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硕士学位研究生多元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0-11-02 02:26王祥秋张玉红程马遥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1期
关键词:本学科导师制导师

王祥秋 张玉红 程马遥

[摘 要] 分析影响地方高校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实际问题,建立基于导师团队,政产学研合作以及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为一体的多元协同培养模式,通过培养实践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得了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可为同类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导师团队;政产学研合作;地方高校;多元协同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1-0098-02    [收稿日期] 2019-12-24

一、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存在的诸多弊端已严重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国内外学者针对导师指导模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李冰、运新兵等[1]通过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的结构体系,解决了单导师个人知识的专门化、有限性和研究生对知识的多学科、综合性需求之间的矛盾。杨坤、超同彬等[2]以导师团队为研究单元,充分发挥团队中的学科交叉和相互协作,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梯级培养模式。刘文光、贺红林等[3]基于创新创业思想构建导师团队的研究生指导模式,论述了以研究生为中心和面向过程的研究生培养理念。陈杰、彭浩等[4]针对单一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构建“导师—科研团队—学科”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刘文辉、李茂华等[5]针对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导博硕本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和优势。倪彬、何春梅等[6]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校内教授+校外企业专家”以及“特色学科建设+培养实践基地”导师团队。上述各项研究结合各自高校的条件与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取得了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阵地,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地方高校自身存在各种困难与不足,研究生培养大都采用单一导师制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究其原因,一是受导师个人学识水平与知识结构所限,对于研究生开展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研究课题所提供的帮助有限;二是师资资源相对不足,导师所带的学生人数过多,难以结合研究生的个人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三是研究生培养手段单一,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主要以完成学位论文或者协助导师开展重复性实践项目为主,未能充分突出探究性和创新性,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对不足;四是学科团队建设以及协同培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之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内生动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单一导师制的弊端。

三、多元协同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

(一)构建以导师为主体的研究生培养团队

土木工程学科作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的省级优势重点学科,2014年以来,研究生培养工作从无到有、培养规模由小到大,在土木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受生源质量、导师水平以及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因素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相比国内高水平一流大学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采用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学科从2016年开始,借鉴国内外相关高校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学科实际情况,通过深入研究,探索构建以指导教师为主体,学科团队为辅助的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指导、中期检测到学位论文撰写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科导师组的集体力量与智慧,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坚强保障。

(二)全面推行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为了充分体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发挥本学科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优势,突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本学科从2015年开始,依托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新平台——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充分利用政府優惠政策和行业骨干企业的优势资源,协同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并鼓励研究生直接进驻工程设计研究院或者行业大型骨干企业,针对重大工程问题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对于进驻企业的研究生,其培养方案由校内外导师共同制定,根据企业研发需求确定培养计划,研究生可按照企业项目需求选修课程,为培养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创造条件。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凸显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工程实用特色。

(三)探索国际化合作培养人才新模式

为了借鉴国(境)外高校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从2014年自主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开始,先后与中国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以及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等高校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每年本学科全额资助1~2名优秀研究生赴国(境)外相关高校进行为期6个月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国(境)外高校学习期间严格遵守所在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完成不少于6个学分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并参与联合培养高校合作导师的研究课题,接受合作导师的学术指导,督促研究生熟悉国(境)外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了解本学科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前沿,提高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

四、多元协同研究生培养成效分析

基于已构建的研究生多元协同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和运用研究生导师的主体责任、学科团队分工协作功能以及校外专家的行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资源,紧密围绕本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通过多元协同合作研究生培养实践,本学科在多元协同研究生培养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取得了明显的培养成效,实现了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2016—2018届共计有56名研究生毕业,发表学术论文62篇,其中SCI收录5篇,核心期刊20篇,申请专利86项,授权专利45件。学位论文双盲通过率(论文100%盲审、论文100%匿名答辩)达到95%。广东省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达到100%。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同行专家一致认可。

五、结语

地方高校导师队伍整体水平较低,科研经费及项目资源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实施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制度,可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力量与科研资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必要条件,避免单一导师制产生的弊端,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政产学研合作为基础的多元协同培养模式,可充分发挥政府以及教育行政主管在教育资金支持、招生指标分配以及调动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紧密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冰,运新兵,杨大龙.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4(6):229-231.

[2]杨坤,超同彬,谭涛.基于导师团队协作模式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梯级培养[J].科教文汇,2018,427(上):30-32.

[3]刘文光,贺红林,基于团队指导的创新创业型研究生培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30-33.

[4]陈杰,彭浩,黄文卫.基于“导师-科研团队-学科”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7(07):29-31.

[5]刘文辉,李茂华,赵前程.“导-博-硕-本”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2):56-59.

[6]倪彬,何春梅,刘新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之导师团队构建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1):66-68.

猜你喜欢
本学科导师制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2008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述评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分号的基本用法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