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淼 张耀军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双高计划”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同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外语+专业”复合应用型国际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也因此面临巨大挑战。通过介绍高职院校培养“外语+技能”型人才的背景,分析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高职院校“外语+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语+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5-0139-03
随着2021年上海市举办第 46 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脚步日益临近,培养掌握高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一种教育目标正日益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双高计划”的不断深入,21 世纪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将会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注重培养拥有世界一流的技能和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此时开展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不仅有利于破除传统的“高职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模式,同时也有利于高职高专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要的国际化的“外语+专业技能”的新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培养外语+技能型人才的背景
“外语+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既掌握外语技能又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总结来讲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一带一路”建设给高职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的实施,为全面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具有“中国特色”,达到“世界水平”[1]。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发展契机,包括鼓励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引入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机遇等。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包括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要求,也包括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以及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的等挑战。
2.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和评价体系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路径的创新。随着“新形势”战略的全面实施,对于“外语+技能”复合应用型国际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强。但是对比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可以发现,其与未来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2]。首先,本科教育已经从理论教育向应用教育转型,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如何区别本科应用型教育,寻找自己的特色和出路至关重要,这就迫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型。其次,自2014年开始,人社部陆续分批次取消了一大批职业资格证书,但是这其中大多数证书是高职院校评价体系中必不可少的评价方式,因此,破除“高职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传统模式,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最后,“新形势”战略的实施促使我国人才与世界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高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环,应与国际标准对接,创新评价体系,應把培养更符合经济转型期特点的国际性人才作为高职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应以“内生”和“外延”为路径,向内深化双语课程教学改革,向外拓展学生企业实践成果转化路径,实现培养方式和评价体系的转型,培养新型复合应用型国际人才。
3.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的引领作用。“双高计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也是引领21世纪2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南针。“双高计划”强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承接“走出去”的中资企业海外员工的教育培训等。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新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双高计划”战略对掌握多国语言和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要求创新双语教学中专业人才语言能力的培养模式;二是“双高计划”对多元知识的系统化、综合化需要,要求重建双语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体系;三是“双高计划”的历史文化融合的内涵,要求在双语教学中重视对历史文化的普及和强调。
二、我国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困境
我国高职教育较西方国家职业教育来说起步晚,而且还面临发展规模大、发展速度快以及发展过程中经验“嫁接”不成熟所导致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法、考核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面临困境。总结来讲,目前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厘清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目标达成过程中应该完成的任务和具备的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首要的基础性问题。由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直处在变化发展之中。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再到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的特征。但也正是这样每隔几年就发生变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给高等职业院校带来了一定的负担,毕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高等职业院校对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执行也没有那么迅速,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应付检查,本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很容易将掌握知识与掌握技能画等号,把掌握技能与获得证书画等号,以为只要学生考试通过,拿到毕业证就能在今后的职业市场谋得一席之地。而实际上,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养成虽然都是高职教育的目标之一,但是二者不能相等,也不能替代。
2.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需求不相匹配。随着国际经济竞争加剧以及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在广大企业用人单位中越发凸显出当前一线技术工人能力偏差、责任感低等缺点,我国人才培养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压力。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就是人才质量的提升,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但是在现今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由于对一线生产技术需求缺乏了解,很多高职院校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旧延续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普及型教育仍旧统治着今天的高职院校。
3.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方法上存在以证代考的现象。高等职业职业教育本意是培养具有高水平知识的技能人才,但是由于场地、设施设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很少采用实地操作等类似手段,而是采用考试考证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以为考试能及格,或者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就等于掌握了该项技能。这种考试或者考证的方式方法,不仅将知识与技能分开,同时也不利于多种知识与思维的聚合,实际上是将一个完整的技能拆成多个部分,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有不少弊端。同时,各类证书只是控制通过考试的最低分,通过考试只能说掌握了本项技能的最低理论知识,很多学生抱着通过考试的想法学习本门课程,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职业人才的目标南辕北辙,这也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完全相悖。
