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唐欣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在构建“大思政”格局。中美贸易战新形势下,国家需要大量价值观、职业素养、专业知识都过硬的高科技人才。课题组针对目前高校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缺位、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和案例缺乏的问题,对这类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深入挖掘,从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这类课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解决了在有限课时内兼顾思政与专业教学的难题,对于其他工科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有着借鉴和辐射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电类基础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1-0144-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构建“大思政”格局。
当前中美贸易战新形势下,国家正大力扶持和发展高科技及信息技术产业,对这些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将关系到未来我国在高科技领域主导位置的确立。将思政教育融入电类基础课程教学,挖掘这些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可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解决目前高校工科类专业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培养出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都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
一、电类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本是时代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清华的校训曰:“君子以厚德载物。”不带灵魂塑造的知识和技术传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有可能会给国家、民族和人民造成危害。
电类基础课是指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是电子信息、自动化、电气工程、计算机、通信工程等理工科专业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在专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其他专业相比,电类基础课所涉及专业最大的特点是责任重大。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制造的进步、芯片和操作系统的独立设计开发能力、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网络通信的数据安全,等等,无不与之息息相关。因此,这类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承载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二)工程专业认证对电类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自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国内高校要真正使自己的工科教育达到“双一流”水平,就必然要与国际接轨,通过工程专业认证。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以《华盛顿协议》提出的毕业生素质要求为基础,共有12条毕业要求,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这些要求中涉及非技术层面的素养和能力,比如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等都无法仅靠现有的思政课程来达成,而只能通过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思政教育融入电类基础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电类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课程思政理念尚未在高校中形成共识,未在所有教育者中入脑入心,更没有转化为专业课教师的自觉行动。思想认识上,很多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理解不深、重视不够,“只教书不育人”“只授业不传道”。思政教育在专业课堂存在较为严重的“缺位”,特别是电类基础课进行思政教学的实例和经验,还很难在现有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的资料。
此外,电类基础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且难点较多,高校里这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课时紧张的情况,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兼顾思政教学与专业知识讲授,是这类课程思政教学必须面对的难题。
(二)电类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关键点
1.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素养和能力
专业课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他们的思政意识、素养和能力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功至关重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的第一职责。习总书记说:“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对专业课思政教学的认识和水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一个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2.挖掘电类基础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的重点是思政。思政是课程教学的“灵魂”和“方向”。挖掘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础和重点工作。要达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须针对课程的特点,将专业知识背后的价值、精神、思想挖掘出来。具体到电类基础课,由于其面向实际应用,涉及的领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仍有一段相当艰难的路要走,因此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进行挖掘:
(1)爱国主义情怀:自信,自豪,责任,使命。
(2)安全环保意识:规则,綠色,可持续。
(3)大国工匠精神: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4)职业素养:规范有序,诚信守时,合作沟通。
(三)电类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专业课程要体现思政功能,需要将思政元素嵌入课程中,做到寓“道”于“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实现“寓”道,专业课教师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考核等方面探索融入的途径。
1.丰富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教学的载体。要实现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必须在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挖课程的思政教学资源,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在课堂教学中用“讲故事”的方式渗透思政教育。“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
