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呢?笔者认为,利用好预学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便是一种好方法。
一、分解目标,明晰预学要求
预习必须要有明确的内容和目标。在设计预学案之初,教师应当明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并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经由教师分解并描述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对预习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再者,教师应当在目标描述中,有机渗透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懂得“预习什么”,更明了“怎么预习”。
例如,在设计人教版六上“百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的预学案时,教师首先要明确预习内容,即教材第82~83页的例题和相应的练习題。划定了范围,才能做到不遗不漏,亦不超出要求。其次,要对预学目标进行科学准确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且清晰可测,这也是学生进行预学成果自我检测的主要依据。本节课的预习目标可以设定为:通过阅读和理解,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理解什么是百分数,它与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②认识百分数的读写法;③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尝试解释这些百分数的意义。如此一来,学生懂得了预习的内容和要达成的目标,使预学有了清晰的方向,预学效果也有了自我检测的依据。
在预习目标的设定上,教师要把握好度。我们不能期待学生通过预习解决所有新知学习中的问题,因此预习目标不宜设定太高。要遵循“跳一跳能摘到葡萄”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成功感,激发其预习新知、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抓住关键,设计预学问题
预学案中所设计的问题要具备思考价值。首先,要让学生在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预习目标的各项要求;其次,问题的设计要能呈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预学情况;再次,问题的设计要回归生活,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与本次学习内容相关,如何利用新知解决这些问题等。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内容的预学案,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上面四个图形是什么图形?它们的边和角分别有什么特点?请你利用尺子和三角板动手量一量、比一比,并且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上面四个图形是什么图形?它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请你动手量一量、比一比,并且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3)通过上面的研究,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样的图形叫做梯形?
通过三个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有了较为准确、全面的认识,为新课学习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且三个问题的设计,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预学的思维过程完整呈现,有助于教师在学生预学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教学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三、发现不足,做好预学检测
自我检测预学成果是预学案的重要一环,它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指导其进行再学习或者形成新的问题,并将之带到下一节课堂。首先,检测题要在立足基础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变式或分层,应防止简单的模仿,避免学生形成“解题套路”,造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其次,题量在“精”不在“多”,教师应针对新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检测习题,从而达到“只检测、不增负”的目标。例如,“梯形的面积”的预学案中,笔者设计了分层检测题,具体如下。
(1)会做题。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摇?摇?摇?摇),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
(2)能做题。具备什么条件的两个梯形面积是相等的呢?你能沿着下面两条互相平行的虚线画出两个面积相等但形状不同的梯形吗?
(3)敢做题。一个梯形菜地,上底3米,下底6米,高4米,每平方米可种植8棵蔬菜,这块菜地至少可以种植多少棵蔬菜?
三道分层的检测题设计,体现了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设计思路。如同课堂教学中“要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一样,预习检测的设计上亦应体现相同的诉求。
四、整理建构,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经历了有效的预习活动之后,回归课堂的他们不再是“白纸一张”。学生因能力、习惯、状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预习程度、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对教师的“课堂再教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预学后的课堂不应该是四十分钟满堂学的课堂,而应是一个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成果的课堂,更是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的过程。因此,预学案的最后应设计好“整理反思”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中的收获、困惑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整理反思,帮助学生梳理预习过程,找出问题和缺漏,从而找到自己的学习新起点,更加自信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性质”的预学案中,笔者学校的一位教师在最后的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题目:“比例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点有联系?通过预学后你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有了哪些了解?关于这节课,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将自己的疑惑写出来。你期待在课堂学习中,得到老师怎样的帮助和解答?”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厘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将已经掌握和还未掌握的知识分别进行梳理,使学生尝试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回头看”的学习习惯,使预习工作不再盲目和零散。“整理反思”是预学的必要环节,它有助于学生整理所学,质疑问难,形成问题,把问题带进课堂,从而实现预习和课堂学习之间的无缝链接。
总之,科学的预学案的设计应具备四个要素:明确的预学目标、富于思考性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整理反思的环节。一份好的“预学案”,就如同一位看不见的“家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培养自主学习、操作实践、反思回顾等多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带着新知学习中的新问题进课堂的好习惯,引领学生不断经历“质疑—释疑”的过程,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