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茂胜 刘桂生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变革,农村普通高中的发展从注重规模的扩大化到重视教育质量的转变是面对时代发展做出的必然决定。在农村,高中留守学生是学校学生的重要部分,促进农村留守高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高中学校教育中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面对农村高中留守学生现状,学校教育思想的更新应该是首要问题,加强对高中留守学生的关注,了解其心理特征,合理设计丰富的教育方式。本文试图从分析留守学生的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造成此类问题的成因,探究在农村如何实现高中学生的教育机制。
[关键词] 留守学生;农村高中;高中生;高中教育
[作者简介] 程茂胜(1966—),男,甘肃秦安人,本科,副校长,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数学教学和学校管理;刘桂生(1979—),男,甘肃徽县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3-0124-02 [收稿日期] 2020-05-1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和社会变革的加剧,人员流通变得越来越频繁,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满足城市劳动力紧缺的需要。此类现象一方面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留守学生等社会问题。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较高的生活质量,往往就无法同时满足其在对子女教育方面的需要。
一、农村高中留守学生现状分析
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承担照顾子女的责任,大部分家庭的子女被留给爷爷奶奶抚养教育,同时,也有少部分学生被交给全托班、亲戚照顾。在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下,时常出现监护人监管不到位,无力管教甚至不管等情况。此外,留守学生长期远离开父母,和父母缺乏沟通,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和父母争执、产生矛盾,这样的学生通常也比较叛逆,不愿服从教师管教,导致在校的学习成绩普遍不高,行为习惯较差。
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对子女的教育不够,学生没有受到父母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也未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出现譬如衣服一两周才换洗一次、对待个人卫生的态度随意、抽烟、喝酒、和同学打架等不良现象。这些行为对其未来发展极为不利。2.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大部分的留守学生其监护人是其隔代亲人,如爷爷奶奶等,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比较溺爱,只管生活,不管学习,当孩子遇到了心理问题和迷茫的时候,爷爷奶奶并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3.缺乏学习动力。监护人通常有自己的事需要忙,或者因为年龄、知识水平原因不能给予留守学生正确的教育,对待留守学生懒得管、不敢管,留守学生失去了监管,学习也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学习变成了一项可有可无的事情,没有目标,不自觉,学习质量低下。
二、农村高中留守学生问题成因
(一)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初始场所,其地位作用是关键的。从小家庭教育缺失或是没有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其未来的心理发展也会受到巨大影响,如人格的形成。学生自己没有得到过什么关爱,从而也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小时候心灵受到过创伤的孩子,即使在后面的生活中得到了修复,但其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仍然是无法复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发展的关键作用,它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
(二)学校层面
首先是教师在观念上对留守学生有偏见,大多数教师认为:父母在外的留守子女教育起来更困难。留守学生由于临时监护人监管不力,放学回家及周末大多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他们缺乏关注和关爱。其次是农村学校又无法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农村留守学生也不能像城区留守学生一样可以参加培养自身特长兴趣班的学习,也无法和父母一起参加亲情活动,这些严重削弱了社会教育在留守学生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再次是硬件投入不到位,由于农村学校生源有限,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无法为留守学生提供好的硬件设备,也是制约学校关爱留守学生发展的问题之一。
(三)社会层面
分析留守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的因素,不外乎在家里没有工作机会,给不了孩子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这样的家庭,普遍家长素质水平也不高,他们的外出务工,基本依靠在大城市做苦力、在工厂做工人等廉价工作。与此同时,留守学生的数量增加了,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父母为了能经常看到孩子,往往会为子女购置一些电子产品,如手机,弥补不能陪在孩子身边的愧疚心理,来与孩子进行日常的联系交流,但是,孩子对于这些电子产品往往不能做到很好的利用,他们容易沉迷手机、荒废学业,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
三、如何创新农村高中留守学生教育机制
分析大部分的原因我们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的大多是由于经济条件无法满足生活需要,他们在家庭教育的生活面前不得已做出艰难选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分析。
(一)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相关政府工作部门要注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为未来一代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基础。在农村禁止賭博等非法活动,净化社会风气,为孩子们创设优良的社会环境。同时,为了解决农村家庭收入偏低的情况,国家应该针对性的设立留守学生教育基金。另外,可在农村建立“留守学生基地”;设立亲情热线,提供给留守学生与父母沟通的专门渠道;以村、乡为单位配备心理老师,对留守学生进行专门的教育,面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帮助等。
(二)加强社会舆论导向
电台、报纸、微信公众平台等互联网等媒体应加速动员起来,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学生,动员社会的力量爱护、关心留守学生。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对学校周边不适宜学生发展的环境进行改善,如关闭非法经营的各种娱乐机构,加强网吧、游戏厅的监管,未成年人不得进入,杜绝不良文化的影响,适当引导学生心理,从各个方面为留守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文明、安全的社会环境做出努力。
(三)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
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其影响力是巨大的。学校可以从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入手,提升教师队伍素养,给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以提高教科研水平。学校和教师应对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加强思想感情的投入,让留守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集体的关爱,同时,还要和家长保持定期的联系,告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家长一起,为孩子的成长助力。每个农村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感恩意识,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用意是为了自己将来能有较好的生活条件。同时要加强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信箱,设置心理咨询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拓宽留守学生的视野,陶冶留守学生的情操,锻炼留守学生的才能,提高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一生的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在外务工的父母,应该定时和子女通话,视频,和子女谈心,通过学校、监护人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倾听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苦恼,对他们在学业、生活上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让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信任,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斗志和热情。
作为父母,还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当发现子女的不良思想行为倾向时,应及时正确地给予帮助。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也不能一味的满足,可以通过给孩子设立适当的目标的方式,在实现了目标之后,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了解自己孩子处在高中阶段的心理状况,要明白学生在这个阶段,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其压力是非常大的,父母要尽量帮助排解而不是给学生施加更多的压力,多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上的沟通交流,更能加强了解,增进感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较大是实际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这种社会现状,我们应该拥有勇于直面的勇气,应该通过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学生中存在的困难,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改革之路是长期而异常艰辛的,这不仅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发出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