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荣
摘 要:近年来,赤峰学院牢牢抓住国家鼓励和支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良好机遇,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贡献,以赤峰大学建设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切实找准办学定位,突出转型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地方院校;改革创新;治理体系;赤峰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9-0001-05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赤峰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围绕转型发展的改革目标,努力拼搏,奋力进取,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声誉持续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赤峰学院位于闻名遐迩的“红山文化”发祥地——内蒙古赤峰市,至今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程,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7年创办的赤峰师范学校。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五所院校合并组建成为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现占地面积935亩,设有18个党政管理机构,5个教辅机构,2个群团机构,25个二级学院,3个附属单位(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中学)。开设58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和“文物与博物馆”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设置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1900余人,专科生1100余人,研究生185人、留学生147人。现有教职工1671人,其中专任教师1056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172人,副高职称64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0人,博士206人,硕士667人。
2011年,作为国家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首家被评高校,学校顺利通过评估,并入选全国高校以评促建先进典型案例库。同年,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填补了自治区文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空白。2016年,學校凭借在率先转型发展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被确立为全区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同时被列入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2018年学校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教育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同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学校成功召开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作出了建设赤峰大学和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应用型综合大学的战略部署,擘画了学校未来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目前,赤峰学院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朝着创建赤峰大学和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应用型综合大学的目标全力奋进。
一、理念先行:走改革发展之路
(一)率先转型发展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对于赤峰学院这样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深入改革、高校发展百舸争流的新形势,走转型发展之路是势在必行,也是必然选择。早在2011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之后,学校党委基于对国家高等教育相关政策与要求的准确把握,基于对自身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和不足的深入分析,以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改革创新为主要动力,于2014年形成了推进转型发展、建设区域性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发展思路,带领全校走上了转型发展的道路。期间,逐渐凝练出了“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突出特色、转型发展”的办学理念,突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人才培养紧扣社会需要,让科学研究和文化创新密切结合当地实际,让学校积极走进社会、服务社会,这一转型发展思路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和强大的精神动力。2016年,学校凭借在率先转型发展方面的明显成效,被确立为全区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同时被列入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
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基本完成专业集群建设,构建了六大学科专业板块,形成与赤峰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对接的专业体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基本建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科技服务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基本完成,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基本能够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立,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功能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转型发展试点的引领示范作用逐步显现,区域性应用型综合大学的育人品牌初步形成。通过走转型发展之路,学校内涵式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转型发展试点校的示范效应得到进一步彰显。
(二)找准办学定位
找准定位才能办出特色。近年来,赤峰学院不断进行探索,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逐渐找准了自身的办学定位。应该说,为了明确应用型综合大学这个发展目标和定位,我们走过了很长一段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赤峰学院由赤峰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五所院校合并组建而成。学院成立之后,围绕学校的建设目标和定位进行不断探索,先后提出了建设“在全国新建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多科性教学型本科院校”、建设“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高地和科技文化创新基地”、建设“区域性综合大学”等目标和定位。2016年,在制定学校章程的过程中,明确了建设“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应用型综合大学”的目标和定位。在2019年初召开的第三次党代会上,学校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办学定位,并深刻阐释了“应用”与“综合”的辩证关系,即应用型综合大学兼具“应用型”和“综合性”两大特点,是应用和综合的内在统一体,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偏废。我们所强调的“应用”是在综合基础上的应用,代表的是学校的主体类型定位;我们所强调的“综合”是在应用导向下的综合,代表的是学校学科专业的高度、科学研究的深度和人才培养的厚度。这一办学定位为学校未来改革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办学目标、办学定位的不断完善是学校根据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是对改革经验的不断总结。在2018年底,学校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的评价是:“学校办学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符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一评价更加坚定了学校坚持转型发展的改革之路,坚定了学校创建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坚定信心。
二、需求导向:改革显见实效
