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城市建设视域下首都市民终身学习路径的实践策略

2020-10-28 10:07李海英
开放学习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习型市民基地

李海英

(北京开放大学 首都终身教育研究基地,北京 100081)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互联网+”教育成为关注热点,在此背景下,终身学习获得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的有利条件。我国政府提出了关于学习型城市和终身学习的不同要求以及相应的宗旨与发展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了推行终身教育、发展继续教育、服务终身学习的具体任务,而且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开展终身学习。以首都北京为例,2016年北京市14个委办局联合发布的《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提到,“到2020年,北京将建成以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广大市民的良好素质为支撑,学习资源丰厚、学习氛围浓厚、创新活力涌现的学习型城市,并依托开放大学,建设终身学习数字化网络平台,培育学习型组织,成立北京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组建市级学分银行管理中心。”

现阶段关于首都市民终身学习的具体实施呈现出多角度、多方位的局面,数字学习资源建设已达到一定规模,学习平台与各类学习型组织也为市民提供了基本的学习支持服务。但是仍存在以下不足:学习平台利用率、学习型组织的统筹不足;社区体验项目的质量与学分认证制度的结合、共建共享机制应用等系统化梳理与研究不足;所开展的实践只局限于某一学科、终身学习的某种形式或某一群体,还不能很好地支持构建出以数字化资源促进学习型社会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终身学习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建立学习型社会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范围上看,终身学习覆盖的学习群体更为广泛,包括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可以真正地实现有教无类。终身学习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专业课程、培训方案以及相关技能资格培训等,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从而为市民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继续学习的效率并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二、终身学习路径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基础

终身学习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自诞生之日起就被世界各国学者所重视,这一理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推荐,在实践验证中进一步获得大众的肯定(UNESCO, 2016),因而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终身学习涵盖了所有年龄段的各种群体,涉及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学习形式(正式、非正规、非正式),能够满足市民的广泛需求。2015年 5月在韩国仁川举办的“2015世界教育论坛”通过的《仁川教育宣言》和《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都提到,要进一步关注终身学习的概念与定位,同时也将此纳入“教育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工作,强调促进终身学习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为全民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此外,还提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终身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借助于现代技术提高学习效率与受众面。

国外终身学习的实践主要依靠立法、政府调控、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等层面开展,具体致力于终身学习成果认证、转换制度的研究和实施,通过建立终身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制度促进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正在被许多国家当作推进终身学习的抓手,韩国、澳大利亚等建立了终身学习学分登记和学分转换制度,欧盟通过建立资格能力框架对终身学习和实践取得的进步进行认证(李江,2014)。

国内有关终身学习除了理论层面的概念、内涵、意义、功能等研究之外,较多是结合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从应用实践层面进行探讨。这种研究与探讨主要选择的视角有:一是从终身学习的对象群体及其学习需求进行研究,如《我国成人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分析》(李鹤飞,李宏坤,2018);二是探索终身学习的平台和通道,如《“互联网+”视野下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建设研究——基于上海市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的调查分析》(宋其辉,2016)、《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的研究》(王燕蓉,刘荣才,归柯庭,2018);三是关于依托于社区教育的学习型组织建立方面的研究,如《打造富有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开创社区教育新局面》(宗美芳,2019)、《开放大学参与社区教育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李丽,2019)等。此外,上海及其辐射的周边区域是我国较早提出并发展终身学习理念的学习型城市之一,在市民终身学习特征与路径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积累,特别在创设市民学习体验基地方面,《终身学习体验基地:上海市民学习路径创新研究报告》中提到,为拓宽市民终身学习路径,在原有各类远程教育学习平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形成相应的组织建构模式和资源整合机制,以社区教育为承载体,为市民创造体验式学习模式与路径(周嘉芳,2016)。

纵观终身学习理念与政策的变化发展,国外终身学习实践路径方面主要以开展学习成果认证以及学分的积累与转换为主要内容;国内关于终身学习实践视角分布涉及范围较广,主要基于学习型城市建设背景下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市民需求以及能力分析,学习平台建设,以及依托于社区教育的学习型组织和各类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的建立,但构建终身学习路径的实践还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研究。本文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充分借鉴国外在终身学习路径实践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结合首都终身学习实践现状,如基于终身学习平台、学习型组织以及首都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的实践,对终身学习路径的实践探索进行研究分析,依据学习型城市关键特征的衡量指标,提出了促进首都市民终身学习路径的实践策略与建议。

三、首都市民终身学习的实践现状分析

(一) 远程学习平台成为首都市民终身学习主流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促使开放大学办学系统更新教育理念和远程教学方式。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远程教育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已成为开放大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举措。北京开放大学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教育服务类型的需要,建立并使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多种类型的学习平台,包括学历教育平台、北京学习型城市网、技能培训平台等,这些学习平台向首都市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并面向不同行业、职业类别的市民提供不同的技能培训服务。

