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峡县豫西协和医院(474500)王慧
肺癌作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发展和环境污染病发率逐年上升,目前其发病率、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第一位,临床主要以肺癌根治术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但是在手术过程中疼痛、兴奋等造成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不利于手术的进行[1]。因此,探究更好的麻醉方式提高手术效果,研究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的影响,具体报道见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7年4月~2018年12月就诊的56例进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根据乱数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47~77岁,平均(67.82±5.66)岁,试验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48~79岁,平均(67.87±5.63)岁,患者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进行基础检查后,试验组开始进行肺癌根治术,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利用超声诊断仪在患者T4横突下进行平面进针穿刺,在超声引导下在椎旁间隙给予15mL罗哌卡因,后留置硬膜外导管并固定,片刻后测试麻醉平面,确定阻滞方位在T4~T8之间,再次根据麻醉平面给予15mL罗哌卡因,术后通过5mL罗哌卡因镇痛,在约48h后注射镇痛泵。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
1.3 观察指标 监测两组麻醉前及麻醉后1h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情况,并取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空腹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对计数资料率(%)、计量资料(±s)分别进行X2、t检验,在两组数据的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 麻醉前,两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无差异(P>0.05);麻醉后,试验组平均动脉压、心率明显较对照组平稳,波动更小(P<0.05),见附表。
2.2 两组的炎症因子水平 麻醉前,试验组IL-6(64.55±3.07)pg/mL,对照组IL-6(64.67±3.02)pg/mL,无差异(P>0.05);麻醉后,试验组IL-6(139.82±23.61)pg/mL,对照组IL-6(154.44±25.7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附表 两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s)
附表 两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s)
组别(n=28) 平均动脉压(mmHg) 心率(次/分)麻醉前 麻醉1h 麻醉前 麻醉1h试验组 110.87±4.93 117.79±10.53 73.66±2.99 74.06±2.87对照组 111.05±4.91 129.57±20.49 73.78±2.93 83.71±4.68 t 0.137 2.706 0.152 9.301 P 0.892 0.009 0.880 <0.001
肺癌根治术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患者的应激反应强烈,往往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现严重应激及炎症反应,因此,在剧烈疼痛下患者出现强烈血压、心率波动,容易引起较多心血管事件发生,炎症因子水平大幅上升,不利于预后[2]。传统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方式硬膜外穿刺成功率低,造成的并发症多,对于循环和呼吸影响严重,效果有限。近年来发现椎旁神经阻滞通过将麻醉药物沿椎旁间隙扩散,对单侧多节段肋间神经、背支、交感链间实现阻滞,较常规的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抑制和影响更小,麻醉效果更佳。将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在肺癌根治术患者中结果表明,患者在麻醉1h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波动更小,患者在麻醉后的炎症因子IL-6上升的更慢。因此,以超声引导进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在肺癌根治术患者中,利用超声更加直观观测阻滞部位,阻滞更加充分,从而进行的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操作对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麻醉后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更低。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麻醉后炎症因子水平更低,麻醉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