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陈忠丽
摘 要: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责任。高职院校办学宗旨不仅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还应输送社会认可的高素质、全面性人才,如此才有利于国家推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大意义。迈进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是迎来了新机遇,同时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切实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助推全方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我校体育课程入手,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为首的前提下,始终坚持将其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力求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把好最后一道关卡,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认知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体育课程;体育育人功能
1 研究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到人才培养当中。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的当下,大学生的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高职院校理应肩负起使命和担当,积极探索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这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有着重大意义。体育课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必修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还能让身心得以全面发展,潜移默化的形成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努力拼搏、爱国主义等精神品质。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借助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网络平台,获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情况、实施程度以及体育课程相关改革等文献资料。
2.2 实验法
从体育课程方面着手,多途径进行改革和优化,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独有的育人功能。
2.3 观察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方法和措施改进,根据实际效果和反馈判断出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课程有机融合的科学性、必要性。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具体影响
为适应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出高素质的全面性人才,其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自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应正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政治教育内容,结合大学生年龄段的身心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一系列改革,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成为其自身具有,塑造德才兼备的人。
1)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大学时期,学生的心理处于过渡阶段,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显得还不够成熟稳重。尤其是对于即将步入社会有一种未知的恐惧和莫名的期盼,处于矛盾状态。这时候,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体育课程能有效缓解学习紧张、人际沟通等方面壓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有效结合,化解心理矛盾,建立健康心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耐受力,积极乐观面对学习生活,形成健全人格,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提升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力,确保身心健康发展。简单来说,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选择。
2)有利于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也更难为培养。在这段时期,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所表现出来的舍身忘我、顾全大局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诠释,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是值得所有大学生敬佩和学习的,理应大力弘扬,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使之能有意识且自觉抵制不良思想,远离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
3)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创新能力需求。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乎着高校人才培养,关乎着社会需求,关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甚至关乎着国家在世界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体育课程中创新意识培养、周围环境营造等方法,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4)有利于促进全面发展。为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服务的理念,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同时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新时代下的全面发展,不仅指人的各方面能力充分发展,更多的是指与现代、未来、世界的全面协调发展。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的主力军,对国家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不仅要灌输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还要使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二者协调发展,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团结合作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3.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着眼短期化价值。素质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某些高职院校为了“赶时髦”,无针对性的强行在体育课程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忽视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追求短期内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2)注重知识传授,忽略思政教育。体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是高职院校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对于培养高素质全面性专业人才方面展现出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又在体育课程中具有引领指导作用。在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有也只是“走马观花”,把它当作纯粹的理论知识,过于生硬和形式化教给学生,他们更多的是看重体育技能的培养,没有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是什么,如何呈现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到底具有什么样的优势,所表现的价值在哪里,背离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初衷。
3)教学理念陈旧。纵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不难发现,即使素质教育被提出来多年,但是教育理念却没有及时得到更新,体育、德育依然被边缘化,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更不要说把思政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中,导致体育教师对二者结合认识不够,主动意识淡薄,教学理念陈旧,致使很多教学改革也相应滞后。
4)内容设置随意化。据调查统计,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将电影欣赏、插花艺术、体育健身等一些课程随意归纳为思政课程的范畴,课程科目繁多,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缺失内容的针对性,学科课程配置不周全,与教育部明文规定的思政课程科目丝毫不沾边。确保做到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价值,不盲目跟风,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3.3 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院校體育课程有机融合
1)体育课程设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体育课程作为所有高校的必修课,在教学实施方面也要顺应这一号召,具体落实在实处,深度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体育育人目标。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倘若仅凭语言上的刺激、引导,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有可能还会出现逆反心理。高职体育具有磨练意志、健全人格等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谋而合,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加大融合思政教育知识点,加入素质拓展等内容,提高政治觉悟,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体现体育教学实效性。
2)完善教师德育。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肩负着育人的职责,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体育技能,还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的融入其中,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认识到体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体育教师的德育意识,使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做到灵活运用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不动声色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传播给学生,真正的让体育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
3)优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日益突出,尤其是体育文化建设,不容小觑。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校园精神表现出的一种群体文化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实践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包括班级活动、年级活动、学院活动、体育部落、学院运动队、学院竞赛、体育联赛等,种类繁多,项目丰富。每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虽是各有特点的,但总体来说,都是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校风。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教育,以健康、向上为主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结合德、智、体、美、劳,寓教于乐。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加大宣传力度,抵制不良思想和错误言论。
4)教学方法的改进。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数院校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专门的选项课。不同的体育项目有着不同的发展史,体育教师改变以往只注重项目本身技能的教学方式,从思政元素出发结合项目本身,给学生传递特有的文化内涵及代表人物,讲好体育人物故事,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体育精神。
每个体育项目都有一定难度的专项技术。体育教师在教授时,既要做到由简到难、循序渐进,还要学会观察分析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心理状态,因材施教,根据学习进度及时传达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专项技术知识延伸拓展出去,挖掘思政点,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形成更完善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是以掌握运动技能、提升身体素质为主,同时培养运动兴趣,形成积极乐观的运动情操,这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高职院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时,结合体育课程的独有优势,达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目的。简单来说,就像我们在观看奥运会中国运动员比赛时,我们内心会为其加油鼓劲、呐喊助威,当他们站在领奖台上,国家响起的那一刻,我们会激动不已、热泪盈眶,这就是体育教育功能最好的诠释。
4.2 建议
按照体育课程的教学步骤,其中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是引入思政教育的两个关键环节,是引导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师在进行基本部分教学内容安排时,熟练的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自觉接受思政教育改造、提升,以体育运动的方式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利用每节课的结束部分对本次课学生表现进行点评、总结,延伸出思政教育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很好的实现思政与体育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包海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入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41(03):58-61+112.
[2]刘骁.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育的探索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44-45.
[3]陈方煜.隐性思政元素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路径与实践研究[J].体育科技,2020,41(01):132-133.
[4]董科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入机理与实践路径探索[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2):195+198.
作者简介
张燕(1986-),女,汉,四川南充,讲师,本科,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