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虫啉不同施药方式对麦蚜防治效果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2020-10-29 05:44徐维红许静杨邹德玉
农业与技术 2020年18期
关键词:麦蚜吡虫啉防治效果

徐维红 许静杨 邹德玉

摘 要:为明确吡虫啉不同施药方式对小麦蚜虫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规喷雾为对照,比较分析吡虫啉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下,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和小麦产量。结果表明,吡虫啉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对小麦蚜虫均有较好防治效果和较长持效期,一次处理即可将整个麦蚜发生期的种群数量控制在防治指标之下,防效90.82%以上,且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均有所增加,与常规喷雾处理相比,平均每667m2增产率可达5.64%~12.44%。

关键词:吡虫啉;麦蚜;防治效果;产量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930006

小麦蚜虫是我国小麦各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种类有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F.)、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和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 Walker)等[1]。在小麦整个生长季,麦蚜均可造成危害,尤其是抽穗后,麦蚜主要集中于小麦叶片背面、茎秆和穗部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和营养传输,形成秕粒,造成千粒重降低,进而影响小麦产量。

目前,天津地区对小麦蚜虫的防治主要采用以茎叶喷雾为主的化学防治措施,尤其是在小麦蚜虫发生严重年份,化学防治对控制麦蚜为害发挥了较大作用。但由于农民用药普遍存在农药品种杂乱、施用量高、用药次数多等问题,导致麦蚜对常规农药的抗药性逐年增强[2],造成农药利用率低且大量杀伤自然天敌等负面影响。

吡虫啉是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烟碱类高效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内吸等多重作用[3]。本文通过吡虫啉种子包衣处理和土壤处理的施药方式,对麦蚜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探讨合理的施药方法,对麦蚜的防治及抗药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600g·L-1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产品;2%吡虫啉颗粒剂,山东东泰农化有限公司产品;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山东神星药业有限公司产品。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天津市武清区现代农业创新基地小麦田进行,品种为“津农6号”。10月8日播种。播种方式为人工开沟撒播。试验期間未施用其它杀虫剂防治小麦害虫。试验共设4个处理。种子包衣处理:600g·L-1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用量120g·100kg-1种子,于小麦播种前1d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土壤处理:2%吡虫啉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40g·hm-2,小麦播种前均匀撒施、整地。茎叶处理(对照药剂处理):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31.5g·hm-2,麦蚜发生高峰期进行一次性防治,用药液量750L·hm-2。空白对照处理区:不采取任何措施防治小麦蚜虫。各处理面积20m2,4次重复,随机排列,各小区管理一致。

1.3 调查方法

1.3.1 药效调查

种子包衣处理和土壤处理药效调查自空白对照出现蚜虫开始调查,每小区采取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20株,挂牌标记,整株调查蚜虫数量,每7d调查1次,直至空白对照区蚜虫数量急剧下降为止。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蚜虫数-处理区蚜虫数)/空白对照区蚜虫数×100。

茎叶喷雾处理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用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调查存活虫数。

1.3.2 产量调查

小麦收获时,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各取1m2,测量每平方米产量,计算每667m2产量;另随机选取40株小麦,测量单株麦穗长度、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麦蚜发生动态与防治效果

试验区麦蚜发生种类以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为主,麦二叉蚜次之。吡虫啉种子包衣处理和土壤处理对小麦蚜虫种群数量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见图1)。4月1日空白对照始见蚜虫开始调查,空白对照区蚜虫持续增长,4月29日百株蚜量已达500头以上,5月6日达高峰期,百株蚜量达3600头以上,5月20日调查时,空白对照蚜虫数量急剧下降,百株蚜量降至500头以内。与空白对照相比,600g·L-1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和2%吡虫啉颗粒剂处理小麦蚜虫数量大大减少,4月29日前百株蚜量不足10头,空白对照麦蚜发生高峰期,药剂处理区蚜量均在防治指标之下,且麦蚜发生高峰期较空白对照区迟7d左右,对小麦蚜虫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4月29日当空白对照处理区百株蚜量达到防治指标时,开始对各药剂处理区的防效进行计算,同时对对照药剂处理区进行施药。由表1可知,600g·L-1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用量120g·100kg-1种子处理和2%吡虫啉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40g·hm-2处理在小麦蚜虫始盛期至减退期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麦蚜发生始盛期,600g·L-1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防效达99%以上,2%吡虫啉颗粒剂防效为94.03%,二者差异性显著;5月13—20日调查,600g·L-1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对麦蚜防效仍然维持在94%以上,2%吡虫啉颗粒剂防效也维持在91%以上,二者均表现出超长的持效期,可以达到播种时一次性处理控制小麦整个生育期麦蚜的危害;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随着施用时间的延长,防治效果下降,用药后21d,防效降至87.20%,与上述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2.2 吡虫啉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吡虫啉不同施药方式对小麦千粒重、产量等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600g·L-1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和2%吡虫啉颗粒剂处理后小麦平均穗粒数、千粒重均有明显提升,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和空白对照处理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600g·L-1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平均产量可达536.1kg·667m-2,与对照药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相比,增产率可达12.44%;2%吡虫啉颗粒剂处理后小麦平均产量为503.7kg·667m-2,与对照药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处理相比,增产率为5.64%。

3 结论与讨论

吡虫啉不同施药方式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表明,600g·L-1吡虫啉悬浮种衣剂种子包衣处理和2%吡虫啉颗粒剂土壤处理对小麦蚜虫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播种前一次处理即可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将麦蚜较好地控制在防治指标之下,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与对照药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茎叶喷雾处理相比,600g·L-1吡虫啉种子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和2%吡虫啉土壤处理后小麦平均每667m2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增产率达5.64%~12.44%。

吡虫啉具有根部内吸性和很强触杀、胃毒作用,农民普遍采用常规大容量喷雾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药的有效利用率[4],同时也产生了杀伤自然天敌、增强抗药性等负面影响,且不同地区麦蚜种群对吡虫啉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5]。应用种子包衣处理或土壤处理防治小麦蚜虫,不仅可以达到精准施药的目的,还可以保护天敌,减少环境污染,为小麦蚜虫减药增效防治技术提供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1] 曹雅忠,尹姣,李克斌,张克诚,李贤庆.小麦蚜虫不断猖獗原因及控制对策的探讨[J].植物保护,2006,32(05):72-75.

[2]张乃芹,于凌春,王明友,刘云虹.小麦蚜虫抗药性现状及综合治理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08):50-52.

[3]冯建国.苹果病虫草害防治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4.

[4]袁会珠,杨代斌,闫晓静,张琳娜.农药有效利用率与喷雾技术优化[J].植物保护,2011,37(05):14-20.

[5]韩晓莉,高占林,党志红,李耀发,赤国彤,潘文亮.不同地区麦长管蚜对氯代烟酰类杀虫剂的敏感性[J].华北农学报,2007,22(05):157-160.

(责任编辑  李媛媛)

猜你喜欢
麦蚜吡虫啉防治效果
河南小麦麦蚜的发生与防治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剂的配方研制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20%啶虫脒可溶液剂对苹果绣线菊蚜防治效果
基于Allee效应的麦蚜种群捕食-食饵模型的分析与控制
不同杀虫剂对麦蚜的控制效果研究
2017年巴西进口近8000t吡虫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引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