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地方文化,探究“有根的”语文学习

2020-10-27 10:16崔玉琴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物态大公海安

崔玉琴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历史等的确证与表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能让语文更贴合学生,能增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和自豪感。地方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具有显明的区域特性,每一个地方的文化是不同的,可以这样说,地方文化是学生“身边的文化”。

一、让地方物态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物态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环境文化、风景文化、工艺文化等。例如,江苏省海安市的物态文化是多样的,比如青墩文化、红旗民兵团文化、花鼓文化、龙舞文化、梨花节文化,等等。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物态文化,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体验、触摸到文化的精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学生触摸到了地方文化之后,其视野就能逐步开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家乡美丽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让学生对之进行描述、评价、交流,从而让学生在深度研讨中对家乡的地方文化形成深刻的认知。笔者在教学中,插入了一些旅游景点的导游词,从而让这些物态的地方文化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比如阳春三月,我们在语文课堂中举办了一场“梨花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让学生了解了大公镇的地理概况、人文历史、生态资源、旅游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然后将学生带至梨花盛开的地方,用大地做“布”,以梨花为“笔”,学生看到了梨园内梨花成片,含苞吐蕊,如云似雪,看到了棵棵梨树亭亭玉立。有了置身其中的感受、体验,学生不仅更为深刻地认识了地方文化,而且将这种文化付诸笔端,写下了一篇篇优美的作文。地方文化,不仅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而且与语文作文教学融合,与语文口语交际融合,与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充分彰显了地方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积极互动。不仅如此,在海安大公镇“梨花节”活动中,学生还观摩了“羊王争霸赛”“品特色羊肉汤”“梨园趣味捉鸡体验”“梨园民族风情秀”“北凌农民运动项目比赛”“特色农产品展销”“大公企业品牌展示”等活动,充分感受、体验到了海安市大公镇的风俗民情,真切地感受到纯真质朴的农家生活。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学生的个人生活和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将地方文化融入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之中,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接地气,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一种有根的语文学习。

二、让地方精神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地方文化,不仅包括物态文化,还包括精神文化。如果说,物态文化是显性的,那么精神文化就是隐性的。相比较于物态文化,精神文化对一个人的生命的影响更为持久、稳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就不仅要融入物态的文化,更要融入精神性的“软文化”。自明清以来,江苏省海安市的诗文、书画、篆刻、民间工艺以及名家著述就比较丰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研究、赏析与海安有关的诗词歌赋,增强“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信心。地方精神性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了解藝术文化的发展历史,更能让学生树立“振兴中华,建设家乡”的意识。

以诗词歌赋的地方文化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组为单位,通过走访海安市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等,通过阅读、网络查询等手段,查阅与海安、大公、北凌等相关的诗词歌赋。这样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创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等,收集了诸如唐代李嘉祐的《仲夏江阴官舍寄海陵裴明府》、宋代文天祥的《闻马》 、元代陈基的《海安》、明代徐火广的《望海》、清代陆舜的《过故中垂徐寥羲公墓》以及近代韩国钧的《避难徐庄》、徐信的《海安城杂咏》、陈毅的《闻韩紫翁陷敌不屈而死诗以赞之》、魏建功的《寄别居台诸予》,等等。在诗歌之中,学生了解了海安的人文脉络(文脉),了解了海安的风土人情,激发了阅读兴趣。学生在诗词歌赋之中触摸到更多的地方文化、家乡文化的精髓。应该说,海安市的地方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宝贵的东西需要传承、创新。通过学生主动地探究,与地方文化对话、交往,从而让文化与思想对话,让精神与创新衔接。

三、让地方身体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身体文化是地方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过去,我们对文化的解读往往局限于“心”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忽略了“身”的文化。其实,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之中,“身”的文化与“心”的文化是相互交织、相伴相生的。德国思想家尼采说:“身体是比精神更令人诧异的思想。”重视身体文化的发掘,能让学生触摸到乡土文化、习俗文化之中的“身体”,进而就能理解、洞察、把握到家乡人民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

江苏省海安市大公镇北凌这个地方,有着浓郁的“身体文化”。比如过去,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身体运动的器材,北凌人就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动手自制。一根杂树,一块木板就做成篮球架;没有举重杠铃,他们就把几块豆饼凿个洞,一根木棍穿起来;用草绳结成排球网;用扁担做单杠……没有运动场地,北凌人肩挑担拾,利用荒废的几亩盐碱地,周围挖了一条沟,筑起了能容纳五万多人的土看台,场内建成400米的标准跑道,还有一片绿茵茵的足球场。北凌农民体育数十年如一日,搞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美国思想家贝洛克在《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一书中深刻地指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从“离身学习”转向“具身学习”,是小学语文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必然要求。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身体活动,发掘地方身体文化,将地方身体文化特色植入语文教学之中。比如积极组织孩子们参加极富个性的“北小农娃运动会”、各种球类社团,或者开展生动有趣的身体实践活动、嬉乐活动,撰写身体活动作文、嬉乐作文,比如各式农民运动会以及春天的“放飞系列”(如放风筝等)、“敲击系列”(如抽陀螺、打铜板等)、“打火系列”(如放哨火、拉兔儿灯等),夏天的“玩具系列”(如做蚕豆鸟、做绿苇船等)、“宠物系列”(如养蝈蝈、粘知了、养蚕等)、“包裹系列”(裹粽子等),秋天的逗乐系列(如斗蟋蟀等),冬天的竞技系列(如拔河、跳绳等)。这样的语文学习,成为一种活性学习、一种生态学习、一种诗意学习。

语文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脖颈以上”,更与学生的身体息息相关。学生的学习过程同身体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用“身体”进行语文学习是一种“整全学习”。植根于地方文化的土壤,在富有特色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进而进入到身心一元、身心统一、身心和谐、身心共生的语文学习之中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大公镇北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物态大公海安
俄罗斯弗拉基米尔大公号核潜艇
Child Vaccines and Autism
福建省海安橡胶有限公司
海安:联手开展“双随机”执法
了不起的大公鸭
海安推进电镀企业治污限期两个月完成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