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 万明
摘 要:云班课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运用的体现,使用方便,功能强大,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借助云班课,可以将教学活动从线下延伸至线上,打造一个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环境,符合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 云班课 国际贸易 课程教学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与教育结合日益紧密,促进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云班课将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相互融合,打造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云端课堂”,让手机成为课程学习的辅助工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一、云班课简介
云班课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开展课堂内外即时反馈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教师可以创建自己的班课,班课创建好后,会自动生成一个班课邀请码,学生通过输入邀请码即可加入班课。借助云班课,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发布的资料进行课前预习,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举手” “抢答” “投票”等环节与学生互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测试活动” “作业/任务”巩固学习成果,打造一个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程教学环境。
二、云班课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1.应用准备
云班课支持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为保证学习资源管理有序,在发布教学资源以前,先按照教学进度,建立资源分组,将准备好的资源上传到对应的分组里,上传资源的同时可以为每个资源设置一个经验值,学生学习该资源后可以获取对应的经验值。
2.应用实例
与传统的教学不同,云班课+教学软件呈现出来的是一个贴近工作环境的教学过程,促使教师由课堂管理者和知识传授者向职业方向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进行转化。教学模式也由课中讲授和课后作业,向课前预习、课中实操、课后练习进行转变。
下面以外贸合同的缮制为例论述教学过程。
1.课前任务导入
云班课发布合同的缮制的PPT和微课,要求学生制作出以合同为主题词的思维导图,并拍照上传。预习过程需要学生在看完相应的PPT和微视频后做出一个梳理,大致了解外贸合同的基本内容和填写方法。
2.课中教学实施
(1)情境导入:学生通过浏览福步论坛找出有关合同的案例,现身说法“合同那些事”,教师通过点评学生的课前演讲来帮助学生明确合同缮制的重要性。
(2)教师点评:教师集中点评从云班课收集上来的思维导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顺思路,更好地认知合同。
(3)發布任务一:从步惊云教学软件案例题库中调取案例,给出业务背景,要求学生从所给出的英文确认函中找出具体的交易条件。
(4)视频讲解:通过自制微课向学生演示缮制合同中的重点和难点。
(5)发布任务二:从步惊云软件题库中选取缮制合同的题目,让学生对照微课进行填写。
(6)教师点评:老师将学生缮制合同时碰到的难点和疑点做一个点评,对优秀的作品做一个展示。
3.课后任务知识巩固
通过云班课推送小测验和相关的案例,由云班课软件来统计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4.应用效果分析
为了客观、公正地掌握云班课的教学应用效果,笔者利用云班课中的“投票/问卷”功能,开展了一次调查问卷,本次问卷共有77位学生参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云班课的应用效果如下:
(1)提升学习效率
教师上课的内容以微课和课件的形式推送到学生手机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选择性地对照学习,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重复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2)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运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云班课教学平台,创设了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主动查找学习资源。
(3)引导手机使用
云班课是一种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在课余时间利用手机发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手机不仅可以用于娱乐消遣也可以用于获取知识,以此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三、实践思考
1.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虽然利用云班课开展教学,可以减轻教师课堂教学压力,但是课前的准备工作要更加充分。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收集和制作教学资料,准备的教学资料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要有吸引力,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信息化水平需提高
云班课的有效使用依赖于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的主要形式有微课、PPT课件。要制作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微课和课件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难度更大,所以这就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支持,比如组建制作团队或与专业的公司进行合作等。
四、前景与展望
利用云班课开展课堂教学,是“互联网+教育”趋势下的一种有益尝试,在互联网的影响之下,学校、班级、教师的功能与定位都将重构,学校不再是单一的物理学习空间,而是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需求的大平台;班级会演变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所有参与者充分互动的学习场域;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传授的主导者和促进者,而是教学变革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信息技术的应用者和推广者、学生成长的激励者和陪伴者。作为职业教育的参与者,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教学技术,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职教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