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娴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是一个可以支持幼儿探索与学习的容器。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教师需要给幼儿提供一个自主展示的平台,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如何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激励幼儿奋发向上的童本文化环境,成为幼儿园园本研究课题的主旋律。
第一,教师理念的更新,要从重新认识儿童做起。
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理念的更新迫在眉睫。什么是以“儿童为本”?即以儿童为中心,其他人或事物必须服务于儿童利益。我们一直在喊这个口号,但是却没有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中心。
最初,教师们固有的环境观、儿童观都存在一定的主观臆断,认为五颜六色、童话世界般的环境就是孩子们喜欢的,在创设环境时,往往掺杂了自己的喜好,以自己的审美为标准,全凭个人经验决定孩子们的想法。现在,教师必须更新思想理念,从观察儿童的行为入手重新认识儿童,创设以儿童为本的幼儿园环境,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教师团队研究要以活动现场为渠道,以思辨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我国教师队伍趋年轻化,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也大,这些都阻碍着教师的研究工作。于是,我们开始反思,研究要在活动现场,要在现场看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想到的第一步研究是学会观察:要看到儿童、会看儿童、能看懂儿童。先观察孩子们的活动情况,再来研究环境的创设。我们发现一些问题,例如教室空间布局过度拥挤、环境杂乱,造成了孩子们的浮躁吵闹、游戏不专注等。教师劳心劳力创造的环境并没有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没有起到与孩子互动的作用。这些问题,是通过观摩游戏现场发现的,而且大家都能看到并提出来。遇到问题,该如何去反思和调整呢?大家都产生了疑惑:儿童想看到什么?他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在自我反思、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快速成长。
第三,专家引领,把脉问诊。
我们定期邀请省学前教育专家来园现场指导。专家指出,走廊环境不要提前预设,需要做好幼儿游戏经验和游戏喜好的前期调查,再和幼兒一起布置游戏场景,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才能让游戏“火”起来。在创设环境的时候,无论是内容、颜色、高矮,都应该考虑到幼儿的需要,强调每一个幼儿的参与,给幼儿的学习提供条件。
第四,以书籍作为理论支撑,学会分析儿童行为背后的内涵。
研究必须以观察为基础,重塑理念。我们选择共读一本书,给自己一个理论支架,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续开展个人阅读、年级组分享交流阅读、集体读书分享活动,让教师们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来理解幼儿的行为。
第五,学会从“幼儿园环境、区域规划、材料投入”的调整到反思,到再调整。
面对新教室、新走廊、新环境,教师会和孩子们一起研讨。刚开始,教师会进行初次的教室规划图设想,用图画的方式画出规划。当这些纸面上的图纸设想运用到班级中去,会遇到是否适宜的问题。教师会在年级组间进行现场观摩、研讨,并制作小报,同时询问孩子们以及家长们对班级环境的想法,运用集体智慧调整空间布局,根据幼儿的活动需要适时调整。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布置环境,会对环境更加熟悉,也更加爱护。
在专家的引领和教师的自我反思中,幼儿园的环境、游戏空间经历着变革、调整与改观,教师的理念在重塑和更新。“儿童本位”视野下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园本教研让每个教师获得了新知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新区大路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