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宋氏二胡演奏艺术与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2020-10-26 06:56肖胜民
文存阅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太极拳

肖胜民

摘要:宋氏二胡艺术是音乐艺术,太极拳是武术,但同属中华传统文化范畴,二者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同一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宋氏二胡艺术与太极拳运动特点方面作探索性的比较论述,旨在寻求二者之间某些方面的对话,探寻其中共同存在的客观规律,从而对二胡演奏、科研与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宋氏二胡演奏艺术;太极拳;运动特点

宋氏二胡演奏艺术及其创作的乐曲情深意切、洒脱味浓、歌唱性强、感染力大,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赞誉为“宋诗琴韵”,受到众多国人与海外乐人的喜爱。太极拳及其文化流传数百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宋氏从未涉及过太极拳,二者一个是武术,一个是艺术,但运动特点是不谋而合的同一。

运动特点是二者的综合要领,是二者同一的核心。下面将从两方面论证:一是思维支配下意气的运动。主要从哲学、中医学等角度中“气”与演奏和拳的关系;意是思维的一部分,气受意的支配,意与气是统一不分家的,从而说明二者是思维支配意气的运动。二是通过分别论述二者思维与体态律动和气息运用的关系,二者体态律动气息运用的同一来论证二者是思维支配下的体态律动与气息运用的合一。

一、思维支配下意气的运动

思维在二胡演奏与太极拳中除了支配“意”、“气”外还支配动作、气息等。思维除包括意念外,还包括理念、情绪、情感和各种思维形式、思维过程。如对身体动作的思考,对空间的想象等。我认为思维在二胡演奏与太极拳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想象等思维过程,概括出各自共同的本质特征。如对二胡的基本演奏状态,经过多次感性实践后,经思维总结出“后边支点放松,前边力点集中;左右用力对称,全身力量贯通。”①另外,诸如对力、意、气、神等根本要领本质系统的理解,都离不开思维。二是认识二者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如形与神,气与意的关系等。

“气”,自古以来,无论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或武术界、艺术界都认为有其存在,气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气虽然不同于普通意义的呼吸的空气,即气息,但气与氣息是统一的,气的初、中级阶段练习离不开气息的配合运用。意与气是不分家的,在正确方法下久练太极拳或演奏二胡(其它乐器同样)的人,只要思想上想到某一部位,就可以产生气的活动。动力定形后,大脑皮层中兴奋和抑制过程就能准确地按一定程序交替活动;同时,肌肉也能协调地收缩与放松。做到这点,表明肌肉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已建立了极其巩固的协调关系,只要意到气就到,气到劲也到。

思维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二胡演奏也不例外。宋国生教授在教学中,把思维放二胡演奏艺术“二十四个字诀”②之首是有道理的。二胡演奏的思维包括意念、支配意念,而气与意又是统一的。思维支配意气的运用是宋氏二胡演奏艺术的重要特点,如“集中意念在指尖”“意到气力通”“音乐有深度,要注意心、腰、气(包括气息)”,都是宋老师教学强调的演奏要领。下面是宋国生教授《论二胡演奏中的体态律动与气息运用》一文中,关于气的论述,其中同时阐述了二胡演奏气与意的关系:“演奏中的气息活动包括呼吸状态和气在身内运行状态两层含义,它和演奏中的体态动作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另一方面,气息活动最能直接受意念支配,可以直接随着意念对演奏动作发生作用。正所谓意到气则到,气到力方达。”

“至于气在体内运行,有和呼吸活动相联系的一方面(如呼吸的深浅、支点的位置),又超出了呼吸的范畴,也可以说是意念引导下的气感问题,例如气的下沉感觉、上提感觉、前推感觉、后拉感觉、扩充感觉、收缩感觉、循环感觉等等。通过意念引导下的气息运行,把我们前面讲过的身体上下可以屈伸的柱体,和胸前两臂间可张缩的多边形变成了一个可随意施加作用力的以气贯通的弹性整体。”③

