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下中国古诗的翻译批评标准探究

2020-10-26 06:58魏博雅
卷宗 2020年19期
关键词:翻译美学

魏博雅

摘 要:翻译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审美的过程。近年来,我国大量诗词翻译为英语,以此展现出了美学价值,包括体制美、音韵美、文化美,即文学作品翻译的最优标准,“化境”境界。在综合批评主客体以及批评的模式下,对我国古诗翻译对应的批评标准作出分析,是古诗翻译的基础所在,同时也是古诗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过程,意义深远,并对今后文学翻译特别是古诗词翻译起到引导作用。

关键词:翻译美学;中国古诗;翻译批评

1 翻译美学概述

清朝末年著名思想家严复经过长期研究,在其著作《天演论》中提出“信”、“达”、“雅”的概念,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此后毛荣贵结合大量翻译实证案例,对翻译美学作出界定,认为翻译美学作为一项具有特殊性的研究内容,其研究对象包括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行为以及与翻译作品相关的审美判断、标准、价值体现等。就翻译美学领域的学术观点而言,翻译过程中的翻译人员是审美主体,基于其审美意识,将当前审美客体,即翻译对象转变成另一项审美客体,该过程可以视为译文对应的审美活动。从整体角度而言,翻译的具体过程也是审美体现和表达的过程,通常可分成两步:首先是文本对象审美,第二为在翻译中传递美。就翻译美学理论而言,对原文审美价值作出分析判定,需以原文审美为基础,识别和掌握翻译对象中的各项美学要素。原文中的美学要素一般可分成两项:包括表象要素、非表象要素,总体而言,翻译美的实际标准需翻译人员忠实、充分的展现出原文中的内容、思想和审美。

1995年国内学者刘宓庆经过长期研究,在其文章《翻译美学导论》中将源语与目的语视为翻译审美的客体,将翻译人员视为翻译审美的主体,在动态模式下创建与翻译美学相关的审美标准框架,并指出翻译美学为基于美学理论、语言学理论,通过转换语际的方式实现内容翻译和美学传递。该理论指出,原文与译文之间保持良好的审美关系,需从语音语调、文字内容、词汇等多个方面作出探讨。

翻译美学在文学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现阶段大量我国诗词诗词通过专业翻译等方式翻译为英语,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展现出美学价值。

2 翻译批评概述

学术界将“翻译批评”的概念定义为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基于翻译原则并使用相关方法,对某项翻译作品作出的评价。就广义角度而言,翻译批评需根据相关标准,对翻译质量、价值作出全方位评价。《中国翻译》指出翻译批评是一项具有专业性和综合性的行为,对翻译活动进行理性思考,所评价的具体内容主要由翻译现象、文本内容以及翻译的流程、技巧、效果等。

翻译批评包括三项内容,即翻译批评的主体、翻译批评的客体、参照系。对于主体来说,需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较为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且具有踏实、健康、严谨的品质;需具备哲学、文学修养,掌握语言翻译理论,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对客体来说,需全面分析原作内容,获知创作人员的意图以及功能,了解翻译的目的、方法和如何吸引读者的策略,并对原作和译作中具有代表性的句段词汇作出比较,且可以分别从宏观视角、微观视角对译作进行评价,具体评价内容主要由翻译技巧、译作质量等。对译作作出评价,是翻译领域的重要工作,同时对译者作出的批评一般可以分为原作思想、翻译目的、翻译对策、翻译技巧和翻译影响力等。

对文学性语言作品需加强对下述内容的关注,包括修辞手法、误译、语言语境意趣、翻译语言风格等。国内学者许钧结合文学作品翻译实践,对文学翻译批评指出多项意见,如不光需要强调对翻译结果是否准确进行分析,也需要对翻译过程加以探讨,在批评过程中需突出理性验证的重要性,且需要将微观层面批评与宏观层面批评相结合。

3 中国古诗特点

3.1 古诗词发展

诗歌最早形成与先秦时期,《诗经》中大部分为四言、六言为主要句式,且具有一定的押韵、转韵特征,在此后发展过程中,诗歌形式出现新变化,如产生五言、七言等,韵律也更为明显,对平仄变化的要求也更高。此阶段诗歌不管是内容、形式、风格均实现新高度,整体诗歌艺术影响力也不断扩大,这也使得格律诗逐步成熟,成为社会文学作品中的主流。

唐朝诗歌是我国格律诗最为成熟的年代,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国力强盛、社会文化氛围较好等。但在晚唐期间和唐朝之后,诗歌发展产生一些新变化,这主要是由于感到过往的五言句式、七言句式难以全面、合适、真实的表达出创作思想,且格律诗形式较为固定,因此在灵活创新的思想下,格律诗的形式被打破,在创作过程中强调自由和活跃,句式字数并不固定,通常为三至七字,且整体字数也与内容存在直接关联,转韵表达更为丰富,并逐渐形成长短句模式的词。