为了让更多首都市民了解和使用学习平台,北京开放大学和分布于各区县的教学单位联动,通过加强平台学习的管理、引导并宣传学习典型,调动首都市民参与平台学习的积极性。部分区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习平台管理队伍,为平台管理、学习栏目管理、学习组织管理配备了管理员,为市民提供网上学习服务、学习指导和平台功能使用等培训。为树立和宣传学习典型,北京开放大学和各区县教学单位开展了“网络学习之星”评选活动。学习平台不仅成为培育和展示个人学习成果的窗口,还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会、总结会,在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进行报道,在平台分享学习者典型事迹和先进经验等形式,鼓励更多首都市民参与到平台学习中。

表1 北京市市民自主学习场所调查统计表

除此之外,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力求通过多种联通和延伸方式实现学习空间和路径的多向拓展。一方面,在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之间,采取“联盟”的方式进行联通,例如:“京学网”“北京学习型城市网”与各区县的学习型城市网相互联通,在网站特点、课程资源上产生互补效应。另一方面,开发应用远程学习的移动终端APP,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满足首都市民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需要。另外还在不同类型的网络空间之间建立通道,让学习服务平台与微信、QQ等媒体空间相连接,方便首都市民通过更多、更方便的渠道获取学习资源,接收学习活动信息,学习交流。问卷调查中发现学习者利用手机终端进行自主学习和在文体科技场所进行学习的占比很高,两者相加接近50%(见表1)。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互联网思维推动终身学习路径改革,让学习者在学习空间、学习路径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度。

(二)学习型组织成为首都市民终身学习的纽带

“组织”这一概念是众多学科需要研究的对象,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组织的实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组成的有机体。创建学习型组织源于组织对外界环境极速变化的反应。组织中的个体必须通过学习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以增加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彼得·圣吉(1995)认为学习型组织是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创新未来的组织。终身学习型组织(从学习者角度)是通过营造一种可相互学习、交流的氛围,从而形成能激励成员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符合人性发展、促进持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建设是终身学习或终身教育(从教育者角度)的重要路径之一。

在推动建设学习大国的背景下,北京市各区县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龙头,开展学习型党委、学习型党支部建设,进而带动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学校等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将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中之重,着力加强组织的学习文化建设,持续提升组织的学习力和创新力,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引领,提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高度,关注特色培养和品牌建设。例如:北京仅在朝阳南磨房地区就有“掌上磨房”等9个社区教育优秀项目和品牌,顺义有“义品经典”“绿港书香”等,丰台有“丽泽大讲堂”,通州有“梨园学堂”等。建设这些具有特色、品牌的学习型组织极大地促进了市民终身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市民终身学习的意识。

此外,北京市各区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多设立在区教委或社区教学中心(社区学院), 便于联动建设社区教育分级指导服务系统。根据北京市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十大工程”指示,具体依托北京开放大学,成立了北京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各区成立了社区教育指导分中心,在街道设立了专职社区教育指导工作岗位,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社区教育组织网络。各区社区学院借助开放大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带动优势,纷纷制定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工作意见,探索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形成促进终身学习的地区工作指导层;以地区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院)为纽带积极组织贯彻落实,形成中枢层,组织各社会单位(企业、事业、社区、团体等)、村镇(成人学校)积极参与其中,拓宽学习型组织建设渠道,形成推进终身学习的执行层(见图1)。

图1 学习型组织建设结构框架

学习型组织的“指导层—中枢层—执行层”的结构框架,为首都市民终身学习提供了渠道与依托,学习型组织建设作为推进终身学习路径的重要组织保障仍将在一定时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完善管理、培训指导、能力建设、行动促进等形式,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分类分阶段培育,建立调研、视察、指导、培育、评估、激励、交流、回访制度,加强首都市民的终身学习意识、学习行为有了一定的提升,促进了学习型组织向精细化纵深发展。

(三)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建设分析

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承担着为区域市民提供方便、快捷、务实的学习服务的重要任务(王晋,王俊明,2018)。体验基地建设顺应了体验学习理论的要求,既符合成年人的学习规律,又丰富和拓展了终身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学习者通过不自觉或自觉的内省积累来把握自己的行为情感、认识外在世界的过程(王铁瑜,2010)。其理论源自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 “从做中学”的经验学习理论。北京市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视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建设并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立体化的首都市民终身学习基地网络。各体验基地基于自己的基础和特色,精心设计了常态化体验项目和专题性的体验活动,让市民充分感受了体验式学习的乐趣,也对终身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周嘉方,2016)。

