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娟
科学小品文,因其具有科学性和文学性两大特征,也称为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借助大量的比喻、拟人等文学写作手法,不仅向读者介绍正确的科学知识,而且让读者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它既体现了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又展现出文学的多样性、思想性。那么,科学小品文应该如何教呢?以什么为教学重点呢?这是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科学小品文,既要突出科学性,又要突出文学性,品出文学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本文主要以《昆虫记》为例,探讨科学小品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有一个单元是说明文,其中也收录了一篇科学小品文——《蝉》,作者是法布尔。在名著导读中还推荐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记》虽然是一部科普类巨著,但它的文学价值也一直为世人所盛赞。在设计《昆虫记》教学时,应如何让课堂既突出科学性,又表现文学性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读出科学性
科学小品文中的“科学性”,不仅是正确的科学内容,还代表了作者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而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也正因为这样,科学小品文的基础目标应该设定为:用科学有趣的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文中所体现的作者和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来达成这一目标。
1.制作昆虫名片。
通过跳读、速读等读书方式,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昆虫,收集昆虫姓名、食物、住所、习性、寿命等信息,并制作昆虫名片,以掌握科学的昆虫知识。例如:
2.画出思维导图。
指导学生筛选一类昆虫,了解昆虫知识,形成图谱。例如:
可见,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对昆虫有一个直观、具体、形象的了解,也印证了“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的道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主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3.研究流程图。
以法布尔探究雌萤火虫不能随意调节光亮的科学实验过程为例,列出以下流程图:
由这个流程图,我们可知法布尔关于雌萤火虫不能随意调节光亮的这一定论不是轻而易举下的。他一共做了5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环境和情况也不一样。从这里,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出法布尔观察昆虫的严谨与艰辛。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法布尔的科学实证精神,以及为科学而不断探索的执着精神。
如何把一本鸿篇巨制读薄?那就是鼓励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昆虫,动手制作昆虫名片、流程图、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带动学生自主思考。通过制作昆虫名片、画思维导图、研究流程图,学生能快速地掌握科学知识,感受科学小品文的科学精神,也能更好地抓住文本的“主干”和“精髓”了。但是不能止步于此,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实验方法?为何付出巨大代价进行科学实验?鼓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践行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二、品出文学性
《昆虫记》不仅向我们介绍了昆虫知识,还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温情与残酷并存、勤劳与享乐并存、浪漫与悲情并存、快乐与忧伤并存的奇妙的虫性世界。
法布尔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他对昆虫的描写妙趣横生。《昆虫记》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既充满童心,又诗意幽默。那么如何读出文学味呢?我主要设计了以下环节:
1.对比阅读。
螳螂,是一种美丽的昆虫,它像一位身材修长的少女。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它的大腿简直就是两排刀口的锯齿。——《昆虫记·螳螂》
身体为长形,多为绿色,有锯齿,头呈三角形,复眼突出,单眼3个,上颚强劲。——选自百度百科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感受到《昆虫记》语言的生动形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是一部很有趣的书。”学生能切实地体会到内容的有趣、语言的生动。
2.赏析阅读。
小孩子都非常喜欢萤火虫,因为萤火虫在漆黑的夜晚里能够发出幽深的光,就好像流动的星星。但是有时候小孩子却害怕它们的灯光,因为它们时常出没在坟墓附近,远远看去它们的光点就像是鬼火一样恐怖。这就是萤火虫的魅力所在。
萤火虫发出来的光是白色的,非常柔和而且幽静,没有一点儿刺激感,就像星星的光华被这只小小的昆虫给收集起来了一样,让我们怀疑天上的星星,原本就是无数萤火蟲在那里睡眠。
萤火虫的一生都是“光耀门楣”的,从卵开始,到幼虫,到成虫,再到死亡,总是发着光。它们永远为自己留一盏希望的灯。
教会学生如何赏析文章的语言,并学会其写作技巧的运用,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片段,对片段精读、细读,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其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三、悟出哲理性
鲁迅先生也说:“这是一部有益的书。”“有益”,即表现在这部巨著的精神上。具体来说,这种精神就是法布尔精神以及他以“人性观照虫性,虫性反观人性”的生命哲学观。
1.介绍作者生平。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
1823年12月22日,在法国南方阿韦龙省圣雷翁村一户贫穷农民的家中,法布尔诞生了。
1833年,法布尔中学毕业。1839年,因为生计,法布尔在当地当了一名工人。勤奋好学的法布尔抓紧一切时间自学。1840年,不甘心一辈子只当一名普通工人的法布尔,利用一切时间学习,终于考取了沃克吕兹省阿维尼翁的师范学校。毕业后,法布尔在一所中学任科学教师。他的教学生涯长达20余年。1844年,与同事威拉德组成家庭。婚后,法布尔在努力任教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乐此不疲地做着动植物观察,并记录下来。1853年,法布尔通过自学,获得自然科学学士学位。1854年,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聪慧的法布尔又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这一年,他撰写的论文《节腹泥蜂习俗观察记》发表在《自然科学年鉴》上,在学界引起极大的轰动。1875年,因受到保守派的攻击,法布尔想在大学任教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他毅然离开,来到乡间小镇塞里尼昂,潜心研究昆虫。1879年,出版《昆虫记》第一卷。1880年,法布尔用半生积蓄买下一座荒宅,取名荒石园。《昆虫记》第二至九卷相继问世。1910年,86岁的法布尔出版最后一卷《昆虫记》,并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1915年10月11日,这位“用昆虫谱写生命的赞歌”的耄耋老人长眠于世间。
法布尔的一生是贫穷艰苦的,虽不断努力拼搏,却屡受挫折。但在困难面前,法布尔始终未放弃对昆虫的研究。他有那种在困境中努力奋斗、积极乐观、淡泊名利的精神。从他对昆虫的不离不弃,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科学的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他以“人性观照虫性,虫性反观人性”,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生命的哲思。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励着学生探求真知;法布尔的博爱精神,激发学生领悟到生命的弥足珍贵。
2.生命哲学观。
要了解法布尔的生命哲学观,还是要回归到原著中去,引导学生多关注法布尔的观点及想法。比如,法布尔通过文字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看法:
蟋蟀的音乐,让我感到快乐。微小的生命,诉说它的快乐,使我忘记了星辰美景。冰冷又安静的天眼,无法再打动我。因为它们缺少了一个大的秘密——生命。而蟋蟀的快乐与痛苦,比无限大的物质,更能引起我的无限兴趣,更让我无比地热爱它们!
生命是很严肃的东西,我们应当不是把它当做一种享乐,一种磨难,而是当作一种义务,一种只要最后期限未到我们就必须全力而尽的义务。
法布尔用行动向世人说明,在生命面前,万物平等。小小的昆虫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里,顽强地与生命抗争着,从未放弃过。这就是法布尔的生命哲学观。
2020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安全。在强大的病毒面前,人的生命不也像昆虫一样弱小无助吗?尽管弱小,但是我们人类也从不退缩,国际社会正团结一心,积极抗击疫情。特别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为全世界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在疫情面前,一切以生命为重,这和法布尔的思想不谋而合。只要世界各国都能以“生命第一”,相信我们很快就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在教学中,将作品适当地和学生当前的阅读背景相结合,能有效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间距离。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也就更深刻,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鳴。最重要的是,对生命可贵的认同,即是正确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读出科学性、品出文学味、悟出哲学观这三个步骤,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法布尔,领悟法布尔的《昆虫记》。在讲授类似于《昆虫记》这样的科学小品文时,老师要仔细研读文本,深入探究文本的深层思想,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里,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作者单位:江西省大余县南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