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水涛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三种:埃及的图画文字、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的象形文字。这三种文字都是从图画发展来的,如今前两种文字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并为拼音文字所取代,唯有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却依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稳定地保持着自身固有的特色。
汉字作为汉民族独特的创造,是中国人学习文化、交流思想的工具。一个人要读书与写文章,必须先要识字,因此,学好汉字是儿童阅读、写作的重要基础。汉字携带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基因,每一个汉字都是一枚活化石,蕴含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历史演进过程,因此,儿童的识字写字,也是在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汉字是表意文字,由此构成汉字的一系列特点。一是数量多。据统计汉字约有八万之多。二是易于混淆。汉字有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使汉字难以认读。三是难度大。如此之多且易混淆的汉字,都是一字一形,一字一音,一字一义,不像拼音文字,学生认识二三十个字母以后,就可以拼读,可以记单词。汉字却需一个一个地认读、记忆,这对儿童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汉字数量多,难读,难认,难记,难写,所以怎样让儿童学好汉字,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件大事。李吉林说:“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儿童掌握汉字的难度,想方设法帮助儿童突破识字难点,扎扎实实地教好识字。”多年来,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界,形成众多识字教学的流派。不仅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还有部件识字、循环识字、韵文识字等。这些可贵的识字经验都是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长期识字教学的实践总结出来的。
李吉林主张集各家之长,走情境教育自己的路。为了儿童学好汉字,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探索过程中,李吉林创造了情境识字法。情境识字法借鉴了众多识字教学流派,兼容并蓄,为我所用。借鉴“注音识字”,她让儿童凭借汉语拼音进行阅读,使阅读提前。这虽然不要求识字,但为儿童创造了与汉字多见面的机会。她借鉴“分散识字”的经验,从独体字开始,依照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偏旁部首,把“四会”字教得扎扎实实,提出了“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同时起步”优化结构的思想。李吉林还借鉴“集中识字”经验,在低年级学生中,适当开展一些“小集中”,以提高学生的识字速度,增加识字量,到了高年级,则把一学期的生字按“基本字带字”“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进行阅读前的“归类识字”。这样充分借鉴,扬长避短,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李吉林说:“因为高年级学生识字能力强了,容易产生迁移,学生学得又快又有趣,大大地节约了课时,而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必再另行安排识字环节,从而保证了阅读过程的连续性,保证了学生情感活动的顺畅延续不会因识字而中断。在汲取各类识字教学经验之长的同时,在具體识字时,我仍然运用情境识字,丝毫没有影响到情境识字的特色。相反,情境识字更丰富,更有活力了。实践表明,运用情境教学教识字后,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降低了难度,加深了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怎样处理识字教学与拼音教学的关系?李吉林认为,教学生识字,首先要帮助他们掌握汉语拼音这一识字拐棍。学生掌握了声母、韵母和拼读方法,再难认的汉字的字音也可读准。因此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应该着重教学生认读字母,学会拼读,而并不在于书写和默写。这样可减少不必要的难度,并缩短汉字拼音教学过程。对于识字教学,李吉林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不必待汉语拼音完全巩固直到直呼熟练后再教识字,而是通过拼读生字音节来求得逐步掌握,直至熟练,即在运用中求巩固。
李吉林是中国情境教育学派的开创者,情境化的识字教学把复杂的汉字变得生动易学,因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