思维是全身功能指挥中枢,在太极拳中,意也是思维方式之一。拳谱《十三势歌》曰:“若问体用何为难,意气君来骨肉臣”。在太极拳中,练意是根本,也是核心,认为:“意”为源,无源之形体为枯朽,“意”为帅,统一身筋骨气血之纲;“意”在先,骨肉从之,方可使拳势浑然一体;练拳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心为发令者,气奉令而行。强调一举一动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因此,可以说太极拳同样是思维支配下的意气运动。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运动,也是行气练气运动。练习太极拳以练意为核心,以意行气,以气运功,拳架为内在意念的外化形式。

二、思维支配下体态律动与气息运用合一的运动

我们一般把有规律的运动称为律动,把身体的姿态称为体态。所谓律动的体态是指有规律的身体姿态的变化或运动。体态律动在国外早已成为一门音乐教学法,是瑞士音乐家、教育家埃米尔·雅各·达尔克罗兹(1865—1950)于本世纪初创立的一门新的音乐学科和音乐教学法。体态律动是训练学生从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产生印象,然后将身体当作乐器,创造出各种协调而合乎节奏规律的动作,把所听到乐曲的情感表达出来。宋国生教授研究二胡体态律动时,国内基本没有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相关资料。我发现这两种体态律动的研究正好是互为逆过程,宋氏二胡演奏艺术是把体态律动变为动听的音乐,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是把音乐变成体态的律动。

体态律动和气息的运用是宋氏二胡演奏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宋国生教授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论二胡演奏中的体态律动与气息运用》一文,此文从体态律动与气息运用在二胡演奏和教学中的重要性;肢体动作在二胡演奏中的技术功能;体态律动在二胡演奏中的表情功能;体态律动在二胡演奏中的具体运用;二胡演奏中气息与身体动作的配合以及二胡演奏中的气息与艺术表现的密切关系等几个方面,结合曲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文章讲到体态律动和气息的重要性时说:

“体态律动是二胡演奏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从技术上讲,演奏二胡是一个全身各部位相互协调的整体运动。从艺术上讲,美的协调的肢体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在二胡演奏中,他对声音美的补充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好的体态律动可使听觉美与视觉美,内在美与外在美得到统一。

“气息运用也是二胡演奏技术和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胡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一项内容。首先说,气息是人生存的标志之一,也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包括器乐演奏的力源之一。它如同人体机器中的气压装置,和演奏中的各种肢体动作相辅相成密切配合,不但能对各有关环节适时适度支撑,而且能调动人体深层的潜在能量参与演奏。

“气息运用与体态律动密不可分。一般动作协调,气息容易通;气息不畅,动作也不可能协调。有些演奏者两手有多年的功夫,技术可谓相对熟练,但他们不善于气息的运用,或不通(有时憋气),或很浅,其整体演奏效果无法令人满足。二胡演奏中的气息活动有着较为复杂的内在规律,不经过认真研究和专门训练很难和音乐律动吻合。”

太极拳的动作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认为借用“体态律动”一词也较为合适。总体上来说二者的律动规律与原则是同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以腰脊為身体中枢的整体运动

首先,有必要提出来的是,宋氏二胡演奏艺术和太极拳都特别强调腰及下肢的运用。练内家拳,向来有“太极腰、八卦步“之说。杨露禅曰:“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可见腰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在拳谱中与腰有关的论述也有多处,如“腰如车轴”,“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等。太极拳对腰的要求归纳起来:一是起带领四肢的作用;二是腰要灵活,腰不活上下不通,身便散乱;三是练拳、推手之时,要随时想到腰和腰起的作用。

