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玉玲
家国情怀的形成是对优秀传统家国理念的传承与发展,是对中华儿女奋斗历程的省察与总结,同时也是对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研判与回应。家国情怀具有深厚持久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一种由家及国一脉相通的情感表诉与理想追求,呈现为个体对家乡故土的依归、眷恋及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认同,是支撑中华民族经久不衰、薪火相传的精神信仰,也是人们奋进新时代、创造新作为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推崇家国情怀,并对弘扬和厚植家国情怀的时代要求与具体内容作出了明确阐释。深入研究家国情怀对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三次提到“家国情怀”——“着力扎紧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厚植家国情怀”“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家国情怀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发展进程,是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精神财富,是历代中华儿女不懈探索中国梦的精神底色。中华民族能够在启蒙与救亡、忧患与觉醒、发展与复兴的多重变奏里一如既往地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是成长为中国人精神底色的家国情怀所凝聚出来的价值共识。
不同时期家国情怀的定义不尽相同,时至今日,“家国情怀”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被赋予了重要的时代价值。徐文秀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多一些“家国情怀”》,其中提出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基石,它以个人为主体,以家国同构为对象,用传统文化把个人、家庭、国家联系在了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你荣他兴,你辱他耻。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侵害,更需要中华儿女努力奋斗,将个人的智慧才干奉献于党和国家事业的改革发展中,把个人责任担当体现在具体的实干笃行中,只要全国人民紧密团结、万众一心,就一定能携手共渡难关。
二、结合时事,唤起学生家国认同感
厚植家国情怀,认同感是前提。经历疫情的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是强烈的。党中央在疫情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短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强大治理能力,深刻唤起学生对国家的强烈认同感。
一个民族有强大的民族气节和民族尊严,在应对困难时才能无往不胜。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党中央组织号召各级政府行动起来,形成强大能量抑制疫情的传播。这是我们党坚强执政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体现,是我们党尊重人性与“以人为本”思想原则的体现,是我国政府服务于人民的体现。
疫情态势急速考验党和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核心体现。教师通过抗“疫”事例的讲解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调配各类资源,有利于跨省市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疫情信息和科研经费等协调统筹。在这场全世界与疫情抗争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中国政府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动员力和执行力,全方位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讲述中国故事,激发学生自豪感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国政府的举措让国人自豪,让世界羡慕。英国学者、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说得好:“中国从一开始就深刻理解什么是真正影响人们生活的人权。在致命的大流行病中,最要紧的人权不是刻板、肤浅的‘人权概念,而是要能活下去。”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讲述自己身边的抗“疫”故事,使学生深刻理解“医保买单、财政兜底”“物资充足、保障有力”的深刻含义……这些都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写照。大疫当前,更显得中国人民众志成城。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世界各国已经成为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重视国家意识、民族情感的家国情怀,又要培养学生打破国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让学生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了解中国,更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在全球抗“疫”战争中,在国内疫情防控局势好转的情况下,那些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专家和医务人员依然不顾疲劳、连续作战,响应党中央和国家的号召,奔赴意大利、塞尔维亚、柬埔寨等国家抗击疫情,并为韩国、西班牙、伊朗、巴基斯坦等多国捐赠抗击疫情的呼吸机、口罩、药品等紧急物资……这充分显示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坚决履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诺言,坚定发扬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学生通过这些切实的行动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光辉,并且深深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正是对这一博大情怀的接续传承,进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想目标的引领与推动下不断前进。
四、上好学科特色课程,增强学生责任感
家国情怀是个人的信念和理想,如何实现这种情感,就个人而言主要应该做好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三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与人为善、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在历史课程中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品格素养和人生追求,厚植家国情怀。
为了在教育教学中落细、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我校开设了《高中历史课程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历史学科特色课程。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前提下,教师们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改革理念为指引,结合历史学科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势,通过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实践课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人格修养,增加社会责任,培养爱国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
五、朗读一封家书,激发学生使命感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时,不应忘了民生疾苦同样关乎自我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家国情怀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强国之路,每个人的生命都与家国紧密相连。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使命感,教师为学生播放上海援鄂医疗队员吴海燕给女儿写家书的故事。家书中写道:“妈妈作为医务工作者,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时间迟疑和考虑。有什么理由逃避呢?你哭着反复跟我说为什么是你呢?为什么是你呢?……是的,在这个世上妈妈是你的全部,你不想妈妈有任何意外,妈妈理解你,可是我們每个人如果都这样想的话,那当我们自己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还会有谁来帮助我们呢?妈妈也是医务工作者,现在患者和武汉更需要我……”通过这封普通的家书,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疫情发生时,许许多多医护人员的人生选择与内心家庭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与父母、儿女、爱人的亲情,而是因为炽烈情怀早已从家庭走向国家,勇敢担当是医护人员的光荣职责和使命。在不断地真切感受中,学生的使命感随之产生并逐渐增强。
一个学生在发言中说道:“我们在祖国母亲怀抱中的归属感、自豪感,也将在国家有难时化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当国家需要时,我们也会奋不顾身,保护这一方家园。现在我们有了更艰巨的任务:好好学习,努力成为国之栋梁。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好我们的家国情怀!”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一个年轻人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时代,广大学生要深入学习爱国主义精神,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专业本领,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