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辉
随着我国水泥产量的不断增加,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也在逐年上升。统计数据表明,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6%左右,仅次于火力发电和汽车尾气氮氧化物排放量(见图1),2012年,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历史峰值204万吨。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标准的提高,2018年,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已降至102万吨。本文将结合水泥生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对水泥行业现行的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简要分析。
按产生方式划分,水泥生产系统NOx主要有热力型NOx、燃料型NOx、快速型NOx三种,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取决于原、燃料中氮的含量、燃烧的温度及燃料的种类。水泥窑中的NOx主要以热力型和燃料型为主,快速型NOx很少,可忽略不计。对于新型干法水泥窑生产系统,NOx产生的主要位置为回转窑与分解炉。分解炉内部的温度比较低(<1 200℃),主要产生燃料型NOx;回转窑内温度高,最高可达2 200℃,除产生燃料型NOx外,还会产生大量热力型NOx。研究表明,在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NOX,热力型NOx占比最大。
图1 近年来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表
由于氮氧化物生成机理不同,影响其生成量的因素也各不相同。同一控制因素对氮氧化物的影响程度各有差异,甚至一项控制因素对一类氮氧化物可以实施有效的控制,而另一项控制因素对该类氮氧化物则完全无效。目前,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系统烟气量较大,且高温高尘,工况较为复杂,如何有效控制氮氧化物排放,是水泥工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般来说,水泥生产系统氮氧化物控制技术,从过程控制上,分为前端控制和末端控制;从控制方法上,分为低氮燃烧法、催化还原法、氧化吸收法、等离子法、吸附法、微生物法等。现就水泥行业现行的一些氮氧化物控制技术介绍如下:
(1)低氮燃烧技术
低氮燃烧技术主要包括利用低氮燃烧器的技术和分级燃烧技术。利用低氮燃烧器的技术是指通过增加燃烧器风道,降低一次空气比例,使煤粉分级燃烧。分级燃烧技术是指利用助燃风的分级加入或燃料的分级加入,减少分解炉内氮氧化物的生成,并通过控制燃烧过程,还原炉内的氮氧化物,减少氮氧化物产生。低氮燃烧技术在水泥行业已经有大量的应用,该技术投资较小且节氨效果明显,但降低氮氧化物的前提是不影响水泥窑的产能。由于各水泥生产线分解炉炉型不同,且富余炉容各有差异,故可利用的还原区大小不尽相同,其脱硝效果一般在20%~50%。
(2)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SNCR)是一种利用氨或尿素等作为还原剂,将氮氧化物分解成N2与H2O的技术。从反应机理上来讲,NH3分子温度在850℃~1 100℃时活性增加,具有很好的还原反应性;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预热器分解炉的工作温度一般在800℃~1 200℃,温度适宜,适合作为SNCR脱硝反应场所进行脱硝。目前水泥生产线基本上都已使用了SNCR技术,但由于受注氨位置、氨气混合效果、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氨分子氧化等因素限制,脱硝效率较低,一般为60%左右。近年来,为了提高脱硝效率,出现了一大批精准喷氨的SNCR新技术,新技术采用分层级安装可独立控制的喷枪组,利用智能实时优化控制系统对NOx排放进行预测,实时监测生产工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氨水的喷射位置及喷射量,可以实现80%以上的脱硝效率。
(3)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是指烟气中的NOX在催化剂作用下,与还原剂(氨水或者尿素)发生反应生成无毒无害的N2与H2O的技术。SCR技术的还原反应原理与SNCR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通过较低温度下催化剂活性的释放,并通过这些活性的转移达到反应的目的。催化剂本身不参与反应,其作用是降低反应温度。另外,多孔大比表面积的催化剂对NH3分子具有很好的吸附作用,烟气中的氨会被吸附富集在催化剂表面,为还原反应提供良好的场所,同时也避免了氨逃逸的产生。SCR的脱硝效率比SNCR更高,一般可以达到85%以上。目前,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SCR在国内已经有多个应用案例。2018年10月,国内首条SCR脱硝示范线在河南建成投产,随后,一批SCR项目也相继开工建设。目前,SCR脱硝技术已经成为实现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的主流技术。
(4)PYPOREDOX还原炉脱硝技术
PYPOREDOX还原炉脱硝技术是通过对分解炉及喂料室进行结构改造,在分解炉下部的局部区域或新增还原区域创造贫氧还原氛围,以热碳和CO为还原剂,将水泥窑内产生的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和二氧化碳的技术。另外,对分解炉内燃煤产生的氮氧化物以NH3为还原剂,在分解炉后部喷入少量氨水还原为氮气和水。具体做法是,通过加长窑尾烟道,在后窑口增设还原区,使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在进入分解炉之前实现还原降解,大大降低了分解炉的脱硝负担,目前,该技术已在多个水泥工厂应用。
(5)液体催化还原脱硝技术
