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惠
摘 要:学科素养下的教学改革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如何把语文核心素养贯穿在语文教学中是语文教师探究的主题。语文单元教学从整体性、序列性出发,从构建到规划到实施的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目的就是从实践中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单元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9-0105-04
现代国际社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深层次的人才竞争,我国顺应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美、劳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国际教育竞争水平。核心素养是学生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品格和能力。核心素养的具备需要教育来完成,它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语文大单元教学是把过去的碎片化的教学内容整体化,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的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的教学设计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传送和技能训练的安排,而是教师在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去设置一定目标与主题而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进而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的核心素养包含语言、思维、审美、鉴赏等四个方面,这是当今课程改革语文课程设计所涉及的内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将教学三维目标着眼于每一篇课文,從而忽略了一篇课文在单元中的个性与共性价值。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对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提出有关单元教学设计的一些优化建议,希望能为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单元教学的内涵及价值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总体育人目标,2017年修订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教育方针,国家层面上“立德树人”的理念就很好地落实到了基础教育的实践中,在探究学科素养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2011版义务教育新语文课程标准是以九年一贯的思路来设计的,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2017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应注重学科内容选择、活动设计的有机联系”,也强调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宏观意识,整体把握教学环节,实现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单元教学的方法,有利于教师对所教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知识、能力、情感的螺旋式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教学法”产生于19世纪末欧美,其主导思想是整体化的原则。到了20世纪末期,美国大学莫礼生教授曾把单元教学设计过程分为五个程序:试探、提示、自学、组织、复讲。这是在预定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让各个教学部分发挥最大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整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达到最理想化的教学效果。其实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探究式的教学活动,目的是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单篇教学”是对一篇文章进行精读品析式的教学,是一种“举一反三”式的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是通过对单元内部的课文、知识点及能力训练点的整合,是对一个单元中的一组课文进行整体规划式的教学,是一种“举三反一”的教学方式。语文单元教学突出的是知识或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横向迁移”。用单篇课文中建立起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实践于单元中其他篇目的学习,进而建立起某类文本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打破传统的一课一教的教学模式,探讨整体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从单元出发,实施单元整合教学更能够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深刻领悟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并把语文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整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宏观把控能力,把握各个知识点的逻辑性,在“大语文观”下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语文学科的本质,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单元设计的途径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材编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是以主题为单元的编写体例,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以九年一贯的思路来设计的。实行语文单元教学教师需要有很好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明确语文单元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
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的首要任务,它是整体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语文单元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从课程标准、学情、文本、教师的认知水平等方面考虑,在结合教学内容和语文学科素养的内涵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比如部编本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共有四篇课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和《与朱元思书》,这四篇文章都属于文言文。从内容上看本单元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的。在新课程标注中明确规定在这个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清思路,能有自己的初步的情感体验,能品味作品中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样的要求就体现了语文核心素。而这个学段的学生的文言文功底比薄弱,阅读与思维能力也不高。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这样学情制定出明确的目标。这个单元的语文教学目标如下:
1.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教师让学生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的使用,初步掌握也感受语言的魅力,进而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进入文中情境,品味山水之美,领悟作者之情。首先让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四篇课文所写的景物之美,发现所写景物的特点,探究出景物的描写方法,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作品中作者感情的流露,达到提高学生语文鉴赏能力的目的。以《答谢中书书》为例,《答谢中书书》通过让学生品读想象,来入境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秀美的山川景色。静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动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动静结合,给人以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色,最后以赞美和感叹收尾“实是欲界之仙都”,将此地比作天上仙境,给予其最大的赞美,通过学生入境体会,感受到整篇文章中散发着作者对山川景色,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在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自然风光的基础上教师再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来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通过这个单元的四篇古文的学习,使学生看到了古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感受到古人潇洒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审美体验,发展了审美能力,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利于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整体把握语文教材单元内容的有机性
当教师要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授课时,应该在宏观上明确此单元在整个初中所占有的地位,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密度。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此单元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林海音的《窃读记》和《论语》十二章。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学习生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这两篇课文即是经典之作又有一定的故事性,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兴趣。林海音的《窃读记》和《论语》十二章这两篇课文,从语言上和寓意上对初中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所以在教学进度和密度上把这两篇课文定为精讲课文并放慢速度,让学生领会什么是生活,在生活中成长。同时本单元的学习要求还有学会默读,提高阅读速度。所以在整体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设计培养学生默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思考,这样学生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默读的过程也是语文学科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应用”的过程,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另外,教师还要在教材总体层面上对整个单元的结构有一个全面的把控,这样才能对单元内的每一篇文章有透彻的理解。不同篇目的文章應该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此单元有《信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和《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学习新闻的单元。单元的主要目标是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一定的新闻理解能力,学会撰写新闻作品。这样的目标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应用的目标的达成。教师在教学活动探究单元时,需要从观念和方法两个层面改变,扬弃自己熟悉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既要重视单元任务的整体性,也要重视阶段性,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三项任务即是一个整体又要区别对待,区分消息、新闻采访之间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围绕单元主题深刻解读文本
