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幼红
《燕子》是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作家郑振铎的散文《海燕》。课文以烂漫无比的春天为背景,描写了燕子的外形以及飛行、休憩的姿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一位老师执教《燕子》第二自然段时,她首先引导学生圈画出第一句话中的“轻风”“细雨”“柔柳”“花”“草”“叶”等春天的景物,然后抓住“微微地”“如毛”“千条万条”“红的白的黄的”“青的”“绿的”等修饰词和“吹拂”“洒落”“聚拢”“形成”等动词,想象烂漫无比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并用自己的话对其进行简单描述,最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这句话。这样组织教学,层层深入,为接下来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再次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
学习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话时,老师先进行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交流汇报时,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作者对小燕子外形的勾勒,抓住“光彩夺目的图画”等语句,体会燕子与春光相映成趣的动人情景。接着,老师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烂漫无比的春天里,小燕子会做些什么呢?”
生:小燕子会和小伙伴玩个痛快。
生:小燕子会多捉些虫子吃个饱。
师:很好,还有呢?
生:小燕子会占个地盘筑窝。
师:是的,在这大好的春光里,小燕子筑窝准备生儿育女了。
生:小燕子会抢个老婆结婚!
“小燕子会抢个老婆结婚”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听课的老师也忍不住笑了,执教者脸微红有点不知所措,没有作出任何评价,那个学生显得有些得意,偷着乐了一阵子。
学生“抢个老婆结婚”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一时间确实很难应对。学生怎么会突然冒出如此搞笑的语句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对文本的理解、整体把握不到位。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时安排,《燕子》一课需要教学两课时。该老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制订还是比较恰当的:认识“伶、俐”等八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散、杆”,会写“拂、聚、拢、形”四个字;初读课文,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感受燕子给光彩夺目的春天带来的生趣;练习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但她对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话在整段乃至全篇中的作用理解不到位。这句话是这样说的:“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从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学习这句话时,要联系上下文通盘考虑,比如“这时候”“那些小燕子”“光彩夺目的图画”等语句要联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来理解。这一点执教者做得不错,但进一步理解“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时,执教者没有紧扣文本,启发学生联系下文来思考,而是任凭学生自由发挥,致使回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对独生子女的劣根性认识不足。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唯我独尊。“玩个痛快”“吃个饱”“占个地盘”“抢个老婆结婚”等便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真情流露。这种脱离文本的回答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遇到这样的回答,老师的一句“很好,还有呢”没能及时纠正学生思考的方向,才又冒出了“占个地盘”的说法,又一句“小燕子筑窝准备生儿育女了”无异于推波助澜,最终闹出了“抢个老婆结婚”的笑话。
第三,对小学生好表现的心理重视不够。回答“小燕子会抢个老婆结婚”的是一个小男孩,课后笔者找到他,悄悄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回答,他倒也爽快:“就是觉得蛮好玩的呗!”是啊,一句话,逗得全班哄堂大笑,连老师也忍不住笑了,当着听课老师的面又不好意思批评他,确实挺好玩的,也挺让人得意的,但玩过之后、得意之后又能留下点什么呢?课堂上学生这种好表现的心理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既不能简单粗暴地严加斥责,那样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又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那样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那么,对于语文课堂上出现的类似于“抢个老婆结婚”的拿课文内容开玩笑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情,精心预设教学环节,防患于未然。执教者最后提问时如果加上一句“请联系下文简单说一说”,或者在学生回答了“小燕子会和小伙伴玩个痛快”“小燕子会多捉些虫子吃个饱”时,及时提醒“请联系下文想一想”,就能避免问题的出现。学生初读课文时已经给每个自然段取了小标题:燕子外形图、春光燕子图、燕子飞行图、燕子休息图。联系上下文来想象,能把这四幅图勾连起来,画面感也更强烈,对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话的理解就不孤立了,而是站在了全段乃至全篇的高度,便于学生前后贯通,更好地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课后评课时,执教者坦言,教学预案中本没有设计这个环节,而是自己即时生成的一个问题,因此考虑不够全面,致使学生的回答扯远了。其实,我们可以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燕子是怎样为春光增添生趣的,并像作者那样用上优美生动的语句。这样的拓展延伸应该更合适,更有深度。
第二,课上要及时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如果课堂上一旦发生这种现象,要舍得花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就能明白拿课文内容开玩笑表面上看活跃了课堂气氛,但笑过之后再想想却笑不出来了。这种回答既破坏了课文的整体美,又有耍小聪明、搞恶作剧的嫌疑。学生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后,就不会再拿我们的课文开玩笑了。
第三,课后要对特殊学生进行专门的思想教育。喜欢拿课文内容开玩笑的毕竟是少数学生,我们要耐心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他们交朋友,合理开发利用他们的好表现心理。笔者找时间对回答问题的小男孩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原来他爸爸有个修车铺,放学后小男孩就在爸爸的修车铺里写作业,来来往往的人比较多,学习环境非常嘈杂,难免听到一些玩笑话,甚至粗言秽语。久而久之,小男孩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不少不文明的“口头禅”。因此,必要时教师还要和家长取得联系,加强沟通,共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