基地打造特色项目和学习品牌的创新意识较强。北京市各个区域结合地域资源优势与特征,结合首都城市规划方向,注重打造符合区域特点的特色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各个区域市民终身学习的特色资源,稳步推进“一地一特色”的品牌建设(王晋 等,2018)。将社区教育资源、各级文化事业单位资源、社会组织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区县的优质教育资源充分打造,树立各自品牌意识,建立终身学习的创新环境与机制。随着首都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不断增加与发展,涌现出了首都博物馆、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社区教育学校、北京三高奥圣农业技术开发中心、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北京国际鲜花港等一批具有典型引领作用的示范基地单位。到2020年,北京市将建成100个市级“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

政府统筹管理影响基地建设和发展力度。本次研究选取了16个示范性体验基地进行观察分析发现,体验基地的建设与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组织领导重视程度、社区教育学习氛围、社区组织资源情况、组织服务团队支持程度相关。分析发现,设立了学习型城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且组织领导保障力度强的地区,在规范化建设、制度化建设、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方面做得比较完善,活动内容设计丰富,受众群体多,示范性体验基地发展良好,有利于形成组织联体、工作联动、活动联手、资源共享的工作联动格局。

四、首都市民终身学习路径的实践策略

(一)搭建首都市民终身学习路径的理论依据

学习型城市建设与市民终身学习相辅相成。市民终身学习促进并支撑学习型城市的发展,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具有核心作用。搭建市民终身学习路径将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指导性文件——建立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学习型城市关键特征》为依据,其中指出了学习型城市关键特征衡量工具的12个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2015),从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和基础条件三个方面为搭建市民终身学习路径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在建设目标中,学习型城市建设将为首都市民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与氛围,为市民搭建终身学习的渠道,提高市民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整个社会对个体成员的包容力,且将为市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成员从中受益,并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任务中,全面提高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即要增加市民受教育机会。为首都市民创造更多终身学习的条件,具体从社区学习、职业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习、改善学习环境与质量、创造终身学习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衡量与实施;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方面,为有效地推动市民的终身学习,强调要加强政府领导在经费、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出台配套政策法规,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充分挖掘利用各类社会资源,这将有利于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推进市民终身学习(李彦,黄小萍,2019)。

(二)首都市民终身学习实践探索中的问题

从首都市民终身学习的实践现状分析来看,市民已建立多种途径与方式开展继续学习,同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终身学习平台是拓展应用现代学习技术的主要载体之一。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任务指标之一是“现代信息技术价值的有效实现”,终身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效果直接关系到此任务的实现程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远程教育学习支持理论认为“无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是否有教师,只要有学生,就应该得到学习机会”。在目前学习平台建设过程中,终身学习平台功能的整合与发掘以及平台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有所欠缺,不同群体的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无法得到全面满足,未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缺乏相应运行保障以及支持服务的制度。

结合学习型城市构建的关键特征指标,不论是职业培训还是社区学习,都需要相应机构进行组织。学习型组织建设对促进终身学习、创设终身学习环境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通过完善管理、培训指导、能力建设、行动促进等形式,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市民终身学习意识、学习行为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在普遍化、终身化和学习体系社会化建设上,还需要创新。目前学习型组织缺乏系统思考和整体动态的配合能力,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以及支持服务的教师团队,这降低了组织能实现有效学习的效率。这应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引起重视。

学习型城市建设关键指标中提到要激活社区学习。当前针对各首都市民终身学习社区体验基地单位的组织建构模式和资源整合机制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在进行可复制、可推广的项目载体开发方面的管理经验不足,特别缺乏对体验基地建设目标、方法的整体设计,各体验式学习基地的建设方向还有待规划。另外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体验式学习基地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形成一批理论成果,为更好地指导和实践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综上所述,就学习型城市建设背景下首都市民终身学习而言,还需针对市民终身学习实践探索中的不足,立足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市民终身学习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聚焦终身学习的有效路径与方法,深入开展系统化的研究,并及时总结归纳实践经验,提炼相关规律,进而加强市民终身学习路径的有效搭建。

(三)市民终身学习路径的实践策略

终身学习主要涉及教育的组织原则,涵盖各个层面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其中主要因素体现为上述的多个维度,包括相关制度与政策的颁布、学习型组织的结构、学习平台以及学习体验基地的建设等。其中政策制度是建立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基本保障与参照标准,学习型组织中的群体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平台是学习的手段与载体,体验基地是学习的实践场所。

