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霞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小学生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学好数学打好基础。从目前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是比较被动的,没有持之以恒的品质,部分原因是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没有在学习习惯上给予正确引导。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课前准备意识,主动预习者少
课前准备包括学习用具的准备,例如数学课本、文具盒(包括数学学习工具如尺子、圆规等)、数学练习本等;也包括知识的储备,这里主要指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事先自己学习课本的准备活动,学生通过预习,可把书中不清楚的地方做上记号,便于上课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
但是,很多小学生数学学习用具的准备与其他学科没有太大的区别,以至于需要用到某些数学学习工具时无法及时获得,错过最佳听课时机;而多数学生课前不预习。这样,由于知识储备的缺乏,会让学生在听到关键知识点时显得较为茫然,很难理解知识的重难点,导致听课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
(二)缺乏主动思考意识,归纳总结者少
数学学科的学习,对归纳总结的要求较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通常都是跟着教师和课本的节奏学习,极少主动探索、反思、归纳。数学的学习,如果没有养成主动思考习惯,往往就无法做到举一反三。
(三)缺乏认真审题意识,反思验算者少
认真审题非常重要,虽然小学的数学题目从表面上看比较简单,但是教师或学生如果只把题目过一遍就开始讲解或做题,没把题目多读几遍,或者多思考出题者的出题意图,忽略了某些关键点,就会导致审题错误,最终做错了题或是讲解失误。
还有,反思验算的学生也比较少。一般来说,小学生做完数学题后都不太会重复审题和验算,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题目比较简单,殊不知简单中也许暗藏陷阱。验算能够纠正学生产生的部分错误,但往往这一步都会被他们忽略。即便学生本来就懂得该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由于没有进行验算,导致没有发现错误。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措施
前文分析了当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赖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悉心引导加以解决。
(一)锻炼学生课前准备能力,培养预习习惯
课前准备能力的锻炼,需要教师加以强调及指引。在学习用具的准备上,教师可以采取叮嘱、检查的方式,如果是低年级学生,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家长联系,确保每个学生在上数学课之前都将相关的数学用具准备到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所准备,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可以布置预习作业。如在教学“年、月、日”前,笔者布置学生收集今年的年历以及近五年来的年历,让他们观察每年的年历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找出大月与小月的不同,同时布置问题:为什么二月的天数与其他月份不一样?这样学生对于本课的重难点有了基本的了解,听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强调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培养归纳习惯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切忌填鸭式地从头讲到尾。不给学生思考、发问的空间,这样会压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进行启发式提问,或者让学生们以小组讨论、总结发问等方式,让他们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思考:“可以把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哪种平面图形?”再让学生通过剪、拼活动,得出可以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此时,笔者提问:“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圆的什么?”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的半径。因为圆周长的一半是πr,所以得出:圆的面积S=πr×r=πr2。类似的探究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另外,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更不能打压,即便是错误的回答,也要先适当地给予肯定,认可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后,再进行科学的点评和讲解。
归纳习惯的培养,则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培训。如教学“数与形”的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认真观察下面的算式:1+3,1+3+5。再让学生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笔者再利用图形揭示口算秘诀:1=12,1+3=22=4,1+3+5=32=9……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与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数可以借助图形直观的特点帮助我们思考,形又可以通过数来揭示它的规律。
(三)强调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性,培养验算习惯
在考试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由于审题不认真导致的错误。对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加以强调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在下笔答题之前,对于重点的字要多读几遍,尤其是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要仔细揣摩题目意图,将关键线索画出并进行解读,最后再进行答题,如此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如教学中的这道题:一个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要用布3.3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节约0.3米,原来做600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几套?在這道题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把“原来”“3.3米”“节约0.3米”“600套”等关键信息圈出来,帮助理解题意,避免数字混淆,对于这类应用题的解答就轻而易举了。
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验算习惯。实践证明,学生在计算和解题中的不少错误是因为没有验算的习惯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一些验算方法。如计算题的验算,可以用四则运算的逆运算进行。如“2964+1487=4451”就有三种验算的方法:(1)1487+2964=4451(运用加法交换律);(2)4451-1487=2964 ;(3)4451-2964=1487(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解决问题的验算还有一个通用的方法,那就是把解题结果当成已知条件代入题中进行计算,把题目中的任意一个已知条件当成问题,看看解答后能否得出这个已知条件。比如:柳树632棵,比杨树的4倍多40棵,杨树有多少棵?学生容易错解为632÷4+40=198(棵)。把结果代入原题:198×4+40=832(棵),不会等于632棵,所以解答是错误的。数学题的验算方法各种各样,掌握起来不太容易,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训练。
总而言之,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十分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用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出清晰的数学主动思考的能力,为数学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永福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