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彬,夏泽宇
(1.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三明365004;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3.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低碳经济研究中心,福建三明365004)
2019年末,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被发现,并于2020年2月11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COVID-19。全国各地共抗疫情,采取了高效的防控措施,建立起统一的抗疫体系,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疫情对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市场均造成一定冲击,对城镇居民生活保障和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于重大突发疫情对我国经济部门尤其是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非典”期间曾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目前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多集中于该时期。胡鞍钢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角度评价了“非典”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指出及时构建有效的疫情防控机制会保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1](P3-5)王东阳通过跟踪“非典”在中国农村的扩散发展情况,考察了重大突发疫病对“三农”问题的长短期影响,分析了农村地区应对重大疫情的危机、机遇和挑战。[2](P4-7)李宁辉通过统计数据观察,提出“非典”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主要由经济总体变动、农产品出口变动以及农村劳动力在外从事非农行业三方面因素决定。[3](P77-78)蒋和平和何忠伟认为“非典”对中国农村经济造成了间接冲击,对国内外农产品贸易具有长期影响,是处理“三农”问题的有益警示。[4](P3-4)
三明市地处东南沿海的内陆山区,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第二产业长期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连续八年GDP占比超过50%(见图1)。疫情对三明市总体经济造成的冲击是短期和有限的,其主要因素有三。其一,钢铁冶金工业主导的第二产业在三明市GDP结构中长期占比较高,是区域总体经济指标的核心波动因素;疫情对市域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影响相对有限。其二,突发性疫情的影响具有周期性和实效性,在爆发初期具有放大效应和连锁反应,并随着社会对病毒认知水平和防控能力的不断提升,在一定时间内得到削弱和控制。其三,在本次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我国政府以高效的组织力和动员力采取了精准有力的防控措施,迅速建立起全国统一的防疫体系,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抗疫成果。
图1 三明市三大产业占比折线图(1998—2018)(数据来源:三明市统计局《2019年统计年鉴》)
疫情对三明市部分农业部门造成一定冲击,引起区域农产品市场的供需脱节和价格波动,对民生产品供应和农民收入保障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三明市种植业已连续20年产值占比超过50%,是农产品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水果、蔬菜等短周期品种受疫情的短期影响较大,当季销售和下季生产均承受防疫措施带来的去销减产压力,区域市场出现结构性供需脱节,市场价格面临持续性波动。畜牧业为保障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供主要“菜篮子”产品,在疫情期间受到较大冲击,其市场价格是我国居民食品价格消费指数的风向标,对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见图2)
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农产品市场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一是受疫情影响,不少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流通渠道成本在年初的疫情高发期大幅攀升,导致终端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涨幅,在四月份复工复产之后则快速回落,有望恢复往年平均水平(见图3、图4)。二是2019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由于肉类消费在我国现阶段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中权重占比较大,因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交易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整体上扬。三是第一季度与春节消费旺季重合,是历年的农产品市场价格年度峰值,叠加疫情因素和年前价格上扬趋势,供需两端的价格指数均大幅突破往年正常值。
图2 三明市主要农业部门经济产值占比(1998—2018)(数据来源:三明市统计局《2019年统计年鉴》)
图3 全国农产品企业商品交易价格指数(CGPI)当月同比(2012.4—2020.4)(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4 全国食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当月同比(2012.4—2020.4)(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畜牧类和果蔬类产品是区域农产品市场的主要交易商品,受本次疫情冲击较大。疫情通过改变供需两端的短期格局,对区域农产品市场同时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引起肉蛋、果蔬等区域主要农产品市场的短期波动,对“菜篮子”产品供应、农民收入保障等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促进区域农业机构的优化和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的增强,对区域农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明市的畜牧业主要包括蛋鸡、肉羊和生猪,2019年上半年总产值24.2亿元。其中,蛋鸡产地主要分布在沙县、大田、清流和永安,目前全市存栏355万只,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蛋鸡存栏总量的23.4%。肉羊和生猪产业在2018年分别出栏24.9万头和158.9万头,居全省第三和第四位。三明市的畜牧产品供应量在全省占据较大比重,其生产经营受疫情冲击,对全省“菜篮子”产品的供给保障和价格稳定造成直接影响。