三、高职院校“外语+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意义
本着为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高职院校开展“外语+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无疑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开展高职院校“外语+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有利于将语言教育与技能锻炼结合起来,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以经济、文化、社会等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是国与国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互惠互利的活动,因此既掌握高级技术同时又懂外语的人才是重要的战略支撑,但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并不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忽视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开展高职院校“外语+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有利于将外语教育与技能锻炼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在工作中的竞争力,使之成为既具有语言能力又兼具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2.开展高职院校“外语+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有利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过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高职教育办学经验不足等原因,我国传统的高职教育更倾向于为本国企业培养人才,能够参与到其他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高技能人才比较匮乏,大多停留在普通的劳务工人派遣基础上。但是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间的推进,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建设的机遇越来越多,为高职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以技术和应用为核心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3.开展高职院校“外语+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有利于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转型。近些年来,发掘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发展方向,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和“双高计划”建设所需要的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出色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还应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培养国际化的技能人才,提升办学质量,依托高职院校“外语+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可以使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有利于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四、高职院校“外语+技能”型人才培养对策与建议
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需求以及“双高计划”的总体目标,本研究认为针对高职院校开展高职院校“外语+技能”型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1.根据新时期要求,明确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过三轮重点高职院校建设后,其应用技能型特征逐渐被明确下来。但是高职教育所提倡的以“够用”为度,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在双语教学中体现出来[3]。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没有厘清。因此,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实现“双高计划”过程中,尤其在教育国际化视野下,需要明确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开始,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对人类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技能人才和服务业市场需求增大,岗位专业技能有所淡化,岗位协调能力日益重要,专业对口概念逐步淡化,通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备受关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化技能人才国际化培养内涵,确立具备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推广现代学徒制,确定产教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发源于封建社会手工业行会中盛行的传统学徒制,封建社会传统手工业以及家庭作坊式劳动适合师傅带徒弟一对一地传承技艺。进入现代社会后,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是综合的,同时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组织文化等管理理念已经无法在传统的手工作坊中实现。高职院校在进行“外语+技能”型人才培养时,需要从产教研相结合的角度推广现代学徒制。一方面,在生产实践中锻炼学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既注重理论教学,又注重实践教学。受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的影响,以劳动教育为特色的实践教學在传统中国教育中一直未被重视,因此借助现代企业,通过合作办学和订单培养可以全方位地满足学生的生产实践。另一方面,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教学需要突出人才培养多类型化以及培养渠道多元化,比如采用生产实践教学、实训指导以及项目制教学,同时可以借助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学校的科研设备开展技术研究工作,参照干部挂职锻炼确定教师企业挂职期间的薪酬福利待遇,将教师的技术研发、技术输出成果纳入学校奖励性绩效范畴。
3.建设“双师型”双语教师队伍,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打破过去教师岗位的固化,实施教产岗位互通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联合企业共同设计培训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共同实施效果评估。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的引领作用,通过产教联盟、职教集团等载体,分批次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实施教师境外研修计划,重点提升教师的国际合作交流能力,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在沿线国家与合作院校和重要合作企业联合建立教师海外研修基地。健全“教学型”“教学+技术服务型”“教学+社会服务型”“教学+国际交流服务型”“教学+管理服务型”等五种专业教师类型的管理体系。
4.改革评价方式,注重多维度评价。过去将高职院校教育评价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两个方面,这种二维分法侧重于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来评价教学成效。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在操作上分工明晰,但是其容易将“教”与“学”割裂开来,不利于从教学整体上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诊断”和“评估”,因此需要从专业建设上开展专业评价。建设高职院校“外语+技能”型人才可以从“产业契合度、技术先进度、校企协同度、国际对接度、利益方满意度”等五个维度重构专业群“核心竞争力评估体系”。通过专业群“核心竞争力评估体系”检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专业发展前景,同时建立专业群“调研一年一次、评价三年一次”的管理规范,通过红黄绿预警机制,形成“培优汰劣”的专业群管理与发展机制,实施专业分类管理。
参考文献:
[1] 郑连弟.“一带一路”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研究[J].商情,2017,(8).
[2] 黄祎,江敏.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2,(7):166.
[3] 徐冯璐.教育国际化视野下高职双语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5):1.
收稿日期:2020-03-06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2017年度“晨光计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17CGB24);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2018年教育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外语+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SMGB1819)
作者简介:董淼(1988-),女,辽宁建昌人,讲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张耀军(1987-),男,湖北黄梅人,教师,硕士,从事德育、美育与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