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元组群逻辑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专业群组建

2020-10-29 05:40陆春阳王春燕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陆春阳 王春燕

[摘要]专业群的组建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的难点。文章提出基于社会分工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二元组群逻辑组建专业群,具有同质关联、集群效应、横纵协调、群组学习和开放灵活的特征。基于二元组群逻辑,文章在从产业链到专业群的形成路径、不同资源禀赋下的三种专业组群架构范式、二元组群课程结构与学习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职业教育专业群组建策略。

[关键词]专业群组建;二元组群逻辑;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陆春阳(1979- ),男,辽宁开原人,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王春燕(1975- ),女,山东烟台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  10019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0-0039-06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的目标。2019年初,《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明确提出:“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2019年12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公布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全国197所高职学校的253个高水平专业群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引领职业院校开展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专业群建设。由此,专业群的组建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的关键,更是职业教育类型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一、专业群二元组群逻辑的缘起

目前专业群的组群逻辑概括起来,主要有产业链、岗位链、技术链、知识关系等,存在不同程度的见物不见人、回归学科教育的倾向。众所周知,产业链和岗位链都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这些链条上的节点具有相对独立性,职业教育直接对接产业实施人才培养,因此由这些节点对应的职业教育专业就存在独立性和相关性的双重特点。独立性表现为工作过程的纵向发展,相关性表现为工作过程的横向作用。学校职业教育是学习者在一个有限的时空中学习,具有阶段性,因此其学习内容在纵向上发展,势必约束横向发展,反之亦然。我们既不能忽视人学习的线性积累过程,也不能忽视人学习中的横向拓展,因此要在纵向与横向之间找到有利于学习者专项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平衡点。例如,新商科视角下,人才培养要体现网络化、数字化和国际化,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计算思维、数据思维和跨文化思维,还要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美学思维和伦理思维,这就给现有以单一专业为载体的资源配置提出了挑战,需要找到跨专业的、有可操作性的载体来组织和配置资源。因此,本文提出了专业群的二元组群逻辑,不仅要从社会分工组建专业群,还应考虑专业群的组建是否支撑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独特类型的职业教育,在专业群组建上应重点关注职业教育的职业与人二元属性规律。

二、专业群二元组群逻辑的内涵和特征

(一)二元组群逻辑的内涵

逻辑起点是研究专业群组建内在逻辑体系的思维出发点,对其上层建筑具有定向和规范的作用。从社会分工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二元逻辑考虑,是专业群组建的逻辑起点。

《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对教育领域“专业”的释义,都是根据学科分类或社会分工的需要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起点是社会分工而不是学科分类,人力资源进入学校,以专业学习为载体,通过特定的培养模式成为技术技能人才,流向各类职业岗位,实现职业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专业群建设不能偏离这一起点。另外,人的发展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本质回归,职业教育也不例外,这也正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但属于不同类型的基本内涵。学校以专业为载体,通过启迪、促进和发展人的智力、技能和情感精神,让一个个作为个体的人逐步形成完整的人格,最终走向自我发展之路。这就需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人的選择、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设身处地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考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果在组建专业群时没有充分考虑人的发展,那么就会出现见物不见人的功利主义倾向,远离教育的本源。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专业群二元组群逻辑,一是要依据社会分工。群内各专业在产业链,或岗位链,或技术链上具有关联性,专业通过群组的方式形成合力,更好地支撑产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改善供给侧,服务需求侧,这是组群的“骨架”。二是要依据人的可持续发展。专业群依据社会分工的框架搭建,还要考虑如何为职业人提供更为宽广的就业渠道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为国家稳就业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这是组群的“血肉”。专业群组建过程中,只有有机结合这两个方面,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

(二)专业群特征

专业的“群”式或“集群”式发展的理念来源于经济学中产业集群理论。西方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亚当·斯密《国富论》企业集群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等通过聚集发展,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群”式或“集群”式发展,有利于形成资源集聚的比较优势,从而带来集聚效应、效率效应、规模效应和扩散效应,提高绝对竞争力。专业群的特征如下:

第一,同质关联。从形态上看,依据群论,群是由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成员组成的,那么专业群内各专业首先应具有同质性,即从专业设置的起点看,专业群内各专业面向的岗位群集合应具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知识体等共同特征。专业群是产业群在学校的映射,而产业群的天然特征是各产业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形成的集群效应,这也就说明在专业群组建中各专业还应具有关联性。另外,从人的培养效能来看,同质关联的专业能够提高个体的就业技能和应对工作世界的能力。因此,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同质关联特性为专业群的首要特征。

