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 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0-11-02 13:23王瑞荣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经济基础混合学习

王瑞荣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教育的紧密结合,混合学习成为高校信息化改革的有效途径。文章在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学习价值诉求的基础上,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六学式”(资源导学—主体自学—交流互学—竞赛促学—作品展学—总结助学)混合学习模式,并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应用,采用问卷调研和随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学习模式,激發了学生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课程参与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经济学思维意识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混合学习;经济基础;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0-0059-05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主要适用于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金融管理等专业,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即形成经济素养),能够借助于理性经济思维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许多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完成,教学质量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伴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课程教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作为由互联网衍生的学习方式,混合学习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契合了当代学习者的特征,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1],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最常见的学习方式,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现实需求[2]。混合学习理论为《经济学基础》课程融入“互联网+”教育提供了快捷途径。然而,在混合学习的线上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容易出现学习动机下降、情感“缺氧”、遇到困难不知如何求助的“危机”[3]。因此,需要对《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学习模式进行整体设计,以适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一、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混合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混合学习内涵方面,Purnima Valiathan认为混合学习不仅用于描述一种解决方案,它结合了几种不同的交互方法,例如协作软件、基于Web的课程、EPSS和知识管理实践;也用于描述混合各种基于事件的活动的学习,包括面对面的课堂、在线学习和自定进度的学习[4]。田阳等认为混合学习是一种能促进教与学过程中的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交空间协同的有效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教与学的融合[5]。

在混合学习模式方面,Klentien等在中学科学课堂中采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混合学习模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科学课程,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实验,带着好奇心创造新的进一步的实验[6]。肖尔盾基于“互联网+”背景,对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1]。卢丹等以英语写作教学为例,基于批判性思维、英语写作和混合学习相关理论,构建了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新型英语写作混合学习模式[7]。陈云宇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四学式”混合学习模式[8]。

在混合学习教学设计方面,吴南中运用了文献法与开发研究法,总结了混合学习视域下教学设计中的核心要素是人、技术、环境、目标、内容和方法[9]。成亚玲等对混合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混合学习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传统教学系统ADDIE模型、基于慕课的混合学习教学设计模型进行了研究[10]。

在混合教学绩效评价方面,López-Pérez M V等以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为样本进行了混合学习研究,研究表明,混合学习在降低辍学率和提高考试成绩方面有积极作用[11]。唐文秀等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为例,从参与度、交互性、适应性、满意度和效果度五个方面构建了混合学习的五维评价模型[12]。刘艳等根据混合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构建了混合学习的绩效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13]。

总的来说,在混合学习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通过阅读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当前国内外对于混合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界定、模式构建、教学设计、绩效评价等层面,而缺少针对具体学科的课程设计模式和针对“互联网+”混合学习的价值诉求的分析,从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切入,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学习模式的成果更少。因此,希望本文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能对高职院校理论课程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学习的价值诉求分析

1.基本价值诉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由于《经济学基础》的课程特点和高职商科学生的学情实际,大多数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学习,通过“互联网+”平台的线上学习资源,打破了时空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学习计划、学习进程,自我在线检测学习效果。由于利用“互联网+”平台线上资源进行相关学习(具体包括观看微视频,完成线上测验、作业、考试,参与线上讨论以及线上笔记等)都可以计入线上学习分数,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快乐学习。

2.核心价值诉求:培养经济学思维意识

作为高职院校商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具有经济素养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经济学思维培养是《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核心价值诉求。然而,由于《经济学基础》的课程特点,教师往往侧重于利用线下课堂教学对现有理论进行抽象分析,对经济图形与模型进行介绍和解释,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线上资源的建设。《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更谈不上形成经济素养。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学习实现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融合,通过线上主动学习,线下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考以及师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使难点和重点知识得到更好的理解,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经济现象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学思维。

三、“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

在“互联网+”教育和混合学习理念的指导下,以经济学思维培养为核心,本文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六学式”混合学习模式(资源导学—主体自学—交流互学—竞赛促学—作品展学—总结助学),通过线上课前自主学习、线下课堂知识内化,提升《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资源导学

