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游戏。”1938年出版的《游戏的人》中,荷兰社会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曾这样断言。他将游戏范畴定义为生活中基本范畴之一,阐述游戏与神话、法律、战争、诗歌、知识、哲学等诸多社会文化现象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游戲中包含的游戏精神——公平、秩序、自律,能帮助人类社会和文化持续繁荣,让“真正的文明”得以存在。这种泛游戏的概念,在今天越来越得到佐证。积极努力、灵活变通和创造力绽放,这是游戏赋予我们的重要能力,凭借它们,人类拥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对于生命发展而言,游戏或者说玩耍,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群体中,也是人类普遍的生活现象。只是到了19世纪末,人们才开始研究儿童游戏的价值。游戏提供了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动力。通过“玩”这一过程,儿童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游戏帮助儿童习得社会化经验。面对真实的挑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是儿童情绪情感一场丰富的体验。游戏也是儿童成长路上建构意义的基石。在那个通过游戏不断构建的海马体空间里,懵懂的儿童逐渐了解,原来世界遵循着这样的规律运转。
当今社会里,一方面,游戏项目的品类正在随着时代演进和科技进步的叠加而成倍增长,各种玩具厂商和培训机构的宣传广告铺天盖地。另一方面,儿童自由玩耍、尽情游戏的时间却不断遭到压缩。儿童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病率增加、青少年自杀率飙升……缺少自由游戏的危害,尤其是在心理层面给儿童带来的影响,正在被诸多研究论证。
过去,下河抓鱼、上树捕蝉是孩子们的乐趣,抖空竹、滚铁环、跳房子是一代人的记忆。在物质丰盛的今天,如何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游戏?哪些空间可以供孩子更好地游戏?我们同样迫切呼唤能够与孩子一起游戏的成年人。“陪我一起玩”,是孩子发出的步入他内心的邀请函。当成人真正沉浸其中,和孩子一样玩到忘乎所以,便能用情感交流的纽带,为生命编织出温暖而坚实的成长摇篮。
换一种眼光和心态看待游戏吧!会游戏是一种能力,会“玩”的人才懂生活。让孩子在游戏中,去生活、去学习、去成长,去掌握抵御未来人生风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