第二,集群效应。专业群内各专业如果仅仅是表面聚合、内部分离,出现1+1+1=3的状况,则组建专业群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集群内专业之间因互动联通带来知识传递、积累,从而产生知识溢出,促进集群技术创新活动,实现1+1+1>3的效应,组群才有意义。具体表现为:群内专业由核心专业做支撑,专业间相互联系,专业群间课程共享,企业资源共享,教师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以优势专业带动弱势专业,办学成本逐渐降低,专业集群优势逐渐凸显,可以实施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第三,纵横协调。在产业群的构建中,并不以分化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而是通过彼此紧密结合形成互相依赖的关系。专业群的构建也是如此,通过各专业彼此配合,形成横向协作关系,并且随着产业的升级,群内各专业的知识积累随之纵向增长。个体通过对群内纵向加深和横向拓展知识的学习,使其发展为个体的独特能力。

第四,群组学习。群内各专业是可交流与学习的,群内各专业的知识基础与集群学习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每个专业与其他专业互有差异的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专业,这就使每个专业变得有活力,群组更富有生命力。同时,由于技术创新本质上是对知识的创造和技术的应用,集群学习能使个体在学习相同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横纵发展,当知识存量增加时,知识积累的收益率会增加,超出一定范围就会溢出,这就产生了创新这一质的变化。

第五,开放灵活。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各专业需要不断与外部环境互动,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根据产业体系的发展来动态调整,以提高各专业的专业化程度。当群内各专业迭代与升级后,人的个体技能水平会随之提升,这就会提高知识投资的回报率。专业和知识投资的滚动式循环,能够使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竞争能力提升,个体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得以持续进步。

三、基于二元组群逻辑组建职业教育专业群

基于二元组群逻辑组建职业教育专业群,首先,要依据产业链上社会分工和职业教育专业资源搭建起从产业到专业的骨架,以产业的发展带动人的发展;其次,架构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内部关系,确定着力点,发挥学校的专业禀赋;再次,构造专业群课程结构,以柔性课程学习机制支撑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组建过程中应体现出专业群的同质关联、集群效应、纵横协调、群组学习、开放灵活的特征,充分发挥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

(一)从产业链到专业群

职业教育专业群的组建首先要搭建起从产业到专业的骨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链不断演进升级,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因此,在构建专业群时,首先要与产业链及其各要素对接,其次要根据产业链在学校所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形态,考虑是否具有同质关联和开放灵活的特征,最后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以及各专业的发展基础和现有条件,考虑各专业是否能够实施纵横协调和群组学习。专业群在满足以上三方面资源禀赋的情况下,聚焦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将领域内企业的岗位设置与专业面向的岗位群相对应,可能是一个职业技术领域对应一个专业,也可能是多个职业技术领域对应一个专业。从产业链到专业群的形成路径见图1。

例如,此形成路径模式下,职业院校根据目前设置的专业基础与所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形态,选择可服务的职业(技术)领域,进而明确专业A面向职业(技术)领域1的两个岗位,专业B面向职业(技术)领域1的1个岗位和职业(技术)领域2的1个岗位,专业C面向职业(技术)领域2的1个岗位和职业(技术)领域3的2个岗位,专业A、B、C三个专业组成了专业群。该专业群是随着形成路径精准地支撑产业链而构建的,专业群会因为产业和技术领域间的相互关联,专业间也能够产生纵横协调的集聚效应。学习者选择专业群内的课程进行柔性学习时,课程伴随产业的演进升级不断更新,这就会促使人的技术技能得以更新和积累,人力资本效能更加显著,从而适应更加专业化的社会分工。

(二)不同资源禀赋下的三种专业组群架构范式

职业教育专业群的组建在主干骨架形成后还需要关注专业内部的架构,以此确定着力点。就专业群内部各专业间的关系而言,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链形态不同,区位优势不同,学校背景及专业基础等资源禀赋不同,可能呈现出不同的专业组群架构。即使是相同的专业组合,由于资源禀赋不同,专业组群架构也会不同。不同学校、同样的专业组合会有不同的组群架构;即使是同一所学校,也存在不同时期内、不同发展定位下,組群架构不同的现象。一般来说,依据二叉树的遍历规则,可呈现出以下三种范式:

一是去中心化的一层专业组群架构。在这种架构中,各专业互相依存、环环相扣,以扁平化的方式存在,这时根据资源禀赋综合考虑选择相对合适的专业作为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如图2所示,专业A、专业B、专业C都可以成为核心专业:可能专业A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和定位,那么就可以选择专业A作为核心专业,带动专业B、专业C的专业升级;还可能是专业A的师资团队或专业基础相对优于专业B、专业C,那么就可以选择专业A作为核心专业,带动专业B、专业C提升专业水平。

二是核心引领下的二层专业组群架构。在这种架构中,资源禀赋显著地集中在某一专业上,并且与专业群的发展定位和方向一致,其他各专业从不同角度支撑这一专业,这一专业自然成为群核心专业。如图3所示,专业A的资源禀赋显著,则选择专业A作为核心专业,专业B、专业C从不同的角度支撑专业A,形成较单一专业A更为强大的聚集效应和资源补充。