(1)做好教学内容设计,将爱国主义教育嵌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电类基础课包含很多的理论知识及实际应用实例。在备课时,可以将相关知识、技术在世界各国目前的发展情况和应用现状作为教学内容写入教案,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比如,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讲到集成芯片应用知识点时,可以将国内外芯片设计和制作的现状及发展情况作为教学内容,告诉学生:目前,缺“芯”(芯片)少“魂”(操作系统)是我国目前高科技发展不得不面临的困局。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事件,就是通过芯片断供来实施;2019年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名单”,也是企图通过限制华为从美国购买芯片和软件,遏制华为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它的5G技术。这些教学内容的补充可使学生在学习专業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相关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技术力量对比,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克服畏难情绪,扎实学好专业课,为解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困局贡献自己的力量。
(2)充实教学案例,将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渗透到学生内心。
收集学生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作为案例分析教材,引导他们了解行业的风险和重要责任,帮助他们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要求学生要努力把危险、噪音,对个人隐私的限制和侵犯,对土地、空气和水体等的污染,对自然美景、矿物资源的破坏降到最低,努力学习,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确保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可结合相关内容,讲授国内外一些重大科技变革或错误科技判断的案例。像电路理论课程,可讲述直流交流之争。像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可讲述日本柯达相机公司的例子,它从诞生到巅峰用了近百年,但从巅峰到谷底,只用了不到10年,其破产的关键仅仅是因为数码相机的出现,更有意思的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竟然还是在柯达诞生的。由此引出,学生作为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必须将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铭记在心。
2.创新教学模式,拓宽课程思政的方法途径
教学模式是课程思政教学的手段。电类基础课涉及领域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正改变着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也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电类基础课目前的课时都比较紧张,要拓展课程的思政教学功能,除课堂教学外,还可在课间、课后和实验等各个环节借助新媒体、互联网、学科竞赛等多种途径全方位、立体式展示科技人员和同龄人在这些领域付出的努力、专注及创新,将大国工匠精神引领贯穿课程教学各环节,在寓“教”于“乐”中完成寓“道”于“教”。
(1)课间休息时间,制作一些小视频或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小视频来播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比如,在所有电类基础课程中,可播放《大国重器》小视频,介绍相关技术发展在我国国之重器中的应用,以及科技人才付出的诸多努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又比如,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可播放《中国为何造不出芯片》小视频,演示芯片构造、制造原理,讲述目前我国芯片制造的现状和突破方向。
(2)课后,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课程QQ群和微信群,不定期分享一些互联网科技新闻,让学生随时了解相关行业动向。同时,可以在群里跟学生对课程进行探讨和沟通,激发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3)利用“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向学生展示同龄同学的优秀作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赛,激励他们迎难而上、锐意进取。
(4)利用实验课,增添一些设计类和创新类实验,让学生亲自体会和感悟工匠精神,培养他们的实践、合作、创新能力。
比如,电路理论课程可设置设计耳机放大器、有源降噪耳机、有源滤波器等带挑战性的项目,鼓励学生通过团队配合完成。
3.改革考核体系,保障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考核体系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保障。课程思政的成效在学生,只有将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纳入课程考核,建立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1)课堂上严格要求,杜绝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现象, 要求学生从诚信做起,不抄袭别人的作业,不弄虚作假等,将平时成绩与课堂表现严格挂钩。以此培养学生诚信守时、遵守规则的思想品质。
(2)课后布置相关设计任务,按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并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学生编写设计报告,并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设计汇报和答辩。设计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表达及思辨能力。
比如,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在学习完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之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个选秀节目的抢答器电路设计,鼓励他们分别用逻辑门电路、数据选择器、译码器等多种方案完成。学生很喜欢这类具有挑战的设计性题目,最终提交的报告里,有学生竟然提出了7种完全不同却都切实可行的方案。
(3)实验课除考查学生的实验结果外,还要重点考查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是否规范、是否注意保持实验室的环境卫生、是否注意节约耗材,实验结束后是否会整理实验台、清除垃圾等细节。以此帮助学生形成严谨有序的工作作风,养成踏实规范的工作习惯,最终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结束语
“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政教育融入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是必要、可行且有深远意义和价值的。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校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思政教学初见成效。首先,每门课都重新撰写了课程教案,从教学内容设计上实现了思政与专业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其次,借助新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在课间、课后、实验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大胆创新和尝试,拓宽了课程思政的途径,解决了专业课程课时有限、无法完全依靠课堂教学实施思政教育的难题;最后,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保障。这种融入途径的探索和实践对于其他工科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也有着借鉴和辐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 谈治国理政(第2卷)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3] 刘承功. 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8(6):62-67.
[4] 匡江红,张云,顾莹. 理工科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管理观察,2018(1):119-122.
[5] 郝红梅.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分析[J]. 新课程研究,2018(8):10-16.
[6] 李雪萍,马发亮.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问题及对策探析[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4):73-75.
[7] 田雨波,李锋. 对工科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以“电磁场理论”课程为例[J]. 中国电子教育,2018(3):10-14 .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