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崟
摘 要:2018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发布后,各地开始谋划一系列重大举措和重大行动,阐述了新时代美丽乡村该如何建设,是对于我国乡村建设工作具有主导作用的一项战略性决策。本文在对传统的田园思想进行不断探索基础上,提出如何运用传统的田园思想指引当前的乡村建设工作,并制定出合理的新时期田园乡村规划理念。
关键词:美丽乡村;田园思想;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930060
1 田园思想与美丽乡村的内在联系
1.1 思想的一脉相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社会,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田园思想也在不断成熟。自中共十八大之后,我国乡村建设就将美丽乡村作为其战略性决策,经过不断地深入研究探索美丽乡村理论,取得许多理论及实践的成果。将美丽乡村理念与田园思想相对比可知,现在所做的乡村建设工作基本上反映了现代人对于田园景象的憧憬与向往,仅仅根据不同的时代特色,使乡村建设的要求略有不同[1]。美丽乡村理论具有深刻的思想底蕴,对于传统的田园思想来说,也是一种延续与发展,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延续性。
1.2 目标的一致性
在中国古代,田园村落就已经在很多经典古诗词中出现,表达出古人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想象。田园村落展现出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政治抱负及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理想状态,综合了物质及精神层次的需求。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在于让乡村的生活环境趋于理想,也是当前乡村建设工作所追求的目标[2]。综上所述,古代的田园村落与当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均反映出人们对于理想乡村生活的追求,虽然二者之间的具体要求存在一些差异,但在大方向上,二者目标其实是一致的。
2 新时期田园思想的内涵变化
田园思想与美丽乡村之间具有相同物质载体,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田园思想表达的是古人对于美好田园生活的想象,美丽乡村表达的是现代人对于乡村建设的追求,二者之间存在许多内在联系。
2.1 基于时代及审美的变化
在现代乡村中,物质资源十分丰富,乡村也进入信息化、工业化的时代。在这个大环境下,更需要深入探索传统的田园思想和现代美丽乡村建设之间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对于传统田园思想的精华要继承并发扬光大,对已经不符合现在实际情况的要去除或改进。可以通过时代特色和审美标准来判断传统的田园思想是否能够运用到现代的美丽乡村建设之中,以便于更好地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思想。
2.2 实施途径的变化
在传统的乡村发展过程中,缺少一个完善的思想体系来支撑其发展。一般来说,古代的乡村都是以个人及宗族为主体从事建設活动。但是受到个人审美、经济等条件限制,传统的田园思想未能直接引导古代的乡村建设。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建设乡村的战略方针,不仅需要农民阶级的参与,同时还需要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其中最重要的是来自政府部门的领导指引[3]。通过国家顶层对整体乡村进行设计,对各个地区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控,根据具体实施情况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保证美丽乡村在各地区的建设质量。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摒弃“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实施途径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进行乡村建设工作。
3 基于田园思想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3.1 提高田园认识,提升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田园思想对于美丽乡村来说,是可以用作参考的,因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初衷,也是为了建造出人们理想中的田园生活。通过认真挖掘传统的田园思想,认识到人们心中美好的田园生活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可以将之作为建设的参考目标。通过对传统田园思想里表达出的美好田园生活进行分析,分析出其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构成要素,经过提炼,选取其中精华部分,去掉不合实际的部分,并将其与现代特色和现代审美结合起来,进而对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4]。
3.2 尊重乡村的地域特征
在进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当地特色,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注意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自身自然环境特点。从经济角度来看,要注意各地不同的经济特长,打造出本地行业优势,同时促进其它产业,共同推动乡村的经济发展[1]。从人文角度来看,要及时整理并积极保护地区文化遗产,通过适宜的方法发扬本地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标志。
3.3 合理的类型划分
美丽乡村建设中也存在着缺乏地方特色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来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可能由于一些政绩要求,只求迅速达成,简单地给乡村进行“美容”、“化妆”,这样做虽然能够快速提高地方政绩,却没有真正改善乡村生活质量,没有将工作做到实处。还有一些地方虽聘请了规划设计人员,但是因为这些规划人员并不了解当地特点,也未进行详细考察调研,所做的乡村规划基本上是来自书本上的照搬照抄和模仿其它成功案例,但这些规划显然是不适用于当地的。
3.4 提高农民参与程度与动力
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来自农民本身以及外界的环境因素。农民本身原因在于其深受小农思想影响,只关注自身利益,之后才会关注亲人、家族及外人。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民往往只在意眼前和周围的事情,排斥舍己为人的思想,从而导致农民参与度不高,未能发挥出其能动性[3]。外界环境因素则表现为政府在推动乡村建设时,未能从农民利益角度出发或考虑不足,从而使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4 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探究美丽乡村建设,本文将以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为例,探究田园思想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福建省在2016年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落,融入田园思想,打造生态文明美丽乡村。
4.1 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整治
整治乡村道路。“要想富,先修路”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乡村要想实现经济发展,首先要对道路交通进行整治;完善乡村饮水系统。目前很多乡村依旧采用挖井取水的用水方式,这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还可能因水质问题影响到人们的饮水安全。基于此,应对乡村饮水系统进行改进,建立起完善的自来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2];扩大乡村网络覆盖面。信息化时代,网络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要想打破乡村信息闭塞问题,必须要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面,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4.2 挖掘农村生态文化
遵循文化原生性。福建省具备鲜明的特色文化,不论是闽南文化、闽西客家文化、闽东海洋文化、闽北山区文化,还是妈祖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都赋予了福建乡村独特的魅力,很多优良的传统文化,都在乡村得到了更好地保留和传承。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文化原生性,借助独特的文化魅力来打造景区,发展旅游业,进一步促进乡村居民就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同时还能够通过当地景区和民俗文化,向世人展现福建历史的源远流长。通过文化旅游节传递文化[3]。农村生态文化的保护,应以生态文明理念為指引,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融入田园思想,避开复制性的城市化建设模式,因地制宜,凸显出福建乡村特色。要不断挖掘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内涵,通过美食文化节、闽南特色小吃狂欢节、客家、畲族民俗风情节、传统民俗定期表演与互动等方式提升美丽乡村的趣味性与品质,打开美丽乡村的旅游消费市场,实现经济流动和文化宣传,将这种传统优秀的文化用一种现代化的创新模式传递下去。
5 结语
在我国经济增长、发展形势大好的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但千篇一律的城市化改造极可能会造成乡村中的传统民俗和优良文化的丢失,不如借助田园思想,建设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美丽乡村。当然,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仍然需要政府、农民及其他社会人员共同参与建设和维护,因此必须要协调好各个层面的关系,才能够更好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韩喜平,孙贺.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J].经济纵横,2016(01):87-90.
[2]张金歌.基于田园思想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02(29):43-44.
[3]孙庆国.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质 夯实乡村振兴战略根基[J].吉林农业,2019(08):22.
[4]林永然,陆根尧.产业生态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发展研究[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6(02):23-29.
(责任编辑 贾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