区域鸡蛋市场因为运输方面的封锁限制,第一季度同时出现产区外运不畅和现货积压、销区零售停滞和购销困难等问题,区域市场整体呈现供需脱节的短期异状,对鸡蛋市场价格造成了滞后的利空效应。一方面,疫情已在全球蔓延,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普遍延迟复工复学,食堂和饭店等集中性餐饮需求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湖北等国内主要鸡蛋产区受疫情影响已产生大量库存积压,势必在防控措施后通过集中抛售释放库存压力,降低仓储成本。
肉畜类市场由于养殖周期较长,供需关系短期内难有实质性改变,所受影响主要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如果全球疫情在半年内得到基本控制,由于上半年多为猪羊肉消费淡季,供应端通过常规性减产计划,就可以避免较大的损失。反之,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过长,区域肉类市场将受到来自供需两端的减产压力。从供给侧来看,国际粮食贸易运输受阻以及活畜存栏时间的被迫延长,将导致饲料供应不足,成本开支增加,有些养殖场甚至不得不扑杀部分活畜以降低产能。从需求侧来看,市场行情淡季叠加疫情恐慌情绪,对终端消费的抑制作用明显,肉类市场将面临超预期的价格下跌风险,间接促使供应端缩减产量以减少亏损。
三明市2018年果树种植面积达4.73万公顷,产量78.06万吨,位居全省第二位。三明市的水果种植主要集中在建宁、永安、清流等地,以柑橘、梨、柿等品种为主,拥有全省最大的梨生产基地和第二大的柑橘生产基地。疫情发生在春节前后的水果市场消费旺季,在第一季度形成了区域市场产销脱节的异常情况。一方面,水果具有周期短、不易存的特点,疫情期间产地大量库存积压,果农就近低价抛售;另一方面,因疫情防控采取交通管控措施,城镇水果供给无法满足居民消费需求,造成零售市场价格偏高。三明市水果种植品种单一,成熟期和上市时间相对集中,虽然有利于规模化和品牌化生产经营,但在疫情期间却面临更高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
2018年,三明市蔬菜播种面积7.27万公顷,产量179.06万吨,居全省第三位。全市蔬菜总产值76.05亿元,年带动农民增收44.92亿元,在区域农业经济部门中占比较高。同样受疫情影响,今年第一季度的全国蔬菜市场呈现整体供应充足、局部市场短缺的特征,多地的“封城封路”应急措施导致城乡流通渠道不畅,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区域市场价格普遍上涨。三明市的蔬菜种植品种较为分散,生产季节性强,当前疫情进展主要影响应季蔬菜的销售和下季蔬菜的生产。一方面,疫情期间各地采用了较为严格的人流管控措施,农民和居民的恐慌情绪加剧,应季蔬菜不能及时收获和上市,对前两个季度的蔬菜销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化肥、农药、种苗等农资的销售和运输效率降低,又会对下季蔬菜的正常播种和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可能导致未来一段时间内“菜篮子”蔬菜产品的供给不足以及价格上涨。
1.疫情影响“菜篮子”产品供应
疫情对肉蛋、果蔬等区域主要农产品部门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周边城市“菜篮子”产品的供应链短期受阻。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疫情高发期,“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持续上扬,区域市场趋于波动(见图5)。一方面,疫情的短期冲击涉及大多数市场参与主体,持续影响覆盖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直接造成产区供应方的成本攀升和供量不足,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水平;另一方面,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城镇第三产业,疫情期间持续下滑,复工复产期间又迅速回升,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供需脱节、价格波动的市场趋势。区域“菜篮子”产品的价格震荡直接造成居民生活成本的攀升,对周边地区的民生保障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图5 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2016.5—2020.4)(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2.疫情不利于农民收入保障
疫情导致农民现金收入减少,对今年“三农”领域补齐短板、决胜全面小康收官战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三明市农村居民收入主要由农业性经营收入和非农业性工资收入两大部分构成。疫情对农民收入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疫情期间交通运输受到限制,人员外出流动减少,对本地农产品的流通与销售造成较大冲击,农民农业性经营收入受到直接影响。二是疫情在全球扩散,国际上的农副产品主要进口国会加强检疫甚至采取排斥态度,出口贸易必然受损,进一步增加国内市场供给侧压力。三是三明市农村居民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60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37.8%,[7](P1)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而春节后城镇企业或是被动延缓开工,或是主动削减用工以节约开支,这对农民外出务工获取工资收入造成较大影响。
3.疫情推动区域农业结构优化
疫情有利于三明市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疫情发生后,为了治疗和预防病毒感染,全球市场对药材、口罩、医用酒精的需求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国内居民希望通过饮食来增强身体免疫力,对部分水果和蔬菜品种也具备一定的消费促进作用。三明市可抓住当下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本地农户对经济作物的种植品种作前瞻性布局,扩大药材、棉花、粮食、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提高后疫情时期的农村居民收入,弥补近期因延迟复工等因素造成的农民收入损失。
4.疫情促进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疫情有利于农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农民风险防控意识的增强。疫情引起部分农产品较大的市场价格波动,造成农业经营风险和农民收入损失。部分发达国家对此早已总结出一套成熟的农业风险市场化管理机制,可以利用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等金融工具,来规避突发性灾害造成的市场风险。对疫情的总结和反思将有助于提升政府和企业构建现代化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动力,强化农民主动参与农业风险防控的意识,增强区域农业经济对抗突发性灾情的能力。