现在教材的文本的选入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决定着学生对文本概括、理解、和感悟的程度。首先教师要领悟单元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要理清单元课文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的表达顺序,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文本的修辞手法等。最后要解读作者的写作目的,来剖析文本的主题思想。
教师在教学时要围绕着单元的教学目标解读文本,在解读的过程中要抓住单元内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个单元内的文章一定有相同之处,而教学过程中应该融会贯通整个单元的文章,使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重点、学习方法有相同的部分,要概括出它们的共性,以单元的整体方式呈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获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一个单元的所有课文都具有统一的创作动机。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它的统一的创作动机是家国情怀,但又有所不同。以《黄河颂》和《木兰诗》为例。《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其中一个章节,其作者是著名诗人光末然,《黄河大合唱》是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其创作背景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歌颂中国人民坚强不屈,奋勇抵抗的斗争精神。《木兰诗》刻画了一位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故事,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这两篇课文体现的是语文核心素的家国情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以家国情怀为主线,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但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之处。《黄河颂》是以叙事的形式,通过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气势展示了黄河桀骜不羁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木兰诗》也是叙事,但却充满了北朝民歌爽朗质朴的气息,两篇文章的风格迥然不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也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不同风格,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差异性,这就切合了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精神。
(四)利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整合单元教学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在学习完整个单元的基础上的实践上运用,是学生核心素养程度的外在体现,所以教师必须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基础上设计好综合性学习方案。
1.明确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综合学习的最小单位应该是单元,而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这些主题应该紧扣着相应的学科素养,结合“学”与“用”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在综合性的单元学习后,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又提升了自己的语文素养。比如在民风民俗单元学习中,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此单元中所涉及的方言,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哪些方言,再回到单元学习中,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又加强了学生对于语言文化的热爱。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又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中去,一举两得,形成了“1+1>2”的教学效果。
2.统筹综合性学习的方法
综合性的学习设计涉及很多方面,需要教师要掌握其正确的教学方法。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是以说明文为主的单元。单元中有两篇课文涉及“桥”。所以可设计一个关于“桥”的话题,比如说说中国的桥等。在学习《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的时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在设计《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的教案时,应该在教学开始前,介绍石拱桥的相关知识,如石拱桥的种类、石拱桥的特点、石拱桥的发展史等等,再引导学生讲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石拱桥,谈一谈它们的建造结构或者构造特点。明确活动主题,设置教学目标,搜集相关材料进行学习活动。《中国石拱桥》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首先,让学生们收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名字的由来,有关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传说、民间故事、俗语以及诗歌等文化流传,以及桥的历史发展等相关资料;其次,将收集到的资料集合在一起,然后进行分类。这个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由教师进行指导;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配不同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确定讨论的方向;最后每个小组出一名代表,上台进行发言,向其他小组讲解自己小组所讨论的话题以及其他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出来的结果;所有小组发言结束,由教师归纳总结学生们的讨论成果。最后要求学生将这节课的体验心得总结,撰写一篇五百字的关于石拱桥的文章。其实这篇文章的设计过程正好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方法。
3.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在完成阶段性学习后,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既可以是老师评价学生,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检验,做到查缺补漏,最终达到提高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评价中,他人的评价和自我的评价相结合,更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综合性的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不断优化锻炼,也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外在能力的映射。
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良好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语言环境中正确地使用语言进行良好的沟通。学生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集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
(五)因材施教转变教学方式
教育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生才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应该是学生的主场。这是近些年来教育工作者们慢慢开始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在此之前,许多教师都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学生的年龄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差;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该把课堂上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这样对教学双方都有益处,既提高了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水平,又让学生真正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教学实践证明:当一个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时,他的各种感官和大脑都会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这时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开始入手,逐渐转向教学内容,使学生好奇转移到课堂教學内容上。其次,每个学生都存在无穷的潜力,都有掌握和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因此,对于学困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照和帮助,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才能,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他们才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其次,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教师不应该是课堂上的“独裁者”,上课时应该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形成有效的交流,提高教学效率。比如说学生想了解关于抗战的一些历史,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抗战时期的纪录片,用更加专业的水平进行讲解,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课堂知识只是学习的一部分,教师还要积极地拓展延伸,使学生有更广的学习视野,长此以往,学生会有更多的学习涉猎,在此基础上也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三、结语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看重的是“整体”这个概念,教学的设计上必须综合考量单元教学和学生吸收程度,从教学活动的开始到教学活动的结束,检验教学效果必须是一个不间断且自洽的过程。因此,当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学习动态,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但也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最优发展区,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单元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自身素质,具有统筹能力、文本解读能力。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挣脱固有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中大胆尝试,努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梅宝树.艺术与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王敏.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单元教学设计优化策略研究——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9.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The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discipline accomplishment is the mainstream direction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How to run through the Chinese core accomplishment in the Chinese teaching is the theme of Chinese teachers' explor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whole teaching activity from construction to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is to cultivate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Chinese core quality from practice.
Keywords: Chinese Core Literacy; Unit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