宋国生教授说音乐的深度处决于心、腰、气。腰的中心枢纽作用体现在:往上要求“腰脊和左右大小臂、手掌、手指以及弓、弦连成一个近于圆形的多边形,通过这个多边形空间的弹性张缩施力于琴弦。一般奏外弦时张,奏内弦时缩;拉弓时张,推弓时缩。”④而腰脊、肩、肘、腕、手指的不同连接(如腰与肩连,腰与肘连)可以使这个多边形产生多样的形状变化。往下要求则是:“腰、臀部及下肢对躯干的支撑。把躯干上到颈和头,下到大腿、小腿、脚连成一个可相对屈伸的柱体,这个柱体的弹性屈伸也通过上述多边形施力于琴弦,两者结合起来便形成一个支撑力幅度变化很大,施力方式变化很多,以腰为主要支点的,前后左右上下的立体支撑,达到全身贯通的最佳演奏状态。”⑤可以看出,往下要求里同时也阐述了下肢的功能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二胡演奏与太极拳都特别重视腰中心枢纽作用,且对腰的运用也是同一关系。

二胡演奏虽然是坐着,但下肢同样是二胡演奏不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一般来说,下肢作用一是上段所说的支撑作用。二是稳定平衡的作用。平腿演奏时,人就像一个锥体处于平衡状态,身体不太倾斜的时候,重心虽升高,但重心的重垂线不容易越出底面积,很容易恢复原状。三是有支撑力就有支撑反作用力的存在,演奏时能借这种力把力量贯穿于手指,正如太极拳所讲的“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演奏时要求脚与膝,右前左后,相距半脚;膝同肩宽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脚的“虚实分明”,好利用这三个作用使身体协调,力量贯通。有的二胡演奏者把腿张得过于大或夹得过紧,一是不雅观,二是不便于下肢用力。甚至还有的二胡演奏者演奏二胡多年,还仅仅只是上肢的运动,好像演奏与下肢毫无关系,这样的演奏不理想。应如太极拳身体动作律动,讲究整体性,它到的动态,要求上下相随的一动全动;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穿;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二)部位功能的多变与整体的统一

部位功能是指人体各部位由于动作形式的差异所承担的不同作用。二胡演奏体态律动通过人体不同的支点、力点、重心来做到部位功能多变,利用这种部位功能多变的律动形式组合来达到节奏、音色、力度、音高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具体运用时要注意好上下、左右、前后的不同方向,不同的频率、速度与幅度,不同的衔接(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后先前,欲放先收,欲收先放的原则)等全身各部位相互协调的整体运动。太极拳部位功能的多变与整体的统一体现在:通过人体不同的支点、力点、重心来做到部位功能多变来实现掤、捋、挤、按、踩、挒、肘、靠八种推手法应用。而在具体应用中要注意它的律动过程始终贯穿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中表现为拳势的“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刚柔相济)”“慢与快(快慢相间)”,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进退等对立统一的运动形式,即整体协调的运动。

二者体态律动与气息运用的合一具体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作分析:

(三)气息运用的同一

太极拳与二胡演奏中气息的应用都如同“人体机器中的气压装置”,用这个气压装置实现各自千变万化的需要。在二胡演奏上主要表现为表情功能,即音色、节奏、速度、力度、乐句衔接等。首先,气息在二胡演奏与太极拳的总体原则都是呼吸自然。其次,往往在思维的支配运用气息。气息从呼吸角度看,在二胡演奏中运用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根据演奏动作和音乐律动来调节呼吸的节律、速度、气量,控制体内的气压和身体的重力与支撑力。有的时候是被动地适应动作的变化;有的时候则是主动与演奏动作配合。”⑥呼吸在太极拳里行拳与推手技击的应用与此同理。比如太极拳论中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起人;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出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即呼吸之道也”。

(四)律动与气息配合规律的同一

在这方面,二者都可分为同向与反向的配合,如二胡演奏同向配合表现为:“身体逐渐舒展躯干重心逐渐上移时,气感上提并吸气;身体逐渐收缩,躯干重心逐渐下移时,气感下沉并呼气。按照这种规律,吸气自然适合拉弓,呼气适合推弓。所以拉弦乐器在戏曲伴奏中,除导板、摇板等散板性质的板式之外大部分板式中拍点多在推弓上,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⑦太极拳动作同样讲究动作和气息合一。大凡太极拳盘架子,都是进为呼,退为吸;开为呼,合为吸;发为呼,收为吸;降为呼,升为吸。推手时,打为呼,化为吸;往为呼,来为吸;一开一合,一呼一吸,开呼合吸也符合运动生理规律。

