工作,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加大学科建设投入,促进科研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国内国外学术合作,扩大学术影响力。
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根基,师资力量是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基本保障。地方高校应重点扶持优势及重点学科,巩固并加强学科优势,培育新兴优势学科。同时杜绝过度重视教学或课程建设、忽视学科建设和学科建设急功近利的现象,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学科建设健康发展。针对重点优势学科,采取以机制、事业、感情留人战略,给予师资队伍宽松的科研环境和支持,确保师资力量稳定。
由于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硕士生管理经验匮乏,硕士生管理的内部保障体系不够健全,质量监控机制不够完善,招生、培养、学位、管理等诸多环节的质量保障机制还需加强。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和科研经费有限,导致硕士培养的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招生单位完成课程学习阶段之后,不再直接参与联培研究生的具体管理,可能导致学生培养质量缺少监督和管理。[17](P28)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招生单位都要重视培养质量,协商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体系,在导师遴选、招生录取、理论学习、期末考试、开题报告、论文质量及论文答辩等环节严格把关,保证与招生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同步。[18](P12-13)
由于联培研究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导师团队中学习生活,基本没有参与招生单位的学术讲座、专家授课等校园文化活动,优质学术资源难以利用。地方高校通常以本科生培养为主,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小,专门为研究生举办的学术活动很少,导致联培研究生活动范围局限于实验室和宿舍,生活相对枯燥乏味,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和心理疾病。此外,联培研究生的学籍在招生单位,而学习生活在地方高校,导致联培研究生归属感较差。[19](P1192-1194)因此,地方高校和招生单位要注重联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给予联培研究生更多关心,定期组织校园学术活动,协助联培研究生与招生单位建立日常沟通和学习交流的平台,丰富联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
为进一步扩大联培研究生招生规模,三明学院持续优化研究生奖助体系、奖学金评选办法和助研、助教、助管岗位管理办法,为联培研究生提供生活补助、免费住宿和奖学金配套奖励。学校正在探讨联培研究生工作分配制度。在学校的多次建议下,三明市出台一系列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安家补助政策,加大力度吸引和挽留材料化学、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紧缺专业人才,使三明地区逐渐成为研究生就业的选择之一。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实现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人才培养层次升级、突破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困局等的有效途径。[20](P90-95)研究生联合培养是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该培养模式下,母体单位可吸纳挂靠单位的优秀教师、科研平台、实习基地等优势资源,创新办学模式,拓展人才培养渠道。[21](P90-95)挂靠单位能够通过联合培养工作,锻炼教师队伍、提高指导水平,为自身独立开展研究生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
研究生教育已经全面进入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才强国的伟大目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深入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任务。[22](P113-115)新时代的宏伟战略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机遇。包括三明学院在内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将紧密结合学科优势和特色,把服务老区苏区振兴视为己任,深层次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强化一体发展思维,深化协同合作思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面向三明发展和老区苏区振兴,坚守“创应用强校、育致用大才”愿景,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上努力前行。
(致谢:邱锦明、许明春、杨琳等对本文有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