在转型发展的改革之路上,学校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内部治理综合改革、认识制度改革、后勤服务改革等,有效破解了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学校的内生动力得以激发,办学活力得以增强,办学实力实现了总体跃升。
(一)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的学科专业体系基本形成
为更好地服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人才与需求的契合度,赤峰学院紧密围绕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需要,持续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发力。学校不断强化学科专业建设顶层设计,确定了突出应用、转型发展,注重特色、重点发展,交叉融合、跨越发展,分层统筹、错位发展,绩效推进、内涵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实施了“赤峰学院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工程”,通过“三个类型、三个层次、两个制度、两个体系”的“3322”模式(三个类型:学术型、应用型、新兴交叉型;三个层次:校级一流学科、校级一流扶持学科、院级一流学科;两个制度:“学科特区制”和“项目管理制”;两个字体:“决策”体系和“咨询”体系),构建以应用学科为重点、以基础学科为支撑、以优势特色学科为牵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重点建设了4个校级重点学科和6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专门史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新一轮的一流学科遴选工作正在推进中。
在专业设置上,学校加大专业调整改造的力度,实施了“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瞄准地方新兴战略产业、特色产业及重点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积极融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对现有专业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构建了文史类、师范类、医学类、理工类、经管类和艺体类六大学科专业板块,明确了各专业板块的发展思路和路径。同时,学校积极落实专业准入推出机制,以六大专业板块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的动态调整和改造,停招缓招了部分专业;紧密围绕赤峰市产业结构,瞄准地方新兴战略产业、特色产业及重点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增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环境设计等理科新型应用型专业等。经过调整和重构,学校的学科结构日趋合理,专业布局不断优化。
目前,学校本科专业数由45个发展到58个,先后在7个专业进行了应用型专业改革试点,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拥有“教育”和“文物与博物馆”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设置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涉及35个一级学科。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7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9个,自治区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8门,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设置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建设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应用型综合大学筑牢了根基。
(二)以人才强校为指引的师资队伍稳步提升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启动了人才引培工程,加大了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硕士点建设、人才短缺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几年来,自治区、赤峰市两级政府对学校人才引进给予4500万经费支持,并在人才引进政策、人才公寓支持等多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博士教师由2015年的94名增加到206名,其中海外留学归国的博士22人,国内985、211高校毕业博士生38人,在读博士65人,专业范围涵盖了10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双师型教师由65名增加到207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学校还以“柔性”方式“招贤纳士”,引进高层次人才71人,集聚了一批像红山文化研究专家郭大顺,内蒙古博物院原院长、考古学家塔拉,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培带教学科研团队,开展教学、课题攻关和学术交流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科研水平。学校还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绩效分配制度改革为抓手,建立健全符合各类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切实解决广大教职工关切的实际问题,形成了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1056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6人,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6人,“111”人才工程人选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1人。整体结构日趋合理、整体素质稳步提升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资源保障。
(三)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建立
学校围绕区域性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等协同育人机制。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大力开拓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的专业共建项目,先后与赤峰富龙集团、安博集团、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专业合作,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符合企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现有校企合作专业15个,校企合作专业学生2496人。其中,与清华大学和赤峰富龙热力集团合作开办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采取“校——校——企”合作的方式,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使学校首次实现一本招生,已成为校企合作的典范。同时,学校探索行业学院新模式,积极筹备组建计算机大数据行业学院、微电子行业学院、供热燃气行业学院等行业学院。在校地合作方面,学校先后与赤峰市红山区、克什克腾旗、赤峰市环保局等政府和部门签署了“校地全面合作框架协议”。2020年上半年,学校又与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山物流园区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科研攻关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合作。在校校合作方面,学校既与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又与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有效发挥学校在区域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国际合作方面,学校与韩国湖南大学、英国科特布里奇学院、蒙古国国立大学等国外院校联合培养本科和研究生人才。此外,学校还不断加强留学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积极拓展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
为能够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重新修订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模块化设置课程,注重夯实基础。开设实践创新学期,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应用能力培养。学校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拓展,目前,已签订教师教育实习基地216个,非教师教育类专业实习基地有328个,投入1.2亿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大楼即将投入使用。此外,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大胆推行改革,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四)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科研服务地方能力迅速增强