三是“一核、一跨、一支撑”的三层专业组群架构。在这种架构中,除了二层架构具有的特征外,还存在某几个专业根据人的学习和成长规律的需要支撑非核心专业,通过对非核心专业的支撑进而使专业群更加专业化。如下页图4所示,专业A的资源禀赋显著,则选择专业A作为核心专业,专业B、专业C对应产业链条上的其他节点,专业B、专业C支撑专业A,对应相应的产业链;同时,根据人的学习和成长规律的需要,需要专业D支撑专业B,能使专业B更好地发挥群支撑作用。以实际专业群为例,如在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群的组建上,采取“一核、一跨、一支撑”的三层组群架构中,“一核”就是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对接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需求,是专业群的发展定位和方向;“一跨”是根据产业链的需要,架构跨专业类别的专业,如可以整合物流管理、报关等一个或几个专业;“一支撑”是根据人的学习和成长规律的需要,如可以整合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等一个或几个专业,促进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更加专业化。

(三)二元组群课程结构及学习机制

课程是专业群的“细胞”,能否发挥出专业群组建的预期成效,尤其是能否支撑人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构建适应二元组群逻辑的课程结构。依据通识自选、基础共享、核心分立、综合扩展的原则,使用公共基础课程、群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群综合应用课程的课程结构,采用更加弹性的课程学习机制,实施柔性人才的培养,如图5所示。

在课程结构中,一是公共基础课,作为学龄段生源必须掌握的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文化素养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及其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职业技术领域对通用能力要求组合限定选修课程,开发体现学校特色、专业群特色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性学习。二是群平台课程,是指在专业群中发挥平台作用的技术基础类课程。一类是对提升职业技术应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分析整合而形成的必修课程,还有一类是为了深化某项技术技能构建的限定选修模块课程,供学习者选择。三是专业方向课程,体现了不同专业对应不同的典型职业活动和能力要求。由于此类课程的设计依据就是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因此此类课程可设计为模块化课程,便于专业群内的各专业学习者根据个人对其他技术领域的爱好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同时可能由于此课程融入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学习者还可以考取非本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四是群综合应用课程,是为解决企业综合的、复杂的真实工作项目而设计的。在专业群中,综合应用课程较单一专业的课程设置更为灵活,可以提供更多符合职业技术领域实际的综合项目,包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这些项目可以按照难度区分设计,供不同学历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就业意向选择。

按照二元组群逻辑组建的专业群课程结构,学习者可以在专业群搭建骨架中柔性灵活地选择课程及模块,从而为自己增加个体人力资本;同时,学习者在不同类型课程选择中也会逐步了解到自己的爱好和潜能,从而走向自我发展之路。图5中,专业A的学习者,可以选择不同性质的公共基础课程、群平台课程,学习本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后,进一步学习专业B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在综合应用课程的选择上就可以突破本专业的所属课程,进行跨专业复合型项目课程学习,其间可以取得本专业的职业证书,还可以取得其他专业的职业证书,为职业人提供更为宽广的就业渠道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支撑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国家的稳就业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四)专业群组建处理好几个关系

专业群组建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就具体操作而言,职业院校还要根据所在地域的产业特征及其发展阶段、专业基础、师资条件等方面的资源禀赋综合考量,在此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一是“线性”与“立体”的关系。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往往是多面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多面思维,当然,这些多面思维有主有次。虽然不能苛求一个人具备所有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但相对更加全面是我们所追求的。在可实现的前提下,给学习者多种下一些立体化、跨专业的思维“种子”,支撑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批量”与“个性”的关系。教育从社会分工中独立出来,就意味着批量化培养时代的到来。虽然教育者通过各种途径创造个性化培养的条件,但单一专业的天然局限性是无法克服的,这就需要通过专业群的方式来为学习者创造更加具有选择性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三是“专”与“宽”的关系。站在人的可持续发展基点上,我们强调迁移能力,强调培养口径不能太窄,当然也不能太宽,但我们不能忽视学校教育的时空局限性和人的接受能力。以“专”为主,以“宽”为辅,“宽专”结合,形成复合效应,或许是“专”与“宽”在职业教育中的有效调和方式。四是“核心”与“支撑”的关系。无论是技术链、产业链,还是岗位链,都有一个核心节点和支撑节点,这是不言而喻的。以单一专业为载体的教学组织模式,容易使一些支撑性专业因为发展资源不足而导致发展困难甚至消亡。而以专业群的方式,通过共享发展资源,可以使这些关键但弱势的专业获得长足发展,最终成为支撑核心专业特色的要素。

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雏形已经形成,各专业群还应不断调整优化,取得更好成效。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发展到现阶段,专业群建设已经不仅仅是立项建设单位的思考范畴,也同样需要其他高职、中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关注。从社会分工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组群、建群、兴群,使职业教育更有力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2]傅利平,何兰萍.从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3](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任占营.新时代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的关键问题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53-57.

[5]王春燕.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職业教育课程开发——PGSD能力分析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65-70.

[6]徐国庆.基于知识关系的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7): 92-96.

[7]Capello R.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gh-Technology Milieux: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 [J].Regional Studies, 1999,33(4):353-365.

[8]Porter M.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Regions[J].Regional Studies, 2010, 37(6-7):545-546.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