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晓梅 张丽敏
老年股骨颈骨折主要由患者股骨受到直接暴力而引起[1],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周围出现神经损伤或出血,导致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死亡等风险。目前在临床上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2]。为了保证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手术效果,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指导对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并且提高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对行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实施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指导,分析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的80 例行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20 例;年龄63~80 岁,平均年龄(73.5±5.8)岁;病程2~3 年,平均病程(2.5±0.3)年;骨折位置:左侧20 例,右侧20 例;Garden 分型:Ⅱ型15 例,Ⅲ型15 例,Ⅳ型10 例。试验组男19 例,女21 例;年龄60~81 岁,平均年龄(73.1±5.0)岁;病程2~3 年,平均病程(2.4±0.3)年;骨折位置:左侧25 例,右侧15 例;Garden 分型:Ⅱ型14 例,Ⅲ型15 例,Ⅳ型11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临床CT 和X 线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有下肢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及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处于哺乳期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干预治疗:包括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指导患者在床上和地下适当运动3 个月。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指导治疗。术后早期康复应指导患者卧床,髋关节外展约20°,并于术后4 h 指导患者踝关节背屈并进行足底屈曲训练。在对患者进行髋、膝关节被动运动时,应采取适当的体位。患者髋关节的运动范围≤20°。此后,患者关节的运动范围逐渐增大,并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术后2~3 d 达到35 min/次,3 次/d。此时应加强患者踝关节背屈和足底屈曲训练,患者应被动运动髋关节和膝关节并逐渐转移到患者辅助主动运动。患者接受髋关节屈曲,并采取仰卧位进行伸展训练,保持患者髋关节的正常活动,使患者髋关节和膝关节的活动达到正常活动的1/3 以上。当患者股四头肌肌力>3 级时,进行屈膝以及髋关节弯曲训练,增加膝关节适当阻力,重点训练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提高患者股四头肌的运动耐力和活动能力;患者在助行器和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伸直膝盖并弯曲臀部,在反重力作用下提高自身股四头肌肌力。于术后3~4 周,运动55 min/次,3 次/d。此时患者可进行站立训练和步行训练。医务人员指导患者使用助行器进行站立训练,防止患肢负重,并停留7 min左右。当患者使用助行器站立实现自我动力平衡时,对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先踩健康肢体,对患肢进行部分负重,然后逐渐增加到完全负重。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家属要注意保护患者防止跌倒。
1.4 观察指标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表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包括疼痛(0~100 分),功能(0~100 分),畸形(0~10 分),活动度(0-10 分)。②比较两组治疗1 个月后步长、频率和步速。所有患者在平地上直线行走2 min,计算平均步频和速度,步行20 步,计算平均步长。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髋关节疼痛、功能、畸形、活动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步长、频率和步速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1 个月后步长长于对照组,步频、步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治疗后步长、频率和步速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后步长、频率和步速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由于老年患者长期卧床休息,导致其髋关节功能非常容易出现一些老年退行性疾病,并产生关节僵硬挛缩等现象,患者下肢的肌力严重退化,并导致步行能力恢复的非常缓慢[3]。因此,如何提高老年患者髋关节的功能以及术后的步行能力是目前在临床骨科研究的一个热点。成年人髋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组成。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时,会对髋关节造成永久继发性损伤,影响髋关节的正常屈曲伸展、外展以及内外旋转等运动。临床上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症治疗可以有效修复老年患者骨折引起的一些生理结构损伤,但不能修复术后长期制动所引起的有关髋关节功能障碍。部分学者认为,临床股骨头置换术后在早期进行骨关节康复指导训练,可以巩固临床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效果,促进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4]。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接受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由于老年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短,对老年患者术后髋关节早期进行被动运动训练。本训练的目的是防止老年患者髋关节制动后发生挛缩以及收缩所引起的关节运动障碍,防止关节愈合过程中畸形。中期髋关节的愈合程度可承受部分阻力,老年患者关节活动可全方位进行。此时,老年患者临床训练的重点是关节活动的规范化,这是提高步行能力的前提,研究表明进行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临床研究表明,股骨头置换术后老年患者行走能力下降的原因是老年患者下肢肌肉力量的下降,尤其是股四头肌,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对股四头肌进行训练可以很好的恢复患者的功能。此时,患者肌肉产生离心收缩,并避免臀部和膝盖发生严重屈曲,患者摔倒后,股四头肌在脚跟离地后的脚趾离地,受力达到峰值,因此,股四头肌肌力的正常化对老年患者的行走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议术后对老年患者进行有效的下肢康复训练,避免因功能异常引起下肢功能退化或丧失。秦爱萍等[5]在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中发现,采取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有助于术后恢复,以上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同。本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髋关节疼痛、功能、畸形、活动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1 个月后步长,步频以及步速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行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来说,采取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指导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