学校始终践行“立足赤峰、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以提升科研实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为重点,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突出应用性研究的科研导向,积极开展服务地方项目研究,切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围绕着人才需求、科技与社会服务需求、地方文化旅游发展需求,面向赤峰市及12个旗县区192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专项调研,并形成了《赤峰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赤峰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学校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先后向地方企事业单位、农村牧区派出科技特派员203名,帮助解决生产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018年,学校制定了《赤峰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启动了“赤峰学院服务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应用项目”,立项课题72项,合作单位100余家,项目研究范围设计文化、旅游、经济、农业、牧业、生态、医疗、化工、机械等领域,共资助经费2000万元,项目合作单位配套经费1622.2万元,科研经费总额3622.2万元。同时,学校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实施了优秀科研成果培育工程,推动形成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有效促进和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多个项目获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为地方培训技术人员千余人,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现有自治区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7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个。拥有“契丹辽文化产业研究创新人才团队”和“红山文化研究创新人才团队”2个自治区级科研创新团队和“契丹辽文化协同创新中心”1个。拥有“红山文化研究院”“西拉沐沦流域文化研究院”“蒙古学研究中心”等研各类研究机构53个,研究领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十三五”以来,学校科研发展迅猛,科研立项七百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7项,教育部项目4项,省级项目350项,科研项目总经费5900余万元。获得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56项。学校教师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著作及所获奖项数量激增。一条以应用为导向,重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科研发展之路业已形成。
(五)以两级管理改革为保障的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
学校始终坚持用改革来破解发展难题,围绕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启动实施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突出强化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充分赋予二级学院相应的责权利,调动了二级单位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2016年,学校正式启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2019年学校全面推开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正式印发了《赤峰学院全面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同时,迅速出台相关单项配套细则,支撑总方案的顺利实施。此外,学校还深入实施人事制度、职称评审、收入分配制度、后勤管理服务等领域改革,破除了阻碍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回应了师生的关切,激发了办学活力,为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来,学校仍将进一步理顺厘清学校与学院的关系,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推进以二级学院为实体的综合改革,强化二级学院主体地位。同时,加强二级学院内部管理能力建设,理顺二级学院内部的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民主管理权力等各种关系,推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二级学院在学校宏观调控下的自主运行能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将有效破解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将为学校全面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目标引领:创建赤峰大学
经过近年来的转型发展,改革已见成效,学校地方性综合大学规模初见:办学规模由小到大,办学层次由低到高,师资队伍由弱到强,研究生教育和留學生教育从无到有;办学目标越来越清晰,办学定位越来越明确,学科体系越来越完善,专业布局越来越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成熟,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赤峰学院已经初步具备了建设成为赤峰大学的条件与基础。2019年1月,赤峰学院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力争在“十四五”末期全面达到设置大学的各项指标,将学校更名为“赤峰大学”。这一宏伟愿景已在全校凝结成了共识,并得到了赤峰市委、市政府的坚定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支持赤峰学院创建赤峰大学”已经成为赤峰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政策、土地、资金、人才引进、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在创建赤峰大学的进程中,学校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走内涵建设之路。2020年6月,赤峰学院出台了《在赤峰学院基础上建设赤峰大学工作方案》,对建设赤峰大学的必要性、重大意义、工作目标、主要工作内容、重点达标任务、工作进度安排等均进行了明确阐述和具体安排。如今的赤峰学院人才队伍正在壮大提升,学科建设正在逐步丰满,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正涌入社会、服务地方,一个个学术研究正向着创造创新的高度迈进、结出硕果,一件件服务地方项目正在赤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所有这些都无不蕴含着赤峰学院开放的胸怀、创新的思维、高远的追求。赤峰大学的建设正在路上!
當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离国家和地方的需求,离各级党委政府的期望,离赤峰市460万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未来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建设赤峰大学的人才短板、科研短板、硬件条件短板等需要尽快补足,转型发展试点院校的示范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彰显,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需要投入更多力量;内涵建设需着力加强,管理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基层办学活力需有效激发,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feng university has firmly grasped the good opportunity that the State encourages and support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transform into application-oriented, focuses on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ocial service contribution,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feng University as the guide,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social demand as the guidance, finds out th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highlight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deepens the reform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promotes the governance system,which lead a reform of innovation with characteristic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form and Innovation; Governance System; Chife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