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敏
肺癌作为肿瘤世界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每年新增确诊人数高达100 余万,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又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为主,占比>80%。再加上肺癌的特殊性,约有34%的患者首次确诊结果即为晚期,以至于错过了救治黄金时期。在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治疗有效率普遍较低,在过去,人们主要应用含铂类药物的化疗开展治疗,但治疗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1]。在新时期,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不断问世,伴随着靶向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愈后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了吉非替尼和埃克替尼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现将详细研究作如下阐述。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于2017 年5 月~2019 年4 月间入院接受治疗的80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治疗模式不同分为甲、乙两组,各40 例。甲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龄51~69 岁,平均年龄(59.21±7.53)岁;肿瘤分型:腺癌26 例,腺麟癌13 例,其他1 例。乙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52~71 岁,平均年龄(59.49±7.42)岁;肿瘤分型:腺癌25 例,腺麟癌12 例,其他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②未接受其它抗癌治疗;③生命体征稳定,初步确定存活时间>6 个月;④自愿参与且依从性较高。排除标准:①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患者;②意识障碍、交流不便、精神缺陷患者。
1.2 方法 甲组患者服用吉非替尼片,1次/d,250 mg/次。乙组患者服用埃克替尼片,3 次/d,125 mg/次。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不接受其他类型的抗癌治疗,只进行缓解患者各项症状的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期间直至疾病出现进一步恶化或者不能耐受毒副作用为止。服药1 个月为1 个治疗周期,每2 个月复查1 次。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2 个月后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2]:完全缓解(CR):靶病灶全部消失且未见新病灶,肿瘤标志物显示正常,最少持续1 个月;部分缓解(PR):靶病灶最大直径处减少3/10,最少持续1 个月;疾病稳定(SD):靶病灶最大直径处减少范围在PR 和PD 之间;疾病进展(PD):出现新病灶或者靶病灶最大直径处上涨20%甚至更多。ORR=(CR+PR)/总例数×100%,DCR=(SD+CR+PR)/总例数×100%。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 评分,评分最高分为100 分,分数与患者的健康水平和治疗耐受性呈正比例关系。③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期间密切观察记录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将其不良反应程度按照有关标准分为Ⅰ~Ⅳ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2 个月后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的ORR 及DCR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KPS 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KPS 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KPS 评分略优于乙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与乙组的32.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2 个月后临床疗效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 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 评分对比(±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同期乙组对比,bP>0.05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现阶段,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人们的生活和饮食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人们不规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安全的第一杀手[3]。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总数的比例高达85%,其中34%左右的患者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过去,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周期,但其治疗上限较低,治疗效果长期处于瓶颈期,同时受药物毒副作用和药物耐药性的影响,即便生存周期得到延长,其生存质量也大不尽人意[4]。在新的时期,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分子遗传学研究逐渐走向深水区,已经证实非小细胞肺癌癌基因具有依赖特性,分子靶向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力度也在与日俱增。根据徐丽娟等[5]研究发现,应用吉非替尼开展治疗疾病控制率可以高达70%,并且可以大幅度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而埃克替尼点药理作用主要是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酪氨酸酶活性,进而达到抑制肿瘤的作用。考虑到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的身体素质普遍较低,难以长期忍受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疗效显著、选择性较高、毒副作用较小的靶向药,如果能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将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不论是对患者还是对其家属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ORR、DCR 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KPS 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KPS 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KPS评分略优于乙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为其进行治疗的首要目的是降低患者的痛苦,尽可能的为患者延长生存时间,以这样的目的开展治疗,虽然传统化疗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以及用药频率的增加,毒副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不仅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还会严重降低及生存质量。而吉非替尼作为治疗该种疾病的靶向药物之一,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但巨大的治疗费用令多数患者难以承受。埃克替尼作为小分子靶向药,和吉非替尼的药理作用相似,但优点是副作用较小,因此具备较高的替代价值[6]。
综上所述,考虑到吉非替尼和埃克替尼安全性和近期疗效相差不大,但埃克替尼的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对改善机体功能具有更大的作用,再加上治疗价格较低,所以,应用埃克替尼开展治疗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