(五)思维、动作、气息合一

《论二胡演奏中的体态律动与气息运用》一文结尾时讲道:“二胡演奏中的肢体动作,气息活动加上左右手的技术技巧动作,都属于动作范畴;任何事情都是受人的思维支配的。广义上说,思维包括意念,理念、情绪、情感和各种思维形式、思维过程。从整个艺术创造过程来说,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演奏动作和气息活动状态;有什么样的演奏动作和气息活动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声音效果;有什么样的声音效果就会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这就是说,只有在美的思维支配下才能奏出美的旋律。……这样,思维、气息、动作、音响便在这个舞动着的线条上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作曲家、演奏家的思维通过演奏动作与气息活动作用于乐器后,转化成了感动听众的活的音乐艺术。”⑧

从中看出宋氏二胡演奏艺术强调思维、动作、气息的合一。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是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这些言语,即说明了心意、意念、意识与动作的关系。

《拳论》又说:“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也可以看出,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行拳走架时,每一动作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步法的协调运动和呼吸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呼虚吸,顺其自然,成为内外统一的运动。

总之,二胡演奏通过身体“思维动作音响、方向幅度速度、上下左右前后、支点力点重心”的不同的体态律动形式组合(即部位功能的多变)与气息的配合,“使整个与演奏相关的环节形成一个以腰(或臀部)为总支点,两肩为主要分支点的,牵一发能动全身的有机整体,使之真正能够做到全身贯通并且达到人琴合一,奏出浑厚优美和多变的音响效果。”⑨而太极拳运动则是调意前提下调身、调息运动,三者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缺一不可。二者说法不同,意义相同。

综合本节所述可以得出:宋氏二胡演奏和太极拳的思维、动作、气息的运用是同一的,思维、动作、气息三者之间的配合也是同一的,二者都是思维、动作、气合一的运动。

结语

宋氏二胡演奏艺术和太极拳运动的运动机理与自然运动规律是一致的,二者是同一关系。二者一方面体现了身心交融,彼来我往,相生相克,循环无端的矛盾对立统一;另一方面体现身心合一,注重均衡、对称、协调的整体观。这种矛盾对立统一与整体和谐的观念,贯穿在二者的思维方式与实践范式之中。可以说,二者同一的深层原因是遵循了自然、科学运动的法则,二者的理论都是适用的。

宋氏从未正式接触过太极拳,其理论与太极拳却是同一关系,其透射出中国人所追求的自然观、科学观、社会观的精神追求,从文化的层面上看,正是由于其文化根基同是中华传统文化,从使其产生出同一的运动机理。可以说,宋氏二胡艺术与太极拳多方面的同一关系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宋氏二胡演奏艺术符合客观规律,是科学适用的演奏艺术理论,宋氏二胡演奏艺术的科学适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被证明,我们可以发挥其对二胡演奏乃至其它乐器在演奏、教学实践与研究上的指导、借鉴作用。

注释:

①宋国生,宋飞著.胡琴家族演奏入门[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0.

②即“思维动作音响、支点力点重心、上下左右前后、方向幅度速度”

③④⑤⑥⑦⑧宋國生.试论二胡演奏中的体态律动与气息运用[J].音乐学习与研究,1989(2).

⑨宋国生.二胡基本功教学用于中的几个关键词[J].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3).

参考文献:

[1]宋国生著.二胡演奏艺术[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2](清)王宗岳等著.太极拳谱[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3]人民体育出版社编.太极拳全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4]宋国生.试论二胡演奏中的体态律动与气息运用[J].音乐学习与研究,1989(2).

[5]宋国生,宋飞.谈二胡演奏中的音色及音色变化[J].中国二胡,2006(3).

[6]陈传意.宋氏琴韵动天下——浅说宋飞的二胡演奏艺术[J].东方艺术,2000(02).

猜你喜欢
太极拳
体育杂技——太极拳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二)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一)
怎样正确品悟太极拳经
练习太极拳可有效防治高血压
从零开始练太极
爱打太极拳的爷爷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