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华
摘 要: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相结合有助于真正实现金融普惠目标。在分析济南市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了其发展路径。
关键词:数字金融;普惠金融;影响因素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7-016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
1 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优点
1.1 推动普惠金融资源供给侧改革
数字化普惠金融是基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利用大数据实现数据存储、信息共享,多渠道汇集金融资源,同时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的普及性、便利性,让融资弱势群体享受到便捷、高效、安全、低成本的金融服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为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必须实施金融资源供给侧改革,持续将大量优质金融资源融入实体经济并惠及所有受众群体,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
1.2 解决了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普惠金融主要是为了解决偏远地区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这种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且相关金融服务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传统的商业银行提供普惠金融服务面临诸多挑战,互联网、信息与数字技术的应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指出,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还能有效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是未来金融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数字金融摆脱了传统信贷行业的地区约束,可以更方便地深入偏远地区、乡村等被传统金融排斥在外的地域。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改变了金融交易模式。利用数字技术能精确定位用户融资需求,精准地进行风险识别、客户管理等,降低了运营成本[2]。
2 数字化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
随着网络、信息、数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里融合创新,数字化普惠金融在提升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力的同时,其影响因素也发生了变化。数字化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的持续深化,兼具社会性和商业性特征,其影响因素也由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银行服务范围、服务便捷程度、金融基础设施、风险分担机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富裕程度、文化水平、坏账率等,变为技术创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劳动力结构、银行网点数量、地区生产总值存款余额、地区公共支出、人口密度、金融意识、信息不对称以及互联网使用情况等[3]。
3 济南市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自普惠金融实施以来,济南市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便利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济南市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3.1 金融服务成本
数字化普惠金融虽降低了运营成本,但并没有真正解决融资贵的问题。数字化普惠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渠道与传统银行不同,其获取成本比较高。另外,当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导致数字化普惠金融的有效供给不足,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
3.2 客户的隐私权保护和信息安全
数字化普惠金融平台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基础,必然存在信息泄露风险。在大数据背景下,大量客户信息被集中存储。一些账户黑客为了获取这部分资源,会采用各种手段攻击金融平台的信息系统。一旦信息系统存在安全漏洞,将会威胁客户的隐私和利益。普通金融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对数字金融等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且我国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界定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一些投机者为了谋取暴利,利用民间借贷在网络金融平台非法集资,致使网络金融诈骗和网贷平台“跑路”现象严重。有些平台甚至有目的地泄露客户个人信息,侵害客户利益。信息安全风险已成为影响数字化普惠金融高质量快速发展的问题之一[4]。
3.3 金融监管和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不匹配
数字与金融技术的融合创新改变了数字化普惠金融的服务模式。目前,数字化普惠金融平台数量多、提供的金融服务种类丰富,但不同平台的服务标准、渠道、质量之间都有较大差异。与数字化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相比,金融监管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滞后与不匹配情况,例如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尤其是技术层面的标准)以及专业化的数字金融技術应用审核和验证体系。金融监管机构的业务知识能力、监管技术、政策反应速度有待提升。另外,与数字化普惠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
3.4 主要受众群体数字金融知识、技术水平不高
数字化普惠金融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等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和覆盖面,以降低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务门槛,帮助低收入群体、农村用户及中老年群体。这部分群体受到教育水平、年龄结构、城乡区别等因素的影响,更偏向于实际网点,对数字化普惠金融的接受度较低,严重阻碍了数字化普惠金融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应用[5]。
4 济南市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路径
4.1 数字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结合
供应链金融在传统信息模式的基础上,改变了传统的授信视角,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在风险控制环节加入真实贸易往来中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信息,大大提升了风险控制效果。中小微企业能获得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从银行获得融资款,降低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门槛。供应链金融能帮核心企业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通过供应链金融引入资金方,大大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成本。
同时,要加快技术创新,推进数字金融全面落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使供应链实现了数字化。数字化供应链响应快,能在紧急情况下第一时间找到货源、及时采购、及时供应,进而降低企业及消费者融资成本。要继续加强偏远地区移动网络设施的开发与建设,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价格调控等方法,鼓励网络运营商向偏远地区或低收入群体提供低价格、高质量的互联网服务,根据地区差异扩展数字化普惠金融应用程序,为低收入群体创建免费的终端应用程序,有效解决金融借贷机构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4.2 加强数字化普惠金融中客户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
各金融机构应加大金融科技创新投入,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打造端对端、点对点、跨越空间的立体交互式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云办公、云监管的跨越空间的金融管理运营模式。引入新的信息技术,修复信息系统的安全漏洞,有效抵御外部网络攻击,保护金融资源提供方和金融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同时,要监督员工做好保密工作,杜绝信息泄露。通过讲座、广播等方式提高金融消费者的数字金融安全风险意识。可以将这些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作为第二课堂对在校生进行宣传教育。
数字化普惠金融受众群体存在弱势。立法部门应根据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实况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投诉权和求偿权,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3 建立动态平衡的数字化普惠金融监管体系
加快技术创新。应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建设数字信任机制。金融监管部门既要主动管控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可能造成的潜在金融风险,也要避免出现监管技术落后、监管制度滞后可能造成的监管空白区。同时,政府应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使金融体系标准化。鼓励数字技术与金融技术进行融合创新,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实行差别化监管模式,完善信息保护机制,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提高金融监管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加快制度创新。数字化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仅要依靠金融科技发展与创新,还需要政府、中央银行及各大商业银行等的支持与监管,抓紧解决信贷机制问题和长效性制度问题。各种扶持政策具有即期效应。制度创新应该立足于完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金融资源配置失衡问题。融资成本和风险成本是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核心成本。市场融资成本降低,各金融机构才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信贷价格。在风险成本管理方面,应该坚持市场化的定价机制。金融监管机构可以调节各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或低收入群体贷款的平均利差幅度,不宜限定最高利率水平。如果信贷定价无法覆盖融资成本和风险成本,就难以持续发展。此外,有必要对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创新和小微企业或低收入群体融资业务给予税费减免,鼓励金融机构提供真正的普惠金融服务。
4.4 提升金融消费者数字金融知识水平
一方面,政府主要负责机构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现场讲解、演示,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加深人们对数字化普惠金融的认识,提高偏远地区和低收入群體对数字化普惠金融的接受度和使用能力,真正实现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和便利性。另一方面,可以将数字化普惠金融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用于传播数字金融知识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年轻人的数字金融消费能力。
参考文献:
[1]葛和平,朱卉雯.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金融,2018(2):47-53.
[2]蒋竹媛.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20(10):56-59.
[3]费玄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与风险监管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3):51-53.
[4]陈瑾瑜.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5):114-115.
[5]许江.数字化助力大型银行普惠金融发展[J].中国金融,2020(9):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