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友仙
【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0-30--01
现代人饮食污染、环境污染严重,生活节奏加快,亚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出现纳差、情绪低落、乏力、失眠、疲惫等症状,均为体虚之表现。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阿胶、冬虫夏草、人参等补气之物胡乱使用,甚至滥用,补不得法、辩证不准,造成“虚不受补”情况频发,诱发一系列不良证实。《素问》云:“虚则补之”,但临床上遇到的某些虚症,有时因补法治疗收不到预期的效果,随之出现:纳呆、腹胀、便溏、口苦、咽干、眼红、多梦等症,即所谓的“虚不受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体质问题
每个人的体质各不相同,根据人体对温凉药物的敏感情况,可分为寒体(阳虚阴盛)和热体(阴虚阳盛),若寒体者慎用熟地、黄精、玉竹、麦冬、天冬等滋补药;热性体者,慎用人参、鹿茸、当归、补骨脂、淫羊藿等峻补药类,否则易致口苦、咽痛、口干、眼红、多梦或鼻衄等症[1]。
二 辩证问题
辩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临床症候千变万化,每多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稍有疏忽、辩证失当则用药失治,可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两者用药迥异,若阴源性血虚宜滋补阴血,忌用甘温之品,药如:熟地、白芍、阿胶、女贞子、旱莲草等,气源性血虚宜益气补血,慎用甘寒之药,常用:党参、白术、黄芪、山药、大枣、当归、枸子、桂圆等,如果阴源性血虚证用甘温之品,会导致口苦、咽干、眼红等症:反之,气源性血虚证用甘寒之药,会导致纳减、腹胀、便溏等症;又如临床遇见患者夙有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此乃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兼见口若,咽痛、乳蛾红肿、少寐多梦,舌红苔黄,脉细弦、证属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此时若单纯用滋阴降火法,会使腹胀、便溏益甚[2]。如果单纯用健脾益气法会使口苦、咽痛、乳蛾红肿加重,临床用药必须根据病性,权衡轻重缓急,宜标本兼顾,方能收到满意疗效。
三 配伍与剂量问题
方药配伍是有一定原则,但并非一成不变,必须根据病性的变化,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性别的差异,以及方土习惯的不同,灵活的加减运用。《素问》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阴阳应象(大伦)》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可见温补法是治疗虚损之大法,但温补法必须温而不燥,补而不滞,补中有通,如补中益气汤均有陈皮、茯苓。肾气丸中泽泻、茯苓。又如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阴得阳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须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如桂附八味丸,以阴阳协调而达到治疗目的[3]。另外处方用药必须兼顾脾胃用药,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诸虚互见,先建中土”,此乃临床经验之谈,一般用药在补剂中加健脾理气药,如:砂仁、白豆蔻、陈皮、茯苓、麦芽、可减少“虚不受补”的现象。另外,久病体弱脾胃运化乏力的患者,不能急于求功,慎用峻补,须用药性缓和,剂量较弱的方剂长期服用,使病渐愈。
四 脾胃虚弱问题
脾胃为后天根本,若胡乱使用补气之物,未充分考虑自身脾胃情况,脾胃运化功能较弱,胡乱蛮补、乱补,脾胃无法消化,造成虚不受补。据《素问·经脉别论篇》记载:“饮入于胃,游益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可见,若患者脾胃功能虚弱,无法很好消化,胡乱使用滋阴补药,可能诱发腹泻、脘腹胀满、纳差等并发症;胡乱使用补气助阳药物,则容易上火[4]。
五 虚实夹杂问题
一般来说,大部分人群都属于虚实夹杂体质,很少存在纯虚病例;大多患者以虚症为主,同时存在标实执之证,若一味给予补虚药物治疗,不仅无法发挥其药物效果,长期用药甚至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因此,在补虚的同时,应当注重于解决标实证。临床较为常见的标实证,①为正气虚弱,造成布化失常,引起食积、瘀血、痰饮等标实症状,治疗时应当兼治标本,若一味补虚,可能引起病情绵延,有闭门留寇之虞[5]。
六 肝木乘脾问题
若患者存在肝脏病变,使用补益无药物时,应当注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指肝脏病变患者,由于肝失疏泄,可造成脏腑气机失调,进而对脾胃运化功能造成影响,脾胃功能下降,引起脾胃虚弱,无法正常运化食物、水液,长期可引起饮食水谷的传输障碍、吸收障碍、运化障碍。因此,患者在肝病基础上,可出现脾虚症状,如便溏、乏力、纳差、腹部胀满等,若此时,胡乱使用补益药物,可能出现药物雍滞中焦,加重病情,阻碍肝脏疏泄、脾胃运化。对此,则需要注重于疏肝络,调达肝气,再合以补中益气药物,发挥药效,提高治疗效果。
七 真实假虚问题
在临床中“真实假虚”病症患者较为常见,即患者表现出虚弱假象,如肠胃积聚邪热,热结旁流,邪热无出路、腹满硬痛,逼迫大肠、泻下臭秽稀水。妇女淤血内阻、小儿食积性腹泻等,引起的崩漏下血均为假虚真实;因此,若患者胡乱吃补益药物,犯了虚虚实实之戒,使邪气更甚,如火上浇油,最终可造成病情恶化加重。因此,临床治疗中,应首先辨明症状虚实,在予以治疗,切勿胡乱补益,不仅不利于疾病治疗,甚至影响患者健康。
八 小结
總而言之,“虚不受补”究其根本原因,皆因辩证不清所致,补而不当或不当补而补之误补益疾。或因体质问题,当补之时,未能正确用药;或因配伍、用药剂量不当引起。临床诊治虚症时,应当充分考虑,全面分析,以辨证论治为根本,正确鉴别明辨患者虚实症状,合理用药,避免发生“虚不受补”情况,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熊乙霓,郭旭,陈明明.虚不受补刍议[J].江苏中医药,2018,050(002):68-69.
刘涌涛,刘通强,石志超.名老中医石志超教授从”内暑”角度辨治虚不受补之虚劳患者临床治疗解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2):212-213.
魏云平,邓杨春.从六经传变理论探”虚不受补”[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0(2):146-149.
蒙智森,唐光华,姜良铎.姜良铎教授从”伏邪”说辨治支气管扩张症”虚不受补”状态的学术思想[J].中国中医急症,2019,72(12):455-456.
喻灿,王凌,李旭成,等.从重症角度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与”虚不受补”[J].中国中医急症,2017,17(6):99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