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梅 刘丽娟
【摘要】目的:体会对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开展抢救联合急救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遵从措施差异原则分组,择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2月内的57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分为对照组(26例,常規急救护理)和观察组(31例,抢救联合急救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抢救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意识恢复用时短,抢救成功率96.7%较对照组88.4%高,且并发症发生率6.4%较对照组26.9%低,P<0.05。结论:治疗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建议采纳抢救联合急救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缩短患者意识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并降低后期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急救护理;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5-0234-01
有机磷农药是最常见的杀虫剂,口服或经呼吸道吸入后会产生极强的毒性,致使患者出现胆碱能危象病症;加之患者中毒后病势险峻、病情变化快,因此临床病死率较高。而对此类患者进行急救护理,可有效挽救其生命并提升生存质量[1]。为进一步体会对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开展抢救联合急救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特择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2月内57例患者展开研究,具体分析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遵从措施差异原则分组,择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2月内的57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分为对照组(26例):13例男、13例女,年龄18-48岁,均值(33.36±11.48)岁。观察组(31例):16例男、15例女,年龄19-48岁,均值(33.52±11.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用统计学分析,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开展抢救联合急救护理干预:抢救措施同对照组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联合护理干预:
(1)基础干预:常规措施基本同对照组一眼,但需注意,若患者昏迷,则不建议洗胃;若必须开展洗胃,则要求亲属协助配合;洗胃前做好评估并留取标本,建静脉通路,洗胃中密切监测多项情况,控制好洗胃液出入量,观察胃黏膜受损程度。(2)胃肠道护理:中毒且洗胃后,毒素对胃肠道的刺激性仍较强,并且洗胃会导致胃液、肠液丢失,因此需立即补充,防止负氮平衡出现。(3)心理干预:基础性护理完成后,护理人员充分评估其心理状态,及时了解不良情绪出现的原因后开展针对性地疏导,保证患者以乐观的心态接受后续治疗。(4)出院指导:详细了解中毒原因,叮嘱患者出院后做好规避和预防,将日常饮食注意事项详细告知,叮嘱患者尽量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抢救情况和并发症(脑水肿、肺水肿、呼吸衰竭)发生率[2]。
1.4统计学
SPSS22.0版本软件进行此研究,采用方差同质性检验方法,各组数据服从方差相同的正态分布,P<0.05,显著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意识恢复用时短,抢救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3 讨论
急症有机磷农药中毒属于急诊常见危急重症,主动口服有机磷农药或误服后,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瞳孔缩小、呼吸减慢”等临床症状,个别情况较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呼吸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延长治疗及住院时间的同时增加家庭负担。
以往临床对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开展急救措施,多以常规急救为主,通过清除体内毒物和对症支持治疗,在控制疾病的同时改善患者预后。但调查发现,常规急救受多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治疗时机延误等情况,导致临床疗效欠佳,且患者预后不佳[3]。而抢救联合急救护理干预的开展,可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升救治成效,并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此研究实践表明:观察组患者意识恢复用时短,抢救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证实了对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来说,开展抢救联合急救护理干预措施价值显著。提示:抢救联合急救护理干预模式,将常规急救模式的被动执行医嘱转换为主动,且在干预措施实施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对患者开展急救措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从而给予患者优质、创新、细节的护理干预,稳定生命体征的同时提高患者预后情况[4]。
综上所述,对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开展抢救干预,建议采纳抢救联合急救护理干预模式,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琳琳,陈倩.云端护理管理网在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23):4349-4350.
[2] 连巧来,刘东康,刘尚.急诊急救护理流程在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9,17(4):400-401.
[3] 温艳.细致化护理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急救流程及生命体征的影响观察[J].中外医疗,2019,38(20):141-143.
[4] 王菲.细致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急救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9):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