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颖 邱瑞玲 刘佳 彭未风 曲彤 郭翰卿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2019 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作出重要部署。这对于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纲要》指出,“要坚持从娃娃抓起,着眼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突出思想内涵,强化思想引领,做到润物无声,把基本要求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全面覆盖和突出重点结合起来,遵循规律、创新发展,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近年来,天津各级各类学校把爱国主义教育摆上重要日程,在全系统大力营造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充分彰显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实践,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为深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本刊特推出天津教育系统在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创新实践,以飨读者。
近段时间以来,本市教育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厚植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
发挥课堂作用,爱国精神贯穿全程
多媒体展示、VR互动体验、环幕放映、与机器人对话……在这个声光电的世界里,海河教育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思政教师共同为学生打造出一堂堂“情浸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结合思政课教学知识点,海河教育园区思政实践基地共打造了20多个实践教学模块,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重难点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模块自由组合进行实践教学,润物无声地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
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从一节“复兴号”高铁列车的“车厢”中开始。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马琳瑛的引导下,学生们利用“车厢”前方的多媒体,分享了自己家乡这些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该院藏族学生白尕让佳在分享后动情地说:“藏族人民过上了越来越幸福的日子,对我们的党和国家充满了感激之情。”马琳瑛告诉学生,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追求的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走下“复兴号”,学生们来到一棵“大树”下。等候在此区域的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赵静怡为学生们发了一片“树叶”,并请大家在正面写下自己对生态环保的理解,“树叶”的背面则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富强、人民生活很安定很幸福、环境很优美的国家,人们能够在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下付出自己的劳动、彰显自己的价值,实现这样的中国梦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一脉相承的。”赵静怡的话语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环幕厅里,一部有关党的十八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民生、军事、外交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的“大片”,让学生震撼不已。“85年前,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张伯苓向南开大学的同学们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因此,让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最伟大的梦想!”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郭旭说。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实踐基地是由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主办,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海河教育园区各职业院校联合建设的专门从事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及实践的基地。该基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于职业院校学生,力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面向海河教育园区各职业院校开展“情浸式”实践教学,学生在情绪的渲染、情感的激发中,深化了认识和理解,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仅各高校、职业院校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各区教育局、中小学校纷纷出台各种举措。
滨海新区加强课程育人,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以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深入普及和强化革命传统教育。编写完成“区本德育读本”《中华美德伴我成长》,各学校创造性地使用读本,将阅读自省、实践体验与行为要求相结合,将课内与课外结合,增强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围绕打造“红色校园”,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毕业离校等特殊时期教育,发挥典礼仪式教育功能。例如:天津师范大学滨海附属小学在课堂上讲好党史、队史;用少年儿童的方式读原文、解原意,利用《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给青少年的共产主义读本》等教材入脑入心;采用新媒体形式,自主制作少先队文化产品,用耳濡目染的方式浸润灌输,进行宣传,广泛传播。
为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平区委、区政府印发《和平区贯彻落实〈天津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工作举措》,对全面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平区将思政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完善具备新时代特色的思政课建设顶层设计。开足讲好必修课程,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故事、战“疫”故事、先进典型事迹以及形势政策要闻,打造精品“特色示范课堂”,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挖掘各学科育人资源,建设“一校一品”“思想政治”精品课程和“学科德育”特色课,形成覆盖中小学的全课程支持体系。