2020年是全面小康的决胜收官之年,其中农民就业和收入稳定,是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疫情对外贸、娱乐、消费等行业及其关联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压力陡增,农村外出务工居民普遍面临延迟复工甚至失业的风险,部分不得不返乡暂居。在疫情期间妥善安置返乡农民,关键是要多渠道保障农村居民的就业和收入。一是要坚持“强龙头、育特色、拓市场”的产业发展思路,根据后疫情时期的市场需求变化,加快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现代农业。二是要深化乡镇企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鼓励回乡农民创办企业、经营商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拓宽农村就业渠道,提升农民就业质量。三是要对返乡农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强化政策、信息和技术服务,加强农村就业市场和消费市场建设,鼓励农民就近务工和属地消费,加大农民就地转移力度,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
1.坚持顺应市场、需求导向原则
一方面,疫情期间鲜活农产品运输销售普遍受阻,市场价格短期下跌;另一方面,疫情改变了国际市场供求关系,部分常规产品的外贸订单大幅缩减,被迫出口转内销,进一步加剧了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与此同时,部分与防疫医护相关的农副产品,诸如药材、棉花、粮食、水果等,却应需成为新的市场亮点。因此,区域农业结构的优化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生产结构,由宏观经济环境、市场供求关系、产品价格趋势来共同决定发展品种、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同时,政府应适时引导,帮助农民和企业跟踪适应后疫情时期的市场变化,谨慎处理短期时令产品,提前布局长期常规产品,保持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平衡,避免价格波动风险带来的滞销损失。
2.坚持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原则
三明市的特色现代农业遍布市域各区县,农场和企业在地理区位、自然禀赋、经济条件、历史习惯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疫情造成的损失各异,影响不一。因此,后疫情时期的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关键是要聚焦区域特色,做好因地施策,科学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要素,充分利用三明市农业经济的区位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三明市在水稻制种、柑橘种植、蛋鸡饲育等特色产业上已经形成的规模和品牌效应。
3.坚持科技先行、效率优先原则
调整区域农业结构,促进后疫情时期农业经济有序恢复,必须以科技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效率优先为评价准则。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继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科技创新、协同攻关,充分发掘和利用老区苏区的自然水土资源、引进人才资源和制度政策优势,在农村基层不断加快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风险现代化防治体系。同时,应优化产业利润结构,突出地方产品特色,加大力度培养种子企业和种子产品,全面推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通过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的联动管理,实现农业风险转移和农民收入保障,是部分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农业风险管理模式。2016至2020年,“保险+期货”模式连续五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在全国多地开展试点实践,这标志着我国农业风险市场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疫情引起的农产品价格风险将造成农民现金收入的不稳定,给农村全面小康的顺利实现带来一定挑战。为避免突发性灾害对区域农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有效预防和控制农业风险,一方面要将农产品价格保险纳入政策性保险范畴,提高农民参保率,增强农村地区的农业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行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把金融要素嵌入农业全产业链,通过风险共担机制保障农户收入,建立政府引导、财政支持与市场运作三轮驱动的现代化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一是要基于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加速挂钩重要农产品的金融衍生工具上市,完善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的交易监管制度。二是要建立健全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审核制度与监管措施,构建长效的农产品保费补贴机制,减轻农户的保费负担,提高参与意愿。三是要充分发挥非银金融的市场经济创新主力作用,为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通过金融风险管理业务,参与乡村振兴、服务农村经济创造有利条件。中国的保险市场和期货期权市场已具备较成熟的跨期支付和风险管理功能,可以满足实体企业对大宗商品的价格风险管理需求,应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交易所、金融机构、企业和农户等市场主体间的合作协调,加强政府政策引导、交易所技术普及和金融机构业务推广,为农业经济提供“造血”式服务。
从全球角度看,疫情对国际贸易和进出口市场形成冲击已不可避免,对境外输入性疫情造成的意外影响需保持预警。从中国角度看,疫情趋于平稳,经济活动受影响较大,现阶段需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严防输入性疫情反扑。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是居民生活和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疫情对区域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将造成有限但不可忽视的影响。以三明市为代表的沿海内陆山区,在2020年必须同时打赢新冠肺炎防疫战和全面小康决胜战两场战役,既要抓牢农村疫情防控,也要兼顾农业经济发展。疫情的发生对区域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分析和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要从根本上防控重大突发疫情造成的农产品市场风险,建立长效的风险预警和风险管理机制,关键是要辩证看待本次疫情对区域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经济发展造成的正反两方面作用,采取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应对措施,兼顾产业优化、市场调控、民生保障和就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