自五代十国起,词作为一项单位文学形式获得快速发展,逐渐呈现出多种创作风格和艺术流派,并在宋朝年间形成高峰,在众多词作者的创作下,优秀词作品不断出现。词并非为完全抛弃过往的格律诗形式,而是对格律诗作出新创作,再难恢复盛唐时期的繁荣。这主要仍是因为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内容直接决定形式,而形式需适合服务于内容,若形式无法充分展现思想内容,则该形式即需要创新,以更为满足实际需要、符合社会需求,否则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在五四运动之后,新思潮逐渐在社会上涌现,此时对于新诗作品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在新诗创作过程中强调自由、追求意象,其生命力也不断提升。尽管此时也存在格律诗,但成就相对较低,或由于不便流传、形式古板、内容凝重等造成活力下降。创作格律诗需满足一定章法,且对平仄具有较高要求,同时在填词过程中需讲究字数、句数、段数等,这也造成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陷入困境,且在客观层面也为新诗创新创作带来条件,但这也表明格律诗、词在形式层面应该且必须有新的突破的时候了。

对各项文学作品而言,其形式均需满足内容表达需要,能够有效展现出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当前也可以进行新尝试,将格律诗、词由形式层面进一步创新,充分将艺术表现形式和作品思想内容相结合,在此过程中不需要过于强调平仄,只需读着上口、容易流转、精炼即可,并不需要将押韵、转韵作为重点关注内容,且字数、句数、段数也可更为自由,以具体内容为基础进行敲定。该方式能够充分放宽格律诗、词的形式要求,使得创作人员可以更为便捷、全面的展现出自身思想内容,也不会出现以文害意的情况了。

3.2 诗的特点

詩可以充分展现出社会生活,表达出创作人员的抒情思想、丰富想象以及语言艺术美,通常诗歌语言也强调音乐美,通过提高形式表现水平,在流传过程中展现出艺术感染力,因此诗歌也突出节奏、音调、韵脚等,能够满足韵律颂唱,在优美音调下体现出审美。

4 杜甫《登高》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一:On the Height——Xu Yuanchong(许渊冲)

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wide,apes wail and cry;

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birds wheel and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A thousand miles from home,Im grieved at autumns plight;

Ill now and then for years,alone Im on this height.

Living in times so hard,at frosted hair I pine;

Cast down by poverty,I have to give up wine.

译文二:Climbing a Terrace——Yang Xianyi(杨宪益)

Wind blusters high in the sky and monkeys wail;

Clear the islet with white sand where birds are wheeling;

Everywhere the leaves fall rustling from the trees,

While on for ever rolls the turbulent Yangtze.

All around is autumnal gloom and I,long from home,

A prey all my life to ill heath,climb the terrace alone;

Hating the hardships which have frosted my hair,

Sad that illness has made me give up the solace of wine.

4.1 体制美

体制问题是翻译中国古诗的一个易被忽视的问题。译作体制与原作一致才能称为合格的译作。许译与杨译和原作体制基本一致,因此译作与原作一脉相承,和谐共存,体现了体制美。

4.2 韵律美

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其特点就是要传达韵律。因此,韵律之美对古诗非常重要。对比可见,许译更具韵律美,其音韵和节奏和谐共美,如每句结尾“cry, fly; shower, hour; plight, height; pine, wine”此外,许译讲究整齐对称抑扬顿挫,韵律鲜明,彰显了诗词的韵律美。

4.3 文化美

译作是更侧重传递目的语文化还是本国文化,这就是所谓的归化和异化。而这一切都基于,译作是否传递了文化。许译和杨译都在用词、音韵、节奏中将中国古代文化传递于外,起到了功能传递作用,同时也将情感抒发表达,从而展现了文化美。

5 结语

文学翻译以追求化境为最高境界,在翻译过程中需关注如何将原作品中的文字转为其他国家的文字,这不光需要避免由于文学习惯差异造成生硬感,也需要充分保留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特征。我国古诗是典型的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需全面体现出体制美、音韵美、文化美。

参考文献

[1]刘云虹.新时期翻译批评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介入[J].中国翻译,2018,039(006):15-17.

[2]罗建忠.翻译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诗英译特色研究[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2014(24):154-155.

[3]曲文.中国古诗翻译批评标准初探——以杜甫《登高》的两种英译本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00(005):54-55.

[4]曾晖.从美学的角度看文本翻译[J].教师教育学报,2007,000(001):P.126-129.

[5]胡克莉.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理论及其研究进展[J].海外英语,2015,No.316(24):140-141+151.

猜你喜欢
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宋词《雨霖玲》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翻译美学视域下英文歌词的翻译
《秘密花园》中的翻译美学
从《红楼梦》翻译谈模糊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风筝》的两个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