红桥区依照市委教育两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以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意识形态三科课程为重点推动跨学科教研,深入开展“中小学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以“学区片”联动建设为依托,推动跨学段的实践育人、心理育人、社团育人和文化育人。借用现代融媒体技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组织广大干部教师参与录制24期系列“红桥思政大讲堂”思政慕课并在“美丽红桥”微信公众号上播出。慕课的内容涉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化传承等主题,内容贴近生活,形式多样灵活。
寻访红色足迹,挖掘利用红色资源
天津时代记忆纪念馆作为津南区葛沽第二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接了该校“弘扬长征精神”“红色之旅”“弘扬家国情礼赞新时代”等大型活动。每年的学雷锋日、建党节、国庆节,学校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如“学革命精神悟英勇气概”“听红史报党恩”等,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每次活动后,学生还以征文、手抄报和绘画等方式,表达满满的收获和投身祖国建设的决心。
像葛沽二小这样,本市不少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校也充分挖掘、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接受爱国思想的洗礼。
去年9月,天津城建大学举办了“革命丰碑——天津市革命遗址展”。红色教育展览与思政课现场教学结合,让师生走进历史,触摸革命的丰碑。该校积极发挥学校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两大学科群特色,精选了100余处有代表性的革命遗址,深入开展实地调查、测绘扫描、保护利用等工作,以鲜活的建筑讲述革命历史,追溯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学校致力于以建筑传承城市文化,以文化培养建设人才,以人才推动城市发展,此次展览是学校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平台,也是坚持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的创新举措。”天津城建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罡介绍。
去年暑期,该校建筑学院师生开始在普查天津市356处革命遗址的基础上,重点对142处现存革命遗址进行深度调研,并对20处重要革命文物进行了扫描测绘。建筑学院68名研究生和本科生承担了前期调研、扫描测绘、展板制作、模型制作、讲解等核心工作,33名党员教师参与其中。该展览将调研到的100处革命遗址的照片和资料集中整合在一个空间,为思政课提供了难得的教育资源。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建筑学院对接,思政教师将课程中与展示遗址相关联的课程内容重新整合、梳理,编排集体教案,教师再根据各班情况完善。大一、大二学生到“革命丰碑——天津市革命遗址展览”现场上一堂特别的思政课。
滨海新区推进中小学“实践课堂”,继续挖掘区级实践课堂基地资源,推动资源单位开发适应中小学生需要的活动项目,鼓励学校积极创建校级“实践课堂”活动基地,形成市、区、校三级“实践课堂”教育模式。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该区遴选建设了一批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根据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类型活动课程。同时,依托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珍贵的实地历史遗迹资源与丰富的海防文物资源,开展“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研学传播”活动。此外,该区还设立40余个“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阵地,这些阵地坚持利用平日两点钟课堂、四点钟课堂及周末时间开展各类活动,形成了“社区、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模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红桥区教育局坚持在中小学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时代主旋律,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学校各项育人活动。红桥区实验小学将活动平台延伸到校外,带领学生到觉悟社找寻革命先辈足迹,首批三年级志愿讲解员光荣上岗,为一年级学生代表及家长作讲解;参观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探寻天津文脉,触摸津沽历史;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八一飞行表演大队,与参加国庆阅兵的飞行员座谈交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空军力量的强大。第三中学方舟小分队成员走进平津战役纪念馆进行“平津战役第一枪”志愿讲解服务活动,为参观者讲述战争烽火中的红色故事,还与平津战役纪念馆联合开展“踏寻雷锋足迹——学习雷锋好榜样做新时代优秀学子”主题宣讲活动,鼓励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
在近现代史上,宁河涌现了大批的爱国志士,而这样的红色基因也成为了现在宁河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资源。作为天津五四运动的杰出领导者之一,于方舟即便身处狱中时,也毫无惧色。宁河区俵口镇俵口小学作为于方舟烈士的母校,曾与于方舟烈士中学、大学的母校——第三中學、南开大学,联合开展“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师生缅怀于方舟烈士活动”。三校学生虽年龄跨度很大,但于方舟烈士的精神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三校学生代表来到于方舟烈士故居参观瞻仰,又到宁河区烈士陵园于方舟纪念广场,与宁河区芦台一中、芦台三中、芦台一小的师生代表共同举行纪念缅怀活动。
“宁河区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并围绕着宁河区自有的红色资源开展过一系列活动。‘氢弹之父于敏是中国的骄傲,科学界的骄傲,也是宁河人的骄傲。”宁河区教育局德育与体卫艺科科长闫树强告诉记者,于敏院士回忆自己小学时代时曾表示,在芦台一小就读时的经历对他影响深远,激励着他报效国家。此后,于敏院士也曾多次回家探望母校。
学习于敏科技强国精神、传承于敏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的各种研讨活动在宁河区不断开展。宁河区中小学曾借助区教育局与图书馆联合主办于敏巡回展的机会,进行于敏院士事迹专题介绍。该区各中小学校还根据自身特色,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主题手抄报评比和演讲活动等不同形式,弘扬于敏院士的先进事迹。除了学生,教师也结合本职岗位实际,就如何传承于敏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说体会、谈心得。“未来,宁河区将继续深挖自身特色,坚持以红色基因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闫树强表示。
组织多彩活动,形成教育特色品牌
从1919年创立至今,南开大学虽历经沧桑,却始终在“知中国,服务中国”“爱中华,复兴中华”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该校将爱国主义和南开“公能”精神的教育贯穿始末。每年,由校长为新生上入学第一课,开展研究生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专题教育;宣传“良师益友”获奖导师事迹,激发学习科研的动力和热情;开展入学鸣校钟、校史微课直播、校史宣讲等,让新生感受南开力量。
南开大学牢牢抓住学生在校的每一堂课、每一次实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校会带领新生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还会在周恩来总理的诞辰、逝世、入学等时间节点举行相应活动,“周恩来班”更成为南开大学授予本科生班集体的最高荣誉。在毕业生步入社会之际,南开大学用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教育照亮了学生择业、就业的路,助其实现心中美好的“公能”理想。学校还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值得一提的是,去年5月,“南开大学爱国奋斗精神宣讲团”开始深入天津市各高校开展巡回宣讲,从不同角度讲述光辉历史和动人故事,生动展现了一代代南开人把小我融入大我、接续奋斗、矢志报国的赤诚情怀。