液体催化还原脱硝技术(LCR)是利用液态脱硝剂实现氮氧化物减排的技术。该液态脱硝剂具有中低温特征,可在15℃~200℃完成脱硝反应。来自原料磨尾排风机的烟气进入脱硝塔后,与喷入的脱硝剂发生反应,氮氧化物被还原为H2O和N2。该脱硝系统同时还可脱硫除尘,达到尘、硫、硝的超低排放,投资成本较低。目前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钢铁行业,在水泥行业中尚处于项目建设阶段,运行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窑要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并安装脱硝设施,并制定了GB 4915-2013《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现有与新建企业氮氧化物(以NO2计)和氨排放限值:400mg/m3、10mg/m3;重点地区企业:320mg/m3、8mg/m3。此后,国家及地方各种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行政法规相继出台,2020年3月,河北省颁布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提出将氮氧化物排放、氨逃逸控制在100mg/m3、8mg/m3;2020年4~5月,安徽省、河南省也出台了针对水泥行业的超低排放标准。与此同时,国内一些经济发达区域也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时代已经来临。
在此背景下,水泥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应用较早的技术不断成熟完善。以SNCR技术为例,在2012~2013年,SNCR技术脱硝效率一般在50%~60%,用氨量相对较高。但随着智能控制、精准喷氨等技术的出现,SNCR技术脱硝效率可达60%~80%或更高,运行费用也较之前大幅降低。二是新技术不断涌现。分级燃烧、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热碳还原、液体催化还原(LCR)等技术不断涌现,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新的高效率、低运行成本的脱硝技术出现;三是控制手段的多元化。随着对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多采用组合技术控制NOX。如:利用分级燃烧+SNCR+SCR,可以减少催化剂用量,从而降低系统压损,在达到超低排放的同时,也可实现一次投资及运行成本降低的效果。还有近几年新出现的LCR技术,在实现脱硝的同时,也可达到脱硫的目的。
在超低排放提出之前,水泥企业生产水平主要以是否高产低耗为衡量标准。随着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水泥生产企业开始更加关注氮氧化物的排放。为了达标,制订了专门的原料燃料使用、开窑停窑期间升降温操作规程,通过不断摸索,寻找规律,力求将氮氧化物本底值控制在最佳状态。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近年来国内新建水泥生产项目,已将氮氧化物排放限值作为性能考核指标写入合同内容,一些相对成熟的技术如分级燃烧、热碳还原、SNCR等,在设计之初就予以考虑,被一次性应用在新建项目中。
目前,国内涌现出大量从事以水泥生产系统脱硝为主的环保企业,包括一些专门服务于水泥行业的工程公司;一些电力、钢铁行业长期从事脱硝的老牌公司也将目光转向了水泥市场;一些小型的民营环保企业,也在积极开拓脱硝业务;此外,一些国际公司也在积极开拓中国业务。与脱硝业务配套的装备供应迅速发展,水泥脱硝产业逐步形成。
首先是氨逃逸的问题。水泥行业现行的主要脱硝技术,无一例外都使用到氨水、尿素等氨基物质,氨的使用意味着氨逃逸的产生。根据调查,目前国内5 000t/d的水泥生产线,用氨量基本上都在400~1 500kg/h,有的高达2 000kg/h,大大超过了氨理论使用量。造成用氨量差异的原因除各工厂本底工况、脱硝设施投入不同外,为减排NOX,过量喷氨也是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氨检测技术和手段还不是很成熟,与氨逃逸相关的政策也不是很明确,水泥行业氨逃逸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源头。氨是一种碱性物质,会对人体和动植物造成一次及二次伤害,其危害性相对NOX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合成氨是一个高耗能产业,数据表明,每生产1t合成氨,耗煤约1.2~1.5t,并相应产生废渣(约 500kg)、CO2(约 3 896kg)、SO2(约 116kg)、NOX(约58kg)等。综上所述,脱硝过程中的氨逃逸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浪费资源,并且将污染转移到了其他行业,急需解决。
其次是运行成本的问题。仍以5 000t/d水泥生产线为例,以我们掌握的数据来看,将氮氧化物排放降至100mg/m3以下,年运行成本在400~900万元,吨熟料成本2.5~7元,运行成本较高。
随着水泥工业技术的进步,可以预见,未来水泥行业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会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是会不断涌现一些先进的脱硝技术及与之配套的脱硝装备,如低温催化剂、低成本高温脱硝除尘滤袋的研发和一些新的脱硝技术的产生。二是控制手段多元化,通过改善操作环境,联合使用各种脱硝技术,取长补短,在保证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现运行成本的最优化。一些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固废的企业,通过投加一些含NH3废弃物,在实现燃料替代的同时,还可降低氨水的使用,一举多得。
水泥行业实现绿色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水泥企业必须朝着更低和无污染的排放目标努力,不断提升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实现整个行业的超低排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