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雅君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每年毕业的学生剧增,受教育水平人数比例增大导致的其他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下毕业就业竞争激烈,学生压力加大,学校学生个性突出,学生人际交往复杂等,这些都会对当下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学校在传递学生必要的文化知识过程中,更要重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心理危机防范措施才能增强学生的抗挫折心理素质及适应社会竞争心理素质等。本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多个方面切入探析施教策略,于“无痕”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树立正确观念,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教学理念引领教学行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者,这就需要教师平时要能够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修养能力,通过建立生本教育理念,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行为上践行教育智慧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步发展,落实到自身行动上,则需要拓展各类渠道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素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首先,教师要坚持通过各种渠道汲取广博知识,不仅要提升专业教学能力,还要能够在课余时间自学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积极参加各类进修培训课程,在探讨交流中学习前辈的育人经验,这样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开导学生;其次,教师要注意调整自我心理修养,只有自己具备认真、负责、自信、乐观等优秀心理品质,才能在授课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健康性格养成。最后,教师还要用爱与耐心给予学困生足够的关心和帮助,拉近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倾诉苦恼和烦心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机会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抓住学生的不良心理健康问题寻求解决对策。当教师察觉到学困生的心理出现巨大落差时,除了运用自己平时所学的心理知识疏导学生,还可以联系其他同事共同分析帮助学生纠正心理障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证。
2 构建朋辈体系,完善心理干预体系
朋辈心理辅导是年龄相当的学生对周围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或伙伴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心理辅导形式。过去我们常常采用的是面对面的辅导,通过开展个体咨询和心理沙龙倾诉互助,当下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借助多媒体辅助的朋辈辅导体系更多的是采用微信、QQ等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便捷且隐匿性较强,这会在无形中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他们会更愿意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焦虑和顾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朋辈体系构建的形式完善心理干预体系,以此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学生心理危机朝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在循序渐进中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一年级新生对大学生活通常会充满憧憬,但对于如何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却有模糊认识,这就导致他们常常会产生迷茫心理,针对这一状况,辅导员教师可以邀请一些有实践经验,学习成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作为朋辈辅导员,通过让他们讲述自身真实经历,分享个人在学校的规划及由此带来的骄人成绩感染新生,让新入学的学生能够努力上进,同时针对大一新生的焦虑问题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朋辈之间的交流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这种“自助”成长的方式也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整个朋辈系统化构建过程中,其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贯穿了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就业等方面,因此在获得学校支持后,我们要能够在学校统筹规划朋辈教育中心,挖掘学生先进典型,利用优秀学生组成团队,建立朋辈中心交流平台,借助网站宣传,开设朋辈聊天室等引导学生积极将自己的心事问题进行留言,针对平台中的内容网络辅导员要及时回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困难,由此提升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水平。
3 开展主题讲座,设计多种活动渗透
举办主题讲座是向学生传递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窗口,可以是学校或学院牵头组织,也可以是专业班主任组织。教师根据学生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开展组織专题讲座的形式将心理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能有效帮助学生正视和解决心理问题,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专题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其中,在专题讲座中,学校及教师可以邀请较为影响力的专家进行专业的分析讲授,通过这种形式给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能够使学生对将要面临的各种生理及心理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以此做好相应的思想和行为准备,把握应对挫折的处理方法,形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在讲座中,针对学生对心理健康存在的误解,或不重视或过度夸大的误解,教师要能够积极消除这种看法,引导学生对心理问题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在有效专题讲座的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正视心理健康教育。
4 家校合力施教,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学校及教师的责任,还离不开父母的配合和协同干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身心甚至终身有深刻的影响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加强家校合作是高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高校学生可能都是来自于五湖四海,因此传统的面对面沟通可能有些不现实,但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学校在强化传统家校联系方式的同时,可以充分挖掘利用信息技术的竞争优势,将其应用到家校合作中,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益,进一步畅通家校交流渠道。
比如,通过建立家校互动教育平台,完善学校网站信息,实行公开、透明的制度,在网站及时公布学校的政策、活动,在各个院系下面开设班级专栏,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班级课程等开放,让家长随时能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同时,设置留言界面,家长可以通过留言、提问等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学校在构建信息网络平台时,可以通过传统的问卷调查等形式让家长参与进来,提出相应的意见,并获得支持,在平等融洽的合作交流中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分享学校及家庭教育的一些经验及科普文,通过发布讨论帖,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讨论中,增进双方的了解。
家长要能够从思想上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观点,规避“子女只要在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孩子上了大学靠自觉”等错误观念,要密切关注孩子在家的行为状态,及时与学校、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孩子纾解问题,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做指引,为孩子提供有效建议,或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与老师合作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在与学校的教育相辅相成中共同促进孩子每一个阶段的健康成长。比如高校阶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这时候的学生会面临爱情、升学工作等各方面的问题,有的学生个性敏感,遇到问题时也不会及时寻求帮助,严重者导致不幸与悲剧发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细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平时多关心学生,在教学中加强对爱情观及择业就业等各方面的指导建议,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针对孩子的心理波动情况与家长沟通,在双方的合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存在是当前学校不可回避和避免的重要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有效防范和及时识别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通过树立正确观念,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构建朋辈体系,完善心理干预体系;开展主题讲座,设计多种活动渗透;家校合力施教,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等方式充分发挥各方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解除心理危机,更加积极地直面大学生活,为后续人生成长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