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操作类课程在线教学模式探索

2020-10-27 05:51胡立多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15期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会计电算化探索

胡立多

[摘    要] 在当前全国人民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各类课程教学尤其是实践操作类课程教学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为将网络技术引入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思路,旨在探索高校实践操作类课程教学新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吸收率和转化率。

[关键词] 网络教学平台;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探索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15. 028

[中图分类号] F232;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15- 0066- 02

0      前    言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侵扰,原定于2020年2月开学的高校都暂缓师生入校,暂停课堂教学,改为网络教学的方式。在这种特殊形势下,具有各种实践教学项目的高校如何开展课程教学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探索并提出实践操作类课程在线教学模式。

1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

1.1   课程特点

会计电算化是以PC端、移动端为载体将财务会计手工完成部分嵌入会计软件的应用过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会计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与工作流程,这是跟其他专业课程最明显的不同。在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载体的会计电算化实训操作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同时可以满足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在充分了解自身在各个不同时点的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可选用学习效率较高的时段进行学习;数据信息传播速率提升,有效地避免了网络高峰期的拥堵。网络教学平台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有利于教师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更灵活,更能满足新时代教育的需要。

1.2   学生特点

会计相关专业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两大模块,理论知识模块融入前沿性、实用性的学科内容;实践应用模块体现 “任务型、创造型”教育精神,以“经常用、普遍用”为度,以实际工作项目为导向,以观摩演示、讨论交流、反馈调整为主要学习方法,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紧扣会计职场岗位需求,以所学知识、掌握的实践技能实现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2      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引入网络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2.1   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高校会计教学软硬件设备都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教师的授课方式跟以往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仍保持原有的、传统的授课状态,教学方式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材内容的理论讲解,在机房现场进行业务操作流程的演示等。由于班级人数众多,教师一人不能全面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只能解决一部分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在遇到重大疫情无法集中到课堂学习或遇到停电的情况时,学生因缺少现场观摩而丧失动手操作的可能,降低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吸收率和转化率。这种效率低下、严重依赖课堂的教学方式,跟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实用型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无法丰富教学方式、打造高效网络课堂。

2.2   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率低

随着网速的全面提升及“网络课程”“虚拟校园”的兴起,一批新兴的网络教学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如腾讯课堂、超星学习通、钉钉直播等,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网络教学的重要性,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但却对这些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缺乏监管,对教师是否使用、如何使用没有关注,甚至部分人员认为利用网络平台授课是一种偷懒、不务正业的行为,严重挫伤教师开拓第二课堂的积极性。网络教学平台仅用于学生出勤签到、案例与视频的上传,一些重要教学资源如微课、课件和平台中的功能如主题讨论、问卷等被忽略,利用面过窄、利用率过低,学生只将平台当作签到考勤的工具,完全忽视了网络平台上的课程资源。

2.3   考评方式固化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往往以某一章节中的一个知识点为依据,根据学生完成这个知识点的操作情况结合出勤率给出考评成绩,这就导致考试内容具有偶然性、随机性,没有形成整个学期多维度的系列考评,不能有效反映学生学习真实状况和学习能力,忽視了整体知识的掌握和自身操作能力的提高。由于缺乏多元化、综合性考评,导致学生学习懈怠,丧失实践探索的积极性,易形成学校所学与社会需要之间的鸿沟,不利于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3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3.1   优化教学方式

会计电算化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建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即: 前期准备阶段,以直观流程图的形式安排好课堂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思路清晰,在网络平台或 APP 软件中上传当次教学所需的各项教学资源。中期教学阶段,营造模拟企业仿真实操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后期反馈阶段,教师可以发布实操练习、相关知识链接、课程相关网站,拓展专业视野。

3.1.1   前期准备阶段

首先,提前选好适合学生使用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和网络教学平台,教材可选自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也可以是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同时准备好对应的实训账套,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功能齐全的网络教学平台,提前上传各项所需材料,如课件、教学计划、教案、视频等。其次,发布学习目标与预习任务,预习任务要针对学习目标,预习任务的布置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以直观流程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在网络平台安排好各节点的任务,尤其需要以醒目的方式将学习目标、操作过程中应用注意的重难点标注出来,突出重点概念与技能,带着目标在阶梯式预习中逐步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操作程序,这种以任务驱动形式来安排各项教学资源是一种契合实践类课程特点的方式。

3.1.2   中期教学阶段

教师可以采用网络直播或录屏的方式进行授课,直播方式学生有课堂上课的直观感、亲历感,教师直接向学生展示并指导账务处理流程,重点演示学生预习阶段梳理出的要点难点问题。录屏方式的优点是只录实操过程,教师不出现在视频中,学生注意力易集中于操作流程而不受其他事务的干扰,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学生可以随时点击教师所录视频,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后台查看哪些学生听讲了、听讲了多少,清楚地把握学生参与度。此外,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考勤签到,提高点名效率。利用网络平台的主题讨论、抢答、选人等功能增强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摇一摇”增加选人的随机性和趣味性,尤其是讨论功能可以直接查看学生的讨论结果并点评,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拍照上传教学中所用的原始凭证增加实践应用的真实感,也可以上传以往学生填制的记账凭证和账簿,让学生参与点评,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分组布置任务可以有效解决机房教学中教师分身乏术的局限性,提高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每次操作必不可少、易混淆的内容如计算机改名程序、账套的引入输出等可以在白板书写,随时查看。随堂测验可以让教师掌握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设置问卷调查动态掌握学生课程学习中的感受和看法,改进授课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3.1.3   后期反馈阶段

教師通过发布课后作业巩固学生课堂所学成果,还可以发布相关知识链接、课程相关网站,拓展专业视野。学生可以就课堂内容中未消化部分、教师对作业和主题讨论的点评进行交流。也可以将学习中的疑问私信发给教师,教师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回顾,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3.2   网络资源共享

要实现真正的网络教学,首先要有一批功能各异的网络教学载体,超星学习通、钉钉直播、雨课堂等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平台基础。高校应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集合优势力量共同二次开发会计电算化软件和制作具有实用性、指导性的微课、PPT,甚至跟大企业联合编写符合职场要求的业务实训教材,开创产学研融合新局面。

3.3   转变考评方式

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考评体系,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70%)+期末终结性评价(30%)。其中过程性评价成绩来源于网络教学平台智能记录、统计和分析的学习行为数据,如统计的出勤率、批改作业、参与讨论、抢答、随堂测验等记录的分数,包括分组任务中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成绩,过程性评价=各要素加总和×70%。建立体现岗位技能、创业素养特点的课程试题库,每套试题应层次分明、难度不一,根据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差异,把学生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类,教师应分配不同难度系数的试题给对应的学生,期末终结性评价=考试分数×难度系数×30%。

4      结   语

在大数据时代,利用网络平台助推实践操作类课程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升教师开发优质网络教学资源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福智.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混合教学实践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

[2]钟小娜.基于网络互动平台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思考[J].江苏商论,2017(7).

[3]齐骥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网络教学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21).

猜你喜欢
网络教学平台会计电算化探索
试论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探析企业会计电算化的风险及防范
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探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传统财务会计职能的变化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