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作云
[摘 要] 基于對“互联网+”的阐述,以研究意义为切入点,综合国内外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立足实际,深入剖析如何在现代网络技术持续发展的趋势下,全面推进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1-0173-02 [收稿日期] 2019-10-23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科学的关键分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各因素参数的精准测定,最终得出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图。开展环境监测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基础。近年来,相关部门已经陆续出台了相关意见,以保证环境监测市场的开放性及有效性。
一、绪论
(一)研究意义
其一,“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符合新的教育理念。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始终倾向于单向灌输式教学,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1]。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类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是对传统教学的一大创新。社会进步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大批环境监测专业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互联网+”创建环境监测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开发线上线下学习平台,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提高人才质量,更好地为国家战略服务。
其二,有助于深入挖掘环境监测课程资源。当前我国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方式多为理论实验教学相结合,其中涉及的教学资源基本上为教材与实验指导,教师虽提供了专业讲解,但从整体上来看,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吸收知识较慢。利用互联网技术将重要知识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主动探索新的学习资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李明等人提出,通过搜集恰当的案例素材,采用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能力。高立娣等以应用型、创新型的环境监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四个方面,提出理论授课内容适当精简突出实用性、教学过程适时优化突出灵活性、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突出多样性、考核方法强调过程控制突出公平性。张慧俐在环境监测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研究时认为,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过程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与环境监测岗位职业能力的有效对接。
刘小燕的《德国的“双元制”与中国的“一体化”教学》一文认为,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是结合自身国情,通过对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通过具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教授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典范[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职业教育中理实一体化教育模式相当重视,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适合本国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综合来看,国内关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研究文献较多,近1500篇,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高职院校中的理实一体化研究在整个理实一体化研究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这些文章较为系统地概述了国内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定义及内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必要性和重要性等,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而国内学者关于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研究为数不多。
二、“互联网+”背景下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理论教学改革
1.精简教学内容。环境监测学科教学中的教材通常使用王怀宇主编的《环境监测》,内容深度广度兼具,重视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及其系统性。为了全面提升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效果,推进本学科教学改革,教师有必要精简教学内容,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适当删减,坚持“融、减、增”原则。“融”是针对各种相似的环境监测指标与数据实施融合处理;“减”是及时摒除过时的思想与监测手段,保证环境监测的时效性;“增”是增设与石化行业相关的内容,包括行业需遵循的法律法规、水体排放要求等,适当增设趣味阅读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3]。
2.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探索环境监测教学新方式,以培养学生环境监测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强化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与文化,模拟真实场景,定期为学生进行相关教学,带领学生近距离感受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潜移默化中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利用思维导图法采用结构式教学法,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点进行科学梳理,强化其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实践教学改革
1.构建开放性实验室。开放性实验室指的是实验室管理人员及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指导,定期面向学生开放,向其分发环境监测采样工具、药品试剂等,学生可根据已学知识与教师指导,自主进行环境监测方案制定、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此类课上无法完成的任务。借助这一方式,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逐渐明晰环境监测基本流程。
2.增加户外训练内容。定期组织环境监测前期准备工作训练,例如布点、采集样品、预处理等,据此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实训地点不限于实验室内,还可走出课堂与校园,深度挖掘周围一切可用资源,完成环境监测任务。例如在城市公园内进行水样采集与保存、汽车尾气各气体含量检测、院校特定时间段内噪音检测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观察能力,将已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增设仿真实训模块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学生利用虚拟设备,在三维环境下掌握设备操作要点。
(三)教学资源建设
创设专门的环境监测数据平台,平台资源库包括多方面内容,例如水体、大气、固废品、噪音监测等,还包括学生需完成的学习任务、专题测试数据、师生在线交流互动、课后解析与答疑功能。围绕环境监测这一重要课题持续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微课平台、云课堂网络资源展开教学,着眼于生活实际,充分挖掘一切可用的环境监测教学资源。除了环境监测学科教学资源建设外,还需大力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站在整体规划的角度上推动环境监测教学向着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师资队伍依照信息化教学标准自主选用适宜的网络平台,参与整个教学平台构建过程[4]。必要情况下,给予一定指导建议,围绕环境监测教学平台具体应用、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等进行说明。
条件允许的院校可引入先进的教学平台,以此为基础加大本校技术研发力度,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调整学分管理方式,根据各专业与课程类型,分别创建与学院专业相符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保证教学资源丰富、各项功能齐全,以便为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结论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作为一门理论相对成熟的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得到更新,综合性及实践性明显增强。“互联网+”背景下环境监测教学改革的实施,要求院校与教师充分尊重学科特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把握学科基本规律,加速构建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明,刘旭婷,赵宽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环境监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4):88-90.
[2]刘小燕.德国的“双元制”与中国的“一体化”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1):26.
[3]高立娣,初红涛,王哲等.高校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化工时刊,2015,29(8):54-56.
[4]张慧俐.环境监测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J].广州化工,2015,43(1):207-20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