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认清形势,选好路径,做好事情,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开发商转型开发园区,一定要有详细的调查研究,切不可因为园区的产品表面上比较简单,而轻视它。
关键词:园区定位;招商政策;盈利能力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20)08-0067-68 收稿日期:2020-06-04
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成熟,土地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而进入住宅用地市场的门槛越来越高,从权威机构统计结果来看,2019年300城共成交住宅用地9281宗,成交总价为4.3万亿元,平均每宗地价格为4.6亿元,超过了小型开发商的支付能力。而工业用地成交12391宗,成交总价为2246亿元,平均单宗土地价格为1813万元,远远低于住宅用地的价格(见图1)。而从盈利能力来看,一个成功运作的住宅项目,一般利润率只有10%-20%,甚至更低。而一个成功运作的产业地产项目,利润甚至能超过50%。
资金需求量小,利润率高,那么为什么很少有开发商做园区开发呢?
一个字,“难”。
首先,难在定位和产品设计。万事开头难,对于园区开发来说,开头的定位和设计至关重要。园区不像住宅,普通购房者的需求其实比较雷同,只要分出高中低端需求,再考虑个性化需求,而且有大量的研究都集中于住宅领域,研究得很透彻了,开发商已经“唯手熟尔”了。而园区开发则不同,作为2B的产品,可以说不同行业,生产不同产品,就需要不同的园区建筑,标准化产品有没有?也有,但不多。园区开发商中,联东的园区标准化比较强,但即使有30多年的丰富经验,发展到现在,也走了很多弯路。可以说标准化产品,表面上似乎比较容易,但实际运作起来,没有丰富的经验,是玩不转的。
其次,难在招商,当前中国的各类园区15000个,各个园区都存在着不同的竞争关系。吸引企业,不仅需要良好的政策、各类的优惠,更需要良好的产业环境,企业入驻一个园区,往往首先要选择城市,其次就是选择园区的聚集产业,一个互联网企业,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入驻医疗产业园的(当然,如果是医疗大数据产业园则另当别论)。
再次,运营难。园区开发完,招商超过80%。似乎就是万事大吉了?完全没有,实际上难题可能是刚刚开始。开业的热闹往往不能掩盖后期存在的问题。中国有大量的园区都处于不景气的状态,企业来来去去。开始的时候,企业看中了园区的优惠政策或者产业环境,但很快有园区打着更优惠的政策,更好的产业环境,于是本来人园的企业,又搬出了园区,此类情况,數不胜数。
如何破解产业地产的开发难题?
可以用三个词来总结:认清形势、选好路径、做好事情。
认清形势,就是要对国家、地区的政策、法规以及发展规划等,要有清醒的认识。比如目前国家提倡新基建,那么园区的定位,完全可以新基建为核心,但不能一窝蜂的进入某个新基建的领域。一方面要对整个形势进行研究,国家的新基建总投资计划是多少,就是这个市场总量有多少,一方面要研究目前有多少园区在做新基建,分析清楚饼有多大,有多少人来分?其实还有一方面很重要,就是新基建究竟能分多少领域,哪些领域还是空白,还是蓝海?自己的园区能不能进入这片蓝海?
选好路径,要学习先进的经验,可以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国外可以学习硅谷、伦敦金丝雀码头、纬壹科技城,国内的比如浦东新区、苏州中新工业园,也可以学习联东、华夏幸福、宏泰、亿达等园区开发企业。当然不能盲目迷信海外的先进经验,因为中国发展到现在,很多产业已经发展到国际的前列,有些产业即使略慢于其他国家,但也要考虑产业园建成后的整体形势,总之一方面选择的路径要适合自己,另一方面就要适当超越当前的形势,避免园区建成了,已经落后于行业了。在这技术快速迭代的时候,园区产品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最后就是做好事情,具体到做事的层次,都是繁复而重要的,魔鬼在细节,但细节又是太多而不能一一提及。在经营中,物业管理、园区人气打造、产业形态的构建,都非常重要。一些不经意的小事,比如税收的账也是很重要的问题,现在开发园区,往往和当地政府签一个很详细的税收方面的合同,如果园区在开发完成几年内不能为当地政府贡献一定数量的税收,当地政府就可能收回园区(有可能给一定的补偿,但微乎其微)。所以园区开发者必须算好这个账,税收问题有时会非常复杂。比如某企业从A城区的B产业园迁移到C产业园,但税收并没有转移,C产业园所在地的政府,可能会因为某企业的税收不能进入它的小区域,而不作为C产业园贡献税收,C产业园由于没有详细计算,造成税收不达标,最后几乎要被收回土地使用权。凡此种种,都要有仔细的统筹和计算。
破解产业地产开发的难题,以上三个词也就够用了,但简单的三个词,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开发商转型开发园区,一定要有详细的调查研究,切不可因为园区的产品表面上比较简单而轻视它。
文章来源:本文由中国指数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