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珠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从三年级开始涉及小古文,从古文的素材选择到古文知识点的渗透,都别具匠心。古文的教学方法也伴随古文篇幅的增多而不断推陈出新。笔者更认为古文的学习需要建构“学习场”,消除学生古文学习的“隔膜感”,获得古文学习中的知识渐进。古文“学习场”,既是一个充满磁力的兴趣场,更是知识场、能力场和动力场。通过建立古文“学习场”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古文学习的能力进步,最终使学生爱读古文,爱看古文,提高自己文言素养。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精华,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与人文内涵。自全国统一版“部编版”语文教材全面上线,其中古文诗词大幅增加。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走进经典古文中,开始了古文的最初涉猎。然而对于中段年级古文的教学方式,教师们的经验往往不足。在教学,笔者创设了以实境场、互动场、思维场、共生场为主的“古文学习场”教学方式,实现学习者的内在心灵和外在的环境相互交织,构成学习的多元空间。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1 依托学习场来提高儿童小古文学习能力的实践
教师在小古文的教学中创设各种学习场,通过多样的方法融入,循序渐进地以典范的小古文为教学蓝本,帮助学生掌握古文学习方法,形成能力。
1.1 “未成曲调先有情”——实境创设,古文场之氛围营造
环境塑造是学习场的第一阵地,在环境带来的实境场中,可以更快帮助学生投入到古文的意境中。
1.1.1 图片,让韵味悄然酝酿
校园、教室环境的布置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在班级“小古文”学习的时候,我用“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及一些古文中的经典名句来帮助学生感受到古文伴随着生活。学生们从这文化套餐中吸收营养,像海绵进水一样,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
1.1.2 音乐,让情感潜滋暗长
在小古文实境场的创设中,音乐也可以成为重要的工具。教师可以在古文学习导入环节或者重点环节来通过音乐渲染气氛,帮助学生尽快入门,感受到古文学习的温度。如在学习《伯牙鼓琴》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古琴曲《高山流水遇知音》来帮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传达的“知音情怀”,再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触动。从而在音乐中让学生的情感潜滋暗长。
1.1.3 故事,让情境真实再现
古文实境场的创设还需要有故事的点染,在“学习场”中融入“主人公故事的延伸”,更可以帮助学生更快走进小古文的主人公,感受到别样的学习乐趣。如学习小古文《司马光》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再现故事情境,在情境中去追溯故事发生的内在动力,从而对人物了解更丰富。
1.2 “同舟共济扬帆起”——互动合作,古文场之魅力所在
古文的学习需要对古代汉语知识有个系统积累,但是小学生年龄尚小,需要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帮助小学生积累感受。
1.2.1 师生,教学相长促能力
学生在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创设“互动场”,先让学生“不求甚解地说”,从而帮助学生懂得古文和现代汉语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再让学生对着书下解释自己翻译的过程中,学会自己来初步理解,从而在相互纠错中实现知识积累。如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时候,让学生来根据书下翻译自己自由解释,再与学生一起探讨“竞走”的正确翻译,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古今异义现象。
1.2.2 生生,合作探究得真谛
在古文学习场的创设中,教师让学生相互合作来练说,练读,都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合作对古文学习突破重点难点的重要性。在合作的方法上,可以采用学习小组,进行古文学习漂流活动,制作古文学习卡等方式。在学习小组的设计中,可以采用“一生带多生”,采用马蹄形座位等形式对古文中翻译教难的段落讲解。而“古文学习漂流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会相互借阅古文书籍或者开展古文故事接龙活动,实现对古文学习的拓展。学生之间可以在一起制作“古文学习卡”,来对重点词语进行古今含义的探讨,也可以对古文的思想感情进行理解。如在对古文的断句进行学习中,可以采用制作“小卡片”的方法,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再来互相纠错,从而得出正确的断句。
1.3 “柳暗花明又一村”——思维散发,古文场之价值体现
文言文学习除了要学生完成由读生悟、由悟生情的环节,还需要理解和探究。在读诵中挖掘古文价值,沉淀文化底蕴,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中受益。
1.3.1 理解,力透纸背懂主题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在小古文学习场的创设中,可以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感受到古文学习的乐趣所在,从而感受到古文的学习是个“思维火花迸溅”的过程。如在学习《精卫填海》的过程中,针对“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可以设计“思维场”互动,让学生来相互揣摩讨论。如有的学生说“精卫是为了让自己的灵魂能永远存在。”有的学生可以说“精卫是为了不再让更多的人溺水身亡,体现她的博爱”,也有学生说“精卫是为了造福百姓。”在相互的讨论中,学生懂得了精卫的伟大和崇高。
1.3.2 探讨,入木三分知情感
教师,作为学生古文学习的“领航人”,在教学的时候,更需要渗透良好的古文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来“相互提问,互相补充”,或者“换位体验,共情体验”,从而更好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伯牙鼓琴》的时候,对于“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中渗透的“高山流水得遇知音之情”,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感悟的时候注意让学生来讨论其中的动词和副词。如“破琴”,注意让学生来讨论其中的力度。如有的学生会说,摔得很重,表达了一种对好友逝去的悲痛之情,还有的学生会说,这里的“破琴”是心碎的表现,是内心的极度痛苦之情。
1.3.3 思考,古今贯通探价值
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注重文言翻译,忽略文言文的思想性。但其实思想性是古文的精髓。为了让学生懂得其思想价值,教師可以创设“思维场”,如“设计辩题,创设第二现场图,制作思维导图”。如在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通过文中的正面语言“树在道旁多李,此必苦李”中体验到少年王戎的智慧。通过学生陈述,进而理解王戎作为古人“竹林七贤”,从小表现出的智慧。教师再引入对这篇古文所传达的价值,就是激励现代少年要学习古代少年的智慧。
1.4 “绝知此事要躬行 ”——共生共长,古文场之自我迁移
林语堂说“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在引学生学古文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学习场,在“共生场”的创设中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能力的迁移。
1.4.1 共情,化身古人系情怀
文言相当于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惟有“根”深才能“叶”茂。化身古人,可以在移情中,实现对古文内涵的理解。教师在创设“共生场”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来换位思考。如在学习《书戴嵩画牛》中,教师对于文中的哲理没有直接进行论述,而是让学生先来扮演牧童的角色,用“摇头晃脑”来读“古语”,再来“点赞”其中的“牧童”,从而感受到牧童虽然言语天真无邪,敢说敢言,不畏权威。在教师的补充总结中,学生体验到人物的“尊重事实,尊重艺术的真实性。”
1.4.2 迁移,联系今人得启发
教师采用合理的迁移方法,帮助学生懂得古文带来的生活启发。在“共生场”的创设中,可以采用竞赛法,课后“花样古文作业”,如古文“每日一问一演”等活动来启迪学生思考,使得学生懂得,学古文,不仅仅是背诵,更需要学以致用。如在《精卫填海》中,课后开展了“精卫衔石与成语”的活动。学生会想到“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等词语。此外,教师还可以现场进行古文拓展阅读,如《愚公移山》,来帮助学生体验精卫精神的所在。
2 结语
古文的学习之于小学生是一个接近到亲近的过程。更是让学生感悟到古文是一个诗意的旅行,从而让学生陶醉古文学习场,亲近古文学习场,感受到古文学习不是静态的,而是充满了曲径通幽的奥秘,不断让学生爱自读课外古文,自己来走进古文。在阅读的数量有所突破后,伴随质变的深化,定可以带来文言素养的提高。
(作者单位: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