其实,从2014年开始,滨海新区教育体育局在全区中小学统一召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行动在路上”主题开学典礼活动,逐渐形成了“入泮立德·助力成长”特色教育品牌。如滨海新区塘沽第三中心小学等学校采取“大手拉小手”的方式,由高年级的学生带领新生参观学校的校史馆,让学生了解学校文化,为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南开区自2015年就启动了“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全区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和载体,逐渐形成极具南开本土特色的教育品牌。从教育的整体设计上,南开区以“楷模教育”为教育途径,以“创建周恩来班”和“争当优秀南开学子”为载体,形成了“教育活动课程化、主题活动系列化、实践活动多样化、实践课程体验化、精品课程体系化”的独有特色,使周恩来的高尚品质和崇高境界以及人格魅力成为南开学子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打造了新时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南开品牌。
南开区教育局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科科长曹玉虹介绍,区教育局为全区中小学配发了《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教育读本》,编写了《走近恩来——南开区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教育读本》,并免费向全区学生发放。各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并通过读书及开办“敬业讲堂”等多种形式交流分享活动,更好地落实主题教育目标。各校还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及环境课程中弘扬周恩来精神,注重知、情、意、行的相互联系和渗透。与此同时,通过系列化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固化课程内容,加深对楷模的认识和了解。为更好地落实《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南开区还在中小学实施了社会实践课程,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制定了社会实践五大类课程:理想信念类、研学旅行类、生涯规划类、法治安全类和志愿服务类。
此外,该区进一步深化了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构建以‘周恩来为楷模的区域性人生教育模式的研究”重点课题的研究,通過参观访问、名人讲堂、理论学习、专家引领、分享交流、班级展示等形式,由上而下将研究过程扎实推进,积极探讨“楷模教育”精品课程体系。2018年,该区推出了100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和100节“楷模教育精品课”,上线南开区“云动”课程资源平台,供各校借鉴学习。此外,体现研究成果的《楷模教育课题研究案例集》现已成册,将“楷模教育”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生产。在课题研究中,该区凝炼了五点基本共识:“学习和传播相结合,让引领落地生根;课题与课堂相结合,让研究有效转化;互动和活动相结合,让推广有声有色;选题和评价相结合,让成果及时沉淀;学校和区域相结合,让特色成为品牌。”
曹玉虹表示,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南开区“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已形成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科研深化的良好态势,着力解决了教育目标空喊、教育内容空洞、教育形式空乏、教育效果空想的问题。
以疫情为教材,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天津外国语大学从“勤学、明德、笃实”三个模块,通过爱国主题云班会、复学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课——升旗仪式、全球抗疫云宣传、抗疫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开展了“弘扬抗疫精神筑牢爱国情怀浸润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具体内容包括:
“勤学”板块内容为: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疫情中,师生看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感受到家国情怀在国家有难时的磅礴伟力。辅导员广泛查阅资料,剪辑视频,精心制作,努力撰写发言提纲,通过“云班会”打响防疫狙击战。
“明德”板块内容为:传承中华文脉,发出中国声音。云端演出民乐合奏《茉莉花》参加共青团中央组织的毕业歌会,传递传统文化;邀请校领导录制“抗击疫情”传统文化书单分享视频;通过28种外语翻译“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战“疫”进行时、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中国式战“疫”等热词,将“抗击疫情”与大学生生活融入在一起,为抗击疫情加油打气。
“笃实”板块内容为:坚定初心使命,践行抗疫精神。组建天外翻译突击队,先后有30名学生志愿者加入并投身抗疫一线。为“浸润”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面向全校同学招募成立“实践天外”宣讲团。54支宣讲路队针对35个国家开展了60期宣讲微信推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深深地刻入青少年心中,切实增强了学生对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停课不停学”期间,滨海新区教育体育局指导各校通过线上开学典礼、主题班会、思政课等,引导师生关注疫情防控身边事、关爱身边人。该区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抗疫思政课”巡讲等活动,将抗疫精神宣传教育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滨海新区塘沽工农村小学设立《听天下》《说先锋》两个板块的网上晨会栏目,分享疫情中的先锋人物事迹。滨海新区塘沽第三中心小学开设“感谢有你”讲故事栏目,“白衣天使”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真切地发生在学校二年(3)班学生张紫萱身上。滨海新区汉沽后沽小学组织教师利用网络微课开展德育活动。滨海新区大港第四中学组织开展“向白衣天使致敬”征文活动,学生纷纷写下真实感受。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以“抗战疫情,你我同行”主题班会的形式,分享学生个人感悟作品,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
红桥区第二实验小学号召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心系疫情童心童语说加油”活动,为疫情防控一线的英雄们加油。学生们通过绘制加油手抄报,制作“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微视频,用优美的绘画和嘹亮的声音为伟大的祖国加油鼓劲。
津南区教育局深挖疫情中展示的教育意义,开展好5项重点活动,在中小学生中讲好中国故事、榜样故事、生态文明故事。“六一”儿童节期间,津南区各中小学校围绕主题开展少先队组织教育、邀请医护人员讲述抗疫故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丰富多样的展示活动。疫情期间,广大团员青年还进行了“青年大学习”线上团课学习,同时接收995名青少年加入团组织,各中学、中职规范开展入团仪式。各小学积极开展线上、线下队前教育,让学生了解少先队队史,理解党、团、队关系。各校举行简朴而规范的入队仪式,让少先队员们在庄严的仪式中受教育、受感染,树立远大理想,争做新时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