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视角下歌曲译配的可唱性分析

2020-11-02 17:19罗漫王英
校园英语·月末 2020年7期
关键词:歌曲

罗漫 王英

【摘要】经济发展速度带动着文化交流速度,歌曲译配也是对外传播的一种方式。本文笔者将从接受理论视角探讨歌曲译配的可唱性问题,以歌曲《凉凉》为例,以接受理论指导下的“读者中心”原则、期待视野原则分析中文歌曲译配的可唱性问题。

【关键词】接受理论;歌曲译配;可唱性问题;歌曲《凉凉》

【作者简介】罗漫(1995-),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昆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通讯作者)王英(1970-),女,汉族,云南大理人,昆明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一、 引言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于中国的歌曲,尤其是古风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想要读懂中国歌曲中简短回绕的含义实在太困难,那么歌曲配译则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许多影视剧都已被译为英文,包括《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许多中文歌曲也被翻译成英文,被外国人熟知,例如周华健的《全世界的愛》,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melody团队翻译的《凉凉》,但是现今对古风歌曲的译配问题下的可唱性问题研究少之又少。歌曲《凉凉》是电视连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片尾曲,由刘畅作词,谭旋作曲,张碧晨和杨宗纬演唱, 其英译本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melodyC2E团队的学生翻译得成,由外国人约翰尼·龙泽演唱。本文将围绕歌曲《凉凉》译配的可唱性问题展开讨论。

歌曲翻译涉及了文学范畴,还涉及了音乐范畴,在中国知网查到论中文歌曲英译的文章甚少,但是仍然有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章值得借鉴。覃军(2019)认为歌曲配译应当忠于音乐,将译词和音乐融为一体,使得其“可诵、可唱、可听”,他还认为歌曲翻译的目的就是让听众理解原词的含义并且能够欣赏和感受原歌曲的美。覃军(2020)认为歌曲翻译不仅要考虑到歌曲翻译的忠实性和其韵律感,还要考虑到翻译歌曲的可唱性和节奏感,并提出了翻译译配的五项原则,即“可唱性、词意、自然性、节奏、韵脚”。因此,本文笔者将着重对歌曲《凉凉》译词的可唱性进行探析。

二、 接受理论的概念

接受理论(Reception Theory)主要代表人物有汉斯·罗伯特·姚斯。姚斯(1987)认为,读者在于作家、作品形成的三角形关系中,其地位是不可抹灭的,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接受理论打破了长久以来文学作品/作者导向性的局面,授予读者在文学阅读时不可抹灭的地位。姚斯(1987)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一文中指出:“从类型的先在理解,从已经熟识作品的形式与主题,从诗歌语言和实践语言的对立中产生了期待系统”。每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对于读者而言是一部从未被阅读过的新作,但它的形式和内容也都不会陌生,这是由于读者对于作品正式阅读和理解之前,都有一定的欣赏和理解模式已经固定在读者的思维模式中。从接受理论角度上看,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读者而创造的,读者才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只有读者对作品认可,才能体现出译本的价值。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在文本(本文指歌曲配译)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深入探析歌曲译配中涉及的翻译、文学和音乐等属性,下面笔者将接受理论与《凉凉》歌曲翻译的实例相结合,用实际例子证明接受理论对于歌曲译配具有极高的美学指导意义。

三、 从接受理论角度分析歌曲《凉凉》译配的可唱性问题

歌曲《凉凉》这首歌由张碧晨和杨宗纬演唱。杨宗纬用纯净细腻的声音,演绎夜华三生三世心系一人的情深不渝,张碧晨则用温柔唱出白浅对这份命中注定的惊世之爱,从憧憬、心碎到不悔的心声。译曲虽然只由约翰尼·龙泽演唱,但其译词同样传递了三生三世曲折的爱情过程,最终走向完满爱情结局的故事。歌曲《凉凉》译配的可唱性很好地满足了接受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原则、期待视野原则的要求。下面笔者将结合其中的翻译个例进行分析。

1.从读者为中心原则分析《凉凉》译配的可唱性。

原文: 入夜渐微凉 (5)/繁花落地成霜 (5)

你在远方眺望 (6)耗尽所有暮光 (6)

译文:Breeze growing cold (5)fading into night (5)

Searching high and low (5)running out of light (5)

