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时机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再出血及近期疗效的影响分析

2020-10-27 04:38沈冠豪李奕秋华春华朱道平李怀国
大医生 2020年8期
关键词:血肿时机脑出血

沈冠豪 李奕秋 华春华 朱道平 卢 智 李怀国

(英德市人民医院,广东清远 513099)

高血压脑出血(HICH)属于神经外科疾病,同时也是自发性脑血管疾病之一,通常是因脑内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破裂,出现自发性脑血管疾病,这一疾病是以脑动脉硬化、血压异常增高为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同时近些年伴随老龄化人口增加,这一疾病发生率呈现出递增趋势[1]。HICH不仅起病急,而且病情凶险,患者预后较差,具有较高的病死率。HICH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意识丧失等情况,对患者健康和安全产生威胁[2]。对于这一疾病患者来说,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但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并未形成统一意见。手术治疗之后,再出血是较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术后再出血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相关研究指出[3],合理选择手术时机直接关系着患者预后,也影响着术后再出血的发生,因此需要予以重视。本文选取88例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HICH患者中采取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对术后再出血及近期疗效的影响,结果如 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英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9例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予以分组研究,33例发病6 h内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纳入超早期组,其中男性21 例,女性12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56.89±10.44)岁,高血压病程4~20年,平均病程(15.13±2.10)年;30例发病6~24 h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纳入早期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56.91±10.52) 岁,高血压病程4.5~20年,平均病程(15.20±2.11)年;16 例发病 24 h 以上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纳入晚期组,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6.79±10.39)岁,高血压病程4~20年,平均病程(15.22±2.31)年;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存在高血压病史;②经头颅CT检查结果为脑出血;③脑出血量在30 mL及以上;④基底节区为主要出血部位;⑤脑出血至就诊间隔时间在72 h以内。排除标准:①手术禁忌症;②形成脑疝;③未合并循环功能障碍;④未合并呼吸障碍;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⑥发病前存在急慢性感染性疾病。

1.2 方法

所选患者均通过相同方式手术:以CT定位结果为主,对穿刺点进行确定,选用长度适合的“T”型钻头,经皮穿透颅骨、硬膜,对液化血肿进行抽吸处理,之后注入尿激酶50 000 U。4 h 之后开放引流,连续 3 d,复查颅脑 CT 了解脑内血肿残留量,评估是否继续使用尿激酶治疗。若脑内血肿量少,将引流管拔除。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照分析三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近期疗效、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血肿量。①统计三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②近期疗效:病情稳定,无不良反应为显效;病情改善,但需要继续治疗为有效;病情未改善,甚至有恶化趋势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③GCS评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意识越清醒。④手术前后血肿量。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得数据均经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对比

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来看,晚期组无术后再出血现象,早期组3例(10.00%)患者出现术后再出血现象,超早期组8例(24.24%)患者出现术后再出血现象,晚期组比超早期组和早期组低,同时早期组比超早期组低(P<0.05)。

2.2 三组患者近期疗效对比

从近期疗效来看,超早期组为93.94%,早期组为90.00%,晚期组为100%,三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近期疗效对比[例(%)]

2.3 三组患者GCS评分、血肿量对比

对GCS予以统计学分析,相比于手术前,手术后三组GCS评分均提高(P<0.05),但手术后三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肿量予以统计学分析,相比于手术前,手术后三组血肿量减少(P<0.05),但手术后三组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三组患者GCS评分、血肿量对比(±s,分)

表2 三组患者GCS评分、血肿量对比(±s,分)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超早期组比较,aP>0.05;与早期组比较,bP>0.05。

组别 n 时间 GCS评分 血肿量(mL)超早期组 33 术前 9.8±0.9 36.3±2.1术后 14.3±2.1* 13.5±1.8△早期组 30 术前 11.3±2.2 42.2±1.3术后 13.9±0.9a* 14.3±1.0a△晚期组 16 术前 11.6±0.8 37.3±1.5术后 13.9±1.2ab* 14.1±1.8ab△

3 讨论

近些年,伴随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使得人们饮食习惯发生改变,这也使得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不断增加,使人们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现阶段,HICH已经成为导致人们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4]。针对HICH的治疗,临床以外科手术为主,这也是当前治疗HICH的有效方式,但在手术时机选择上仍存在一定争议。据相关研究指出[4],HICH患者发病后30 min内出血逐渐停止,同时有血肿形成,而发病6~7 h后,血肿周围出现脑组织坏死、脑组织水肿等现象,伴随发病时间的延长,坏死、水肿的脑组织将会导致脑部功能产生严重损伤,所以学者多建议超早期开始进行手术治疗。超早期手术指的是在血肿周围出现坏死、水肿现象之前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将血肿彻底清除,使血肿腔内压力降低,避免之后发生损伤,降低病死率,但也有学者指出[5],超早期实施外科手术治疗后,因出血并未完全停止,所以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止血困难现象,另外手术结束之后,在气管插管、切口疼痛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压突然增高等问题,使得已经凝固的小血管再次发生破裂出血现象,使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提高,影响手术效果。

为对HICH患者手术治疗时机与近期疗效、术后再出血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本次研究按照手术时机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对照分析其近期疗效、术后再出血率、GCS评分、血肿量。结果发现,三组近期疗效、GCS评分、血肿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HICH患者超早期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治疗、晚期手术治疗均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使患者意识状态得到改善,减少血肿量,所以手术时机的选择应考虑其他方面。据本次研究显示,相比于超早期手术、早期手术患者,晚期手术患者再出血率更低,由此可见随着手术时间推迟,患者术后再出血率降低,而越早进行手术治疗,越容易发生术后再出血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超早期手术、早期手术在治疗期间会形成新创面,出现止血困难现象,且在血压异常影响下,容易发生再出血现象。晚期治疗容易止血,因此可以避免术后再出血[6]。手术的关键在于清除血肿,并非对出血血管予以止血,其病理生理基础并未发生改变,清除血肿之后,因微小动脉瘤支撑消失,也会导致再出血。术后在气管插管、躁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患者血压波动异常,也会使得小血管再次出血。在手术时机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病情,若出血速度快,短时间内可形成脑疝,则需要尽早开颅手术,若短时间内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则可在发病6~24 h实施手术,若出血速度缓慢,且出血量少,可先行保守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再行手术治疗。

就HICH患者而言,不同手术时机均可以取得良好近期疗效,但手术时机越早,再出血概率越高,对此则需要做好术后监测工作,以避免术后再出血,保证近期疗效。

猜你喜欢
血肿时机脑出血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预防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
师生互动4时机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硬膜外血肿“T”管引流效果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