资源导学是“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学习模式实施的前提。由于《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庞杂,涉及大量数学模型、几何图形和专业术语,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不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而“互联网+”平台为《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环境和手段。在线下课堂教学前,教师通过分析学情、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相关知识点的前后联系等,以经济学思维培养为主线,整体构思教学内容安排、导学互动设计、信息化平台支撑、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选用、教学效果评价以及微视频制作、在线题库开发、拓展教学资源整合等诸要素,针对高职商科专业学生特点,借助“互联网+”平台,整合优化《经济学基础》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分解教学内容,录制微视频,进行碎片化学习。通过课前利用线上教学资源辅助导学,通过微视频观看提前预习新知识,同步完成相关学习效果检测、启发质疑,上传疑难问题,为线下课堂探究释疑做好准备。

2.主体自学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主体自学是“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学习模式实施的根本。教师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清单和导学使用手册,借助线上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微视频、拓展教学视频、动画等可视化教学资源、线上教学PPT、线上题库、线上笔记、论坛发帖等);学生在手机端下载安装移动App,通过查看学习任务和导学使用手册,观看相关章节微视频、PPT,自主完成在线学习、在线测验、在线考试,线上多方交流,平台自动分析统计反馈。教师通过跟踪学生学习进程收集学生问题,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学生通过主体自学,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交流互学

交流互学是指在主体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对相关知识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思想、碰撞观点、互动体验,凝聚智慧,启发学生创造性思考,最终达成共识。交流互学是“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学习模式实施的重点。

交流互动包括线上互联网平台互动和线下课堂互动。线上互联网平台互动主要通过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的论坛发帖或讨论板块实现,教师或者学生可以针对《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重难点知识、热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交流探讨,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共进。线下课堂互动主要是通过组建生生学习共同体实现。生生学习共同体人数控制在3—5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可以采用视频呈现、音频呈现、图片呈现等多种方式),要求各学习共同体展开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由组长主持、组员参与,其中组长是现场组员临时选出,且不能重复当选。各学习共同体通过小组互动交流碰撞、质疑讨论,形成统一观点,由组长指定代表发言陈述小组观点。当然,小组讨论不仅局限于学习共同体内部成员互动交流,各学习共同体之间也可以互动交流,完善讨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好时间适当引导,防止冷场、热场,避免跑题,在交流分享中提升经济学思维能力。

4.竞赛促学

竞赛促学是“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学习模式实施的一种手段。竞赛促学是指在进行一段时间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学习后,通过个人赛和团体赛两种形式检验学生灵活运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个人赛主要是在每个项目学完后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布竞赛试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成绩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团体赛主要包括辩论赛和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两种形式。辩论赛主要是针对大学热点生活问题进行辩论,评委由教师、学生代表和企业导师组成,主要根据选手的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经济学知识灵活运用、团队配合、仪态着装等进行综合打分。最佳辩手由评委和现场观众投票选出,成绩计入学生记实量化考核。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主要是在课程结束的一个月前举行。案例分析主题主要是經济生活中的热点经济现象和问题,要求学生提交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Word版和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PPT。由教师、学生代表和企业导师组成评委,最终评选一、二、三等奖若干进行奖励,成绩计入线下平时成绩加分项和学生记实量化考核。通过以赛促学,达到学以致用,不断强化学生灵活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5.作品展学

作品展学是指把学生平时课余时间团队完成的优秀作品进行展览,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展示学生风采,促进交流与进步。作品展学是“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学习模式实施的关键。展学时间一般都是在期末最后一周进行,展学作品主要包括财经新闻手抄报、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Word版和PPT(做成KT版)、微观经济学市场调研报告Word版(做成KT版)等。作品展学的优秀作品将作为加分项目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加分项。作品展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欲望和兴趣,形成主动学习氛围。当然,作品展学要想达到实效,展示的硬件条件,诸如展览地点、灯光等都要精心设计,展览的软件条件,即学校的政策支持和大力鼓励也必不可少。

6.总结助学

总结助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预留5—8分钟,提供反思时间,创造学生“说”的条件,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促进知识内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梳理、提炼和概括经济学知识的能力。总结助学是“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学习模式实施的保证。