终身学习的持续推进需要政府层面制定相关政策,理顺机制并进行资金投入。在此基础上,依托于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团体和个人等学习型组织,以服务区域化发展为目标,以现代化教育技术学习平台为载体和学习手段,建立基于各个区域特色的学习体验基地。既可开展面授体验式学习,又可基于学习平台资源开展在线学习(高志敏,朱敏,傅蕾,陶孟祝,2017)。对学习成果可予以评估和认定,让市民的终身学习过程形成闭环,最终促进市民的终身学习发展并为市民建立灵活清晰的终身学习路径(见图2)。

图2 市民终身学习路径图

终身学习进入了新的时代,需要深入地分析、归纳、迭代,在开放、动态、循环、持续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优化。基于搭建终身学习路径的理论分析,结合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策略建议。

1. 加强规范化领导管理的力度,以制度和政策规范学习行为

以制度和政策建设为抓手,不断地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这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是促进终身学习及优化路径的重要保障。虽然北京各个区域制度不尽相同,但都要注意结合实际完善制度,出台“全民终身学习”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相关管理体制保障其运行的长效性。例如:体验基地或学习平台建设的工作例会机制,每年一次的市民信息管理数据考核评估以及市民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和政策等(柴兴祝,赵艳立,谭静,殷红丽,2016)。

2. 追踪市民满意度反馈机制,形成实验—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

针对终身学习平台、学习型组织以及基地的项目体验效果,进行市民满意度调查。市民是学习的主体,作为体验学习资源的供给方,各路径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理念都影响着学习体验者的主观感受。市民终身学习项目和路径的实施应进一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加强对学习者的支持服务,适当调整学习活动开展方式,例如:以“专题”等方式集中展现活动内容,既体现组织性和普及性,又体现个性化和针对性。开放大学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收集市民学习体验反馈,对学习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及时地跟进与指导,不断深化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服务,提升体验活动的满意度(林眉,2019)。

3. 发挥社区统筹协调功能,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市民终身学习建设

资源整合的过程是融合区域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周嘉方,2016)。当前各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分散,应利用网络资源,将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动员更多的社会各界利益方和资源为终身学习服务,最终形成能够行业联动、辐射拓展、开放服务、区域联动、系统联动的资源整合网或数字化学习港。在此项工作中北京开放大学可以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依据 “两个服务——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和服务市民终身学习”的办学定位,坚持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并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作用,以社区教育、职业培训为主体,以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以打造终身学习平台为途径,提供优质学习支持服务,建立信息化时代发展背景下的首都新型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创新途径。

4. 拓展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支持服务功能,探索数字化体验式教学模式

各学习平台、学习型组织以及社区组织通过创设参与式的互动场景,营造与市民互动氛围,为市民提供良好周到的组织支持服务,让市民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丰富终身学习体验。在终身学习路径搭建的过程中,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体验方式,立足于开发学习平台功能,发挥新媒体辐射优势,注重各具特色的体验项目的开发、设计以及专题活动体验。加大学习型城市建设力度,让市民更便捷地体验学习基地活动。设置动态信息平台,创新教学模式,做好学习平台的支持服务体系,发挥远程教育特长,让首都市民在学习平台上能选择丰富的学习内容与社区活动,进而拓展市民终身学习的途径。

5. 加快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认证评估机制,实现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有效贯通

不论是学校层面的正规学习,还是市民的在线平台学习,抑或社区范围内的学习,都应该对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估认证。北京开放大学应探索并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制度,设立学分银行,将首都市民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的非正式学习成果进行评估与认证,为首都市民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学分转换与学习成果认证是学分银行建立的关键环节。如果能将市民平时的学习进行认定,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学分,储存在学分银行中,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将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合理衔接,为市民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促进并激励市民开展可持续的终身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循环,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五、结语

学习型城市建设背景下首都市民的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以及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都需要北京市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与投入。终身学习的发展具有方向性,即创建高效的学习体系,让市民在健全的终身学习机制中成长进步。在社会高度重视的背景下,终身学习组织的整体布局以及教育资源分配要保持平衡,但各个社区组织建设与发展需具有区域特色,例如:有的社区体验基地培训项目面向农村地区的妇女群体,有的社区体验基地的学习活动面向老年人群体。开放大学致力于全民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要发挥组织协调能力,有效地调动教育资源,将政策与资金支持落实到市民终身学习的实处,利用终身学习平台,采取混合学习模式,实现终身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共建,并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方便市民灵活便捷地获取终身学习服务(张德明,2011)。同时,基于学分银行,给予非正式学习成果认定,打通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通道,最终建立首都市民终身学习的创新路径,形成和谐有序的学习型社会。

猜你喜欢
学习型市民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我的基地我的连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市民关心的就是策划关注的——以东楚晚报为例
“意义”的问题所在
新时期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建设学习型关工委的回顾与思考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