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 隋海颖
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就是在阅读好的文学作品中形成的,否则他的精神世界将是苍白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滋养着学生的思想,建构着学生的人格。引领孩子爱上读书,享受读书的快乐,让阅读的诗意体验充盈学生的瑰丽人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挑动学生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记得二年级时一连几周我都在课前几分钟给孩子们读张海迪的故事,孩子们被张海迪与病魔做斗争的精神所感动,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被张海迪自强不息的精神所震撼。在读完一个个小故事时,有的孩子发出了自己的感慨:“她治好了那么多病人,如果她能治好自己的病该多好呀!”“她自己身体不好,却给别人治病,她太好了。”“老师,我长大了也当医生给病人治病。”那段时间孩子们与张海迪一起痛苦,一起快乐,一起流泪,一起收获。自己一次无心的插柳,竟然绿树成荫。名人故事在班里风靡一时,孩子们读书的热情高涨起来。六一儿童节我用书签的形式与孩子交流读书的收获,孩子们更是喜上眉梢。正是自己的行为,触及了孩子的情绪领域,驱动了孩子的情感,唤起了心灵的共鸣,孩子们才有了读书的兴趣。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时,要让孩子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没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技巧也就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我利用课堂教学引领孩子掌握读书的方法,如在教学课文《小虾》时,我围绕“小虾的有趣”引导孩子思考:课文哪些段落写了小虾的有趣?然后让孩子通过读读、演演体会小虾吃食物的小心翼翼,体会小虾生气时的样子。通过讨论,体会动词的妙用。最后让孩子积累本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有了学习这一课的基础,再学《松鼠》这一课就轻松多了。课下孩子阅读这类文章也就有章可循了。如在学习《意大利的爱国少年》这篇课文时,我让孩子抓住语言、动作以及神态描写体会意大利少年大义凛然的爱国行为。并激励学生课下阅读《爱的教育》,让学生用课堂教学中学过的方法去阅读,课内打好了基础,课外阅读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在寒假中,我布置孩子阅读《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母亲》《感动小学生的100个父亲》这两本书。给孩子印发的读书表中,我这样写道: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爱让我们变得坚强、勇敢;母爱让我们变得善良、无私。我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养育我们的父母。请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你的父母,表达一下你心中的感言。有的孩子在文章结尾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母爱是来之不易的,母爱是用金钱买不到的,让我们共同珍惜这温暖如光、甜蜜如糖的母爱吧。”从读书到练笔,是一个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上的飞跃。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需要教师的关注,需要教师积极的评价。在班级读书活动中,我利用班级合作树来鼓励孩子,(每天晚上读半小时)当每组孩子一周达到五次“优”的时候,这个组获得一枚“苹果”奖章。随着“苹果”的增多,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更高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学校组织的读书达标活动中,我们班有26名学生获得“书香学子”称号,十个家庭获得“书香家庭”称号,获得书香学子的孩子都会得到我奖励的一本书,孩子们捧着一本本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伴随着读书活动的深入,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很多孩子的文章变成了铅字,发表在了《黄河口报》上。我深深地知道这都是读书带来的效果。每每此时,我都感到幸福,这种幸福是无法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爱读书,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他没有理由教育孩子读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近几年来,一本本书走进了我的生活,沐浴在知识的海洋,为师的境界在读书中不断提升。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肖川教师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这样写道:没有一定量的可以了如指掌、可以娓娓道来的篇章打底,就会缺乏根基,缺乏底气,缺乏认知的平台,从而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工作之余,读书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给予了我丰厚的文化积淀。引领孩子读书,就有了牢固的根基和十足的底气。随着知识的积累,读书境界的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当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的时候,那种喜悦的心情不比孩童少,当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日渐长进的时候,自己对读过的书充满感激。
有人说:十二岁之前是储存知识的时代,十二岁以后是创造知识的时代。也有人说: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孩子在小学时代养成读书的习惯和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