总结助学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小结和教师教学小结两个方面。学生学习小结主要采用九宫格思考法(预留3分钟时间,要求拿出练习本画出九宫格,让学生回想本次课学习的主要知识,将本次学习的主题写在中央位置,然后根据主题发散思维,写出本次课所学到的八个关键词,3分钟到了教师公布关键词,教师2分钟点评学生九宫图,关键词都写对的学生加分)、思维导图法(预留3分钟时间,即要求学生图文并茂地运用思维导图层级关系呈现本次课所讲的核心知识,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关联起来,教师2分钟点评学生思维导图,画得好的学生加分)等方法,给予学生反思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教师教学小结包括趣味性总结、启发性总结、概括性总结、首尾呼应性总结、悬念性总结等多种方法。在总结助学的最后环节,布置作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布置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通过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进度、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

四、“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学习模式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1.具体实践过程

本文以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19国贸1-2班《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为试点,课程2学分,52学时,开设13周,应用了“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学习模式,具体实施过程见表1。

2.应用效果评价

《经济学基础》课程结课后,教师对两个班级96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2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5.83%。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81%的学生认为“互联网+”混合学习确实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经济学基础》;96.63%的学生认为在线测验、考试和作业可以促进自己更好地反思学习效果,促进深度学习;85.74%的学生认为线上论坛发帖和线下学习共同体的交互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自己发现学习短板,借鉴他人观点,在互鉴分享中促进学习。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经济学基础》课程团队又随机抽取10名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结果显示: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由于更换服务商,刚开始使用的时候还会出现各种问题,但随着平台的不断维护,效果越来越好,特别是微视频、音频等可以随时随地观看,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加深理解。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由于不需要安装手机App,仅仅通过微信二维码扫码即可进入课程,针对相关教学内容PPT可以标注不懂或收藏,随机点名、弹幕、互评等功能使用效果良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更为方便;在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学中,可以借鉴他人观点启迪思考。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授课节奏、授课内容,课堂越来越温暖,师生关系越来越好。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应用,96名学生全部通过课程考核,形成了财经新闻手抄报、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的作品。课程团队成员《上大学值吗——机会成本》微视频获得浙江省高校微课比赛三等奖;《感知供给与需求之认识需求》教案获得校级优秀教案二等奖;《智慧课堂环境下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协同推进<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获得校级文本组微课二等奖;立项校级新形态教材《经济学基础》一部。 五、结束语

本研究在“互联网+教育”和混合学习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六学式”混合学习模式,并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中开展了实践应用。在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形式对该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课程参与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经济学思维意识得到显著提升。后续深化研究中,我们将根据课程实践应用中反馈的问题,不断优化完善“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学习模式,以期促进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肖尔盾.“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7(10):123-129.

[2]张海生,范颖.“互联网+ 教育”时代的学习新形态:主要类型、共性特征与有效实现[J].中国远程教育,2018(10):24-34.

[3]白倩,张舒予,沈书生.面向混合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设计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8 (8):107-115.

[4]Purnima Valiathan.Blended Learning Models[M].Encyclopedia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Second Edition,2002:375-382.

[5]田阳,陈鹏,黄荣怀,等.面向混合学习的多模态交互分析机制及优化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9):67-74.

[6]Klentien U,Wannasawade W.Development of blended learning model with virtual science laboratory for secondary student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6,217:706-711.

[7]盧丹,解月光,唐烨伟,等.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新型混合学习模式研究——以英语写作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8(6):135-140.

[8]陈云宇.“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四学式”混合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7):111-115+128.

[9]吴南中.混合学习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框架重构——兼论教育大数据对教学设计的支持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8-24.

[10]成亚玲,谭爱平.基于慕课的混合学习教学设计探讨[J].成人教育,2018(7):35-39.

[11]López-Pérez M V,Pérez-López M C,Rodríguez-Ariza L.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their relation to outcomes[J].Computers & education,2011,56(3):818-826.

[12]唐文秀,石晋阳,陈刚.混合学习五维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8):89-95.

[13]刘艳,陈仕品,刘礼想.混合学习的绩效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7(6):41-48.

(编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经济学基础经济基础混合学习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SPOC平台下IPAD在初中生物混合学习中应用初探
基于Unipus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должны продолжить упрочивать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фундамент отношений всеобъемлющег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 и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的革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