分析:若要译词与原曲曲调必须相融合,必须使得原词和译词的音符对应,且强弱合拍。中文的一个汉字就占了一个音符,在翻译时,译文中英文单词的每个音节也要对应汉字的音符。“入夜渐微凉”和“繁花落地成双”都是五个音符,那么在翻译之后的译词中“Breeze”“growing”“fading”“into”都属于双音节词,“cold”和“night”属于单音节词,所以译词都相对应地组成了五个音符。在强弱节拍上,”breeze“等双音节单词将重音落在了第一个音节上,刚好对应中文中的强拍,也即对应了“入”“渐”“繁”“落”,而“cold”和“night”作为单音节词,分别落在了强拍“凉”和“霜”上,译词翻译的“可唱性”也都符合了读者原则,使得读者也能唱和听译歌。但译词中也存在没有完全音符对应的情况,但强弱拍却一定要与原曲对应,才能实现歌曲的可唱性。原词“你在远方眺望,耗尽所有暮光”中每句话对应六个音符,但是译词中只对应了五个音符,“searching”和“running”都为双音节词,其余译词都为单音节词,因此在音符对应上原词和译词并没有一一对应。但是在强弱拍上,原词的强拍都落在了“你”“远”“眺”“耗”“所”和“暮”上面,译词的强拍同样落在了双音节单词的第一个音节及单音节单词上,因此译词的翻译至少在强弱拍上符合原曲,从而实现了可唱性。此句的歌曲翻译还遵循了歌曲译配中的“可唱性”,译词的可唱性同样也坚持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

2.从期待视野分析《凉凉》的译配的可唱性。歌曲《凉凉》译词的押韵也体现在定向期待的原则。中文诗歌中的押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而英语中的“韵”就是任何两个相同的音韵重复,包括元音或辅音的重复。狭义言之,就是诗行末尾几个单词音节读音的一致。比如:

原文1:也曾鬓微霜 也曾因你回光(a)

悠悠岁月漫长 怎能浪费时光(a)

求流浪 去换成长(a)

译文1 :Deep down I know I have lived this all(a)

Or wandering alone for seeking what I saw(a)

Time goes must stand tall(a)

原文2:凉凉三生三世恍然如梦(a)

须臾的年风干泪痕(b)

若是回忆不能再相认(c)

就让情分落九尘(b)

译文2:Present past and future(a)

Good bad mix into grey(b)

Even if it takes till forever(c)

I must try and find a way(b)

原文3:凉凉十里何时还会春盛(a)

又见树下一盏风存(b)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别让恩怨爱恨凉透/那花的纯(b)

吾生愿牵尘(c)

译文3:Frozen paths lie before me(a)

Waiting for warmth of spring(b)

I have loved you in each and every lifetime/Youre my everything(b)

Let me hold you eternally(c)

分析:在原文1中,三句歌词的押韵格律都是a,因为三句歌词的最后一个词分别为“光”“光”和“长”都押的同一个尾韵“ang”;在英文译文中三句歌词的也都是a押韵的格式,最后一个词分别为“all”“saw”和“tall”,同样压了尾韵“[??]”的音。原文2中则采取了abcb的押韵格律,原文中第二句话的“痕”和第四句话“尘”都押了尾韵“en”,而译文2中第二句话的“grey”和第三句话的“way”押了尾韵“[e?]”,对应原文中的“痕”和“尘”的押韵。原文3中则采取了abbc的押韵格律,原文3中第二句话的“存”和第三句话“纯”都押了尾韵“un”,译文3中第二句话的“spring”和第三句话的“everything”都押了尾韵“[??]”。读者在欣赏原词时,原文中出现了押韵,也期望译文中出现押韵,来还原原文的韵律美,因此歌曲《凉凉》的翻译在押韵上也符合读者的定向期待。

四、 结语

依托中国文化的发展策略,许多中国古装电视剧已被翻译成英文,传到国外,外国友人对中国古装电视剧的兴趣渐浓,而剧中歌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观众的情感,因此外国友人也期待更多地了解剧中歌曲,并且用自己的語言演唱。本文笔者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分析歌曲译配的可唱性问题,把读者放在了翻译的中心地位,提高了读者对于中文歌曲外译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覃军.歌曲译配:一种特殊形态的翻译——歌曲翻译家薛范先生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9.

[2]覃军.中国歌曲“走出去”的“译”定之规——兼与刘瑞强先生及同行商榷[J].中国文化研究,2020.

[3]H.R.姚斯著,周宁,金元浦译.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H.R.姚斯,R. C.霍拉勃著,周宁.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金元浦 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歌曲
高校对从事声乐教育的学生钢琴伴奏的培养
利用歌曲,激活小学英语课堂
甘肃文县白马藏族文化的艺术特色
初中英语课前热身活动
论通俗歌曲演唱中的情感体现
浅析歌曲在法语教学中的应用
歌曲《鸿雁》折射出的蒙古族文化
利用“兴趣”引导英语教学探析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分类
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