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妍
摘 要: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繁重的课业压力和升学压力,导致他们的学习负担会十分繁重,而历史这门科目又是比较重要的学习内容,并且它自身又十分的烦琐,要求学生能够拥有更高程度的耐心,去面对繁杂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地梳理出清晰的逻辑框架,而这离不开课堂上与教师的有效互动,一个高效的课堂能够帮助他们获得一种更加深入的课堂体验。这都会带动他们真正地培养出自己的历史思维框架。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效课堂 建立时间线 对比相似事件 鼓励自由讨论
对于构建高中历史的高效课堂而言,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事件的时间线,通过形成这种更加有条理的结构,可以使他们直观地认识到每件事的具体位置。其次,可以结合相似历史事件之间的对比,使他们获得一种更加全面的思维模式。最后,要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因为历史思想观念的培养不能够闭门造车。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有效建设途径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能对广大教师与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历史事件时间线
历史知识虽然十分繁杂且琐碎,但是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十分清晰的时间线。通过构建一个历史事件的时间框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而通过这种偏向思维导图的学习模式,能够使他们获得一种更加整体且完整的视角,去审视不同的内容。这都能够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更加独立,且独特的思想观念,真正地培养他们对于历史事件更加内在的思想和看法。通过这种更加富有条理,且清晰的思维模式的构建,能够使他们在面临繁杂困难的题目时,细心地梳理出关键所在。
例如,在教授“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时,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就十分的琐碎,但同时也是整个历史时间节点上较为靠前的部分,通过针对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处理,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种更加耐心、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日后面对复杂的题目时能够依然保持一种沉稳的心态。这时我会向他们進行板书,展示如何构建历史的思维框架,结合这种思维框架去罗列每一时间点上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再结合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别进行分析。
二、对比相似历史事件
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地区里,不同的时间节点内往往会发生十分相似的历史事件,而这时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能够使学生获得一种更加具有批判性,且完整性的思维模式。而通过对这些具体内容的分析,也能够使他们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逻辑。而通过这种更加细密的知识系统的编织,学生能够真正地建立起自己的全方位的知识框架。这会引导他们在看待问题时保持一种更加客观独立且全面的态度,而这对于历史的学习是最难能可贵的。
例如,在教授“古代商业的发展”时,这节课的学习难点在于针对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个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比,并且能够分析其中内在的原因。这时我会针对一些重要的历史的背景先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然后对一些重要的经济文化的产生进行分析。然后针对不同的朝代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到他们它们之间的差距和联系,并且能够真正地把握每一个朝代中的重点内容,真正地掌握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内在原因。
三、鼓励学生自由讨论
思想观点的形成是需要不断输入与输出的,如果仅仅依靠学生个人的理解,就会造成一种十分片面的观点。这不利于学生形成一种完整的思维逻辑,并且历史学习更需要学生能够有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看待重大的历史事件,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客观是学习历史的基础要求。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与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这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思维逻辑,而在思想的不断交融过程中,他们也能够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
例如,在教授“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对于这节课的内容,学生本身就会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这时我会组织他们进行课前的预习,尽可能地搜寻一些素材,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寻求自己的观点再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历史的背景,逐渐地形成自己独立的历史观点,并且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使他们吸收到不同角度的看法,而在思想观念表达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理解进行整合,能够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并且也能使他们的思维进行良好的发散,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思维体系。
总之,对于构建高中阶段的历史课堂而言,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这能够帮助他们梳理出一种更加清晰的主体框架。其次,通过对比相似的历史事件,能够使他们获得一种更加具有批判性的思维模式,而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能够使他们保持一种更加独立的立场,从而真正地寻求自己个人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不要拘束学生思维的发散。而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有旺.如何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J].教育现代化,2018,5(02)
[2]张远.深化教学改革,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7(06)
[3]李海兵.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9(2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