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舒春
三百多年前,有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整日操劳着国家的大事。那几日,不知什么原因,他身上忽然起了不少红疹子。皇帝痒得难受,于是赶紧吩咐人唤御医前来诊治。
御医们使出了浑身解数,用尽了御药房里最上乘的药材,可皇帝的病状就是不见好转。皇帝一气之下把御医们统统赶了出去。
身上的疹子痒得皇帝心中烦躁不已,他起身走出殿门,看见一轮银盘似的皎月挂在天上,心想:何不借这月色,到宫外去散散心?
于是,他换了一身便装,溜出了宫门。
多日没有出宫,皇帝看什么都觉得新鲜。他穿街过巷,不知不觉拐进了一条窄胡同儿。
不远处有一点微弱昏黄的灯光在黑暗中跳动,隐隐约约还传来了读书声。
“莫非此处住着读书人?不妨过去看个究竟。”皇帝心里想着,提起长袍的下襟,顺着灯光摸索到近前。他抬头四处巡望,发现这原来是间小药铺。
“自古道:小药铺里有人参。高人在民间!我何不进去瞅瞅?”皇帝自言自语着,挑开门帘儿进了屋。
铺子里,一位中年汉子正在灯下看书,见有人夜访,他赶忙起身迎接。
“呦!您这么晚到访小店,是哪儿不舒服吗?”这位药铺掌柜的声音里透着亲切。
“先生说得正是!我最近得了种怪病,浑身起了不少红疹子,痒得实在难受,您可否帮我诊治诊治?”
“您把衣服解了,让我看看病状吧。”掌柜经过一番问诊后,对皇帝说道。
皇帝迟疑地脱下了上衣。掌柜走到近前,仔细察望了片刻,然后很有把握地说:“您这病是因为内火上攻所致,虽然顽固,却没什么大碍,不必太过担心。我给您配些药,回去洗个三五次保准儿会好。药您先拿去用,见效了再付钱。”
掌柜边和皇帝聊着天儿,边包好了几包药材,交到皇帝手里。
皇帝捧着药走出药铺,心里暗暗琢磨:宫里那么多御医都拿朕这病没办法,你一个小小的掌柜竟然如此自信?那我就试试,看看这药是否真那么灵验!
皇帝按照掌柜说的连洗了三天药浴,没想到,身上的红疹子还真退下去了。他心中大悦,第四天又微服来到了小药铺。
掌柜看到皇帝喜滋滋的神情,已经猜到了他的来意,于是笑着说:“您今儿个是来给我送药钱的吧?”
“正是。先生药到病除,真可谓华佗再世,不知我该付您多少钱呢?”
“不过是大黄等几味寻常之药,不值什么钱。我看您谈吐斯文、气宇不凡,只是想和您交个朋友。”掌柜真诚地说。
掌柜泡了壶香片,和皇帝坐下来拉起了家常。交谈间,皇帝得知掌柜叫孙济仁,原为一介书生,本想靠读书光宗耀祖,无奈天不遂愿,屡考不中。好在他自幼随父学医,就凭着过人的医术,开了这间小药铺养家糊口。
两人聊得十分投机,皇帝有意提携孙济仁,于是说道:“凭先生的医术,我荐你入宫做御医如何?”
不想孙掌柜竟摇着头说:“济仁谢谢您的美意,可父亲曾跟我说,行医者的天职是给百姓解除病痛。入宫做御医当然好,可衣食无忧、光宗耀祖,但不能再为百姓治病,这违背了我学医的初心和家父的教诲啊。”
孙济仁的话不禁让皇帝心头一震,对他更添了一份敬意。
“既然先生不想入宫,那何不把药铺做大一些,好给更多的百姓谋福祉呢?”皇帝抿了口凉茶,笑着问孙济仁。
“我何曾不想把生意做大,只是缺少本钱啊!”孙济仁起身把皇帝碗里的茶根儿泼了,又斟满了热茶。
“钱的事儿不愁,我来想办法。但我有个条件:这药店的名儿可得由我来起。我看,就叫‘济仁堂’吧。”皇帝边说边拿起桌上的笔,细细舔满了墨,郑重地写了张字据。
“明儿个劳您去内务府走一趟,把这字据交给他们管事的,后续的事由他们去办。”
开张吉日,皇帝前来恭贺。孙济仁又惊又喜,呆呆地站在那儿不知所措。皇帝瞅见他的窘态,笑嘻嘻地说:“孙掌柜不必紧张。你的药钱朕可是还上了,不过,朕再来看病的话,你可还要分文不取啊。”
孙济仁一手打理的大药房让皇帝非常满意。回宫前,他意味深长地说:“孙掌柜,朕赐予你这家药店,是想让你济世救人、造福百姓。中华医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名医辈出,远古有神农,战国有扁鹊,今朝也得有响当当的名医。朕看好你。”
皇帝钦赐了孙济仁进宫腰牌,还叮嘱他整理出“济仁堂诊治药方和药材配方目录”,尽快呈进宫来。
孙济仁果然不负众望,凭借他高明的医术、优质的药材和热心的服务,济仁堂药店很快就享誉京城。这座御赐的药房,也成了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曾有位老人对孙济仁说:“老朽此生有幸,能让您为我治病,您可是给当朝天子看过病的名医啊!”
你猜孙济仁如何回答?
“在我这儿都是病人,没有贵贱高下之分。”
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诞生了无数济世名医,真可谓灿若繁星。他们的医德和医术,把中国医药文化推上了一个又一个巅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孙济仁就是那繁星中的一颗明星。后人传颂他的故事,是因为他有高超的医术、济世救人的爱心和童叟无欺的诚信。一句话,他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美好德行。
(摘自《大药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李珂图,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