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视野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比较教学法研究

2020-10-26 06:46海琛
教师·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

海琛

摘 要:在高校教育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重要的课程,对学生了解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从大历史视野看待课程具体内容,同时通过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其中比较教学法就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有效教学手段。文章就大历史视野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比较教学法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此门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大历史视野;比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2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3-0093-02

一、引言

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具有特殊的课程性质,在大历史视野下进行该课程的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历史发展进行全面、连续性的理解,从而实现对历史规律与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时,用比较法来进行大历史视野的定位并开展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而大历史视野下如何在课程中运用比较教学法,就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二、纲要课程以及大历史视野的定位简介

(一)纲要课程简介

纲要是我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要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脉络,从理论高度对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进行阐述,对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行充分的揭示。

另一方面,要对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深刻的阐述,此类问题涉及鸦片战争至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等10个重大问题。纲要课和历史课存在很大的不同,其更加注重思政理论,次之才是历史知识,即这门课主要是借助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框架,来对历史规律进行揭示,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以促进大学生思想理论方面修养的提升。所以,纲要课程并非简单的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事实对历史的本质规律进行发现,在思想方面促进学生从感性立场转变到理性立场。

(二)大历史视野的定位简介

对大历史视野来说,主要是把历史当作一个具有连续性发展特性的整体来进行考查和分析,进而从这个整体中对历史规律以及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从纵向来看,它是在较长的历史时间内对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探究,其提倡全面性、整体性、连续性的历史理解,并认识历史运行和发展的走向;从横向来看,它通过对事物间相互关系的对比,通过事物表象对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探索,更加注重历史进程中事物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它不是对历史进行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理解,而是对历史的主要矛盾和历史发展的进程进行纵深的研究,借助历史事件对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行寻找。

三、大历史视野下纲要课教学中的比较教学法

(一)课程设计

1.对近代化进程中中国和西方国情实施比较

在纲要课教学中,中西方对比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中西方对比中,主要是对中国与西方在国史和国情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充分比较,认识中国和西方存在不同历史选择的根本原因。

首先,对中西方进入近代的方式实施比较,其中西方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而自然演进至近代的,而中国则是在遭受外来入侵的情况下,被迫进入近代的,所以这就决定两者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和主要矛盾都存在显著差异。

其次,对近代中国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期间所遇困境和西方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实施比较。中國除了遭受本国残酷的封建压迫,更遭受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挠,加上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资产阶级共和国虽尝试建立但遭受失败,从而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再次,比较中西方在近代发展中的主要历史任务,阐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表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面对学习西方道路失败的情况,中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2.对中国近代史中出现的各种主义实施比较

首先,对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人民对各种思想理论的认识与选择进行比较,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进行的三次大论战,阐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其次,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和教条理解实施比较,说明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对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正确的运用的结果;对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特点进行阐述。

3.对中国近代史中出现的不同政党和阶级本质实施比较

首先,通过对各个派别的改良或革命进行分析,来说明为什么我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阐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其次,对不同历史时期内国共两党主要的政策以及活动实施比较,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领导的我国人民革命体现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历史性规律。再次,对各种社会力量提出的各种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地主阶级与买办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失败的原因,明确阐述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从而让学生了解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4.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道路实施比较

首先,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状况及其特点实施对比,对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实现的条件进行对比,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次,对比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性。再次,对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实施对比和分析,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性选择。

(二)运用注意事项

1.做好大历史视野和历史细节间关系的处理

纲要教材采取了综述与专题相结合的编纂方式,体现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在大历史视野下开展教学活动,并非忽视具体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细节,而是不能把宏观研究与历史细节对立起来。

在任何历史研究以及教学中,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构建历史整体框架的基础。纲要课程讲述了1840年到现在共 160多年的历史,时间跨度长, 其间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没有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就不能够实现历史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反之,如果仅仅对历史现象进行研究或者教学,那么对历史的认识就会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完整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也无法准确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課程教学要重视理论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把分散的历史现象集中起来,使之系统化,让学生由此及彼地认识它们, 从而正确掌握历史经验和历史发展规律。

2.开展双向交流与互动式教学,加强师生对课程的参与

在大历史视野下运用比较教学法,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合理分工,一起参与到课程中。教师方面,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良好的理论基础,才能做好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在课堂中把握好课程主线,实现各种历史细节有效贯穿,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连续的历史发展的逻辑。学生方面,学生要对各种历史细节和历史现象实施独立的分析,在课前和课后,要根据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进行资料的阅读,对历史资料和信息进行获取,实现自主学习,并提出困惑和问题。

3.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比较教学法的实施

在大历史视野下运用比较教学法,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形式、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 课前对学生进行充分调研, 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来设计教案,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式或者启发式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思维进行启发。同时,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雨课堂、易班网络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借助多种资源来实现线上线下与学生的实时互动。

最后,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组织历史剧大赛、课堂讨论、观看历史影片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性认识。如果学校经费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观红色基地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直观认识,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四、 结语

综上所述,纲要课程和历史课程存在一定的区别,它并非将历史理论知识教学当作首要任务,而是通过纵横交错的比较,使学生懂得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也懂得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的获取,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大历史视野的定位和比较教学法运用的要点,这也是实现课程教学目的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崔明海.学生主体性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刍议——以纲要和概论课程为例[J]. 黑河学刊,2017(2):163.

[2]孔陈萍,卞张芳. 例谈“大历史观”视角下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3):85.

[3]马 敏,陈嘉明,朱荫贵.中国现代化——比较的视野: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若干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6(9):27-40.

[4]王改香.比较法在高中生历史素养培养中的应用价值[J]. 新课程(下旬刊),2017(6):62.

[5]李成连.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学周刊,2016(3):142.

猜你喜欢
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在“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预算会计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
试论比较教学法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比较教学法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比较教学法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