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民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重任。习惯的养成与道德品质是紧密结合的,好的行为习惯是良好道德品质的表现和基础。小学生处于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习惯养成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小学教育全过程,教师应把握习惯养成教育的课堂生成,将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文章简单地分析了习惯养成教育的教材编排思路,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道德与法治;融合教育;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4-0083-02
约·凯恩斯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惯毁人一世。小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培养的黄金时期,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习惯养成教育是极为必要的。人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的关系密不可分,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道德品质。当前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现状并不乐观:从学生角度而言,他们处于习惯养成教育的启蒙阶段,还没有接受系统的习惯培养教育;他们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庭教育在其习惯养成方面没有起到积极作用,甚至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对他们习惯的养成起到了负面影响。从教学角度而言,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更多地以班主任的班级常规管理的方式渗透,缺乏针对性。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作为以培养学生的健康道德品质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学科,要坚持将习惯养成教育贯彻课堂教学始终;加之习惯养成教育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这为建立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为主阵地的习惯养成教育提供了可操作性。
一、习惯养成教育的教材编排分析
课程、教材、教法三者是紧密相关的。其中,教材在三者之间是承上启下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即课程决定着教材,教材指导着教法,我们在研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时都应该深入分析和解讀课程标准和教材。
纵观小学全12册教材,与习惯养成教育紧密相关的内容编排占比较大,具体分析如下:
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涉及上课、课间的纪律以及学校的各种号令,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遵守纪律和规则的意识;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涉及在家中玩耍时需要注意的安全细则、吃饭时的好习惯、远离伤害和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涉及爱整洁、有精神、不拖拉、做事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教育;第三单元“我爱我家”涉及自己动手、帮助家人分担家务的自理能力、勤劳习惯教育;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涉及乐于助人、讲礼貌、乐于分享、团结协作的行为习惯教育。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涉及遵守班级规则、树立主人翁意识的行为习惯教育;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涉及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的行为习惯教育。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让我试试看”涉及敢于挑战和尝试的习惯教育;第二单元“我们好好玩”涉及游戏行为和规则的教育;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涉及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环保行为习惯教育;第四单元“我会努力”涉及做人要自信、做事讲方法、学习有毅力等习惯教育。
此外,三年级上册第一、第三、第四单元,三年级下册第一、第三单元,四年级上册第二、第三、第四单元,四年级下册一至四单元,五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五年级下册第一、第二单元,六年级上册第二、第四单元,六年级下册第一、第二单元都与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紧密相关,围绕学生科学健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教育而编排。每一册与习惯养成教育相关的内容占比都在50%以上,全12册综合占比达到65%以上,其是由讲卫生、守纪律等初级层次的习惯养成教育向环保行为、法治观念等高级层次的习惯养成教育螺旋上升的。由教材编排思路可见,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之间是界限模糊且密切相关的,都是“大道德”的教育范畴,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点。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要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摆在突出位置,并探究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将其落到实处。
二、习惯养成教育的课堂实施办法
(一)巧设主题,在教学活动中构建知识
小学生往往是在感受、体会、领悟具体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习惯的。在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时,枯燥的说教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学生亲历的成长事件,巧设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回忆、整理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认知。
比如,“分享真快乐”的教学活动,即围绕培养乐于分享的习惯的学习主题设置学生亲身体验的活动。学习活动“议一议”:“当我们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或者拥有好玩、好吃的东西时,应该自己独享还是和其他人一起分享呢?” 这个话题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引发他们的共鸣,所以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学生表示:“再值得高兴和好玩的事情,你不和别人分享的话就失去了它的价值。”笔者及时点评:“这就是老祖宗所谓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呀!”又有学生补充道:“好玩、好吃的东西要和大家分享,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那么我们就有很多好玩、好吃的东西!”……通过互动对话,师生在讨论交流中实现了情感认知的共鸣。又如,在学习活动“演一演”中,分别让学生来表演两种角色:一种是“吝啬者”,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和快乐,独自沉浸在狭隘的世界里自娱自乐;另一种是“分享者”,大方地和同伴们分享自己开心愉快的事情以及好吃好玩的东西,大家围在一起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中,无须教师的更多说教,学生都有明确的价值选择,进而在学习活动中实现了对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
(二)同伴互学,在互学互促中增进体验
《道德与法治》教材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编排,从知、情、意、行上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和同学是密切的学习伙伴和竞争对手,他们都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模仿水平和竞争意识,通过发挥互学互促作用,学生能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比一比,在竞赛中互学互促。比如,在教学“我不拖拉”后,开展整理自己的物品的比赛活动,看谁能又快又好地收拾好自己的文具、外套等;又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我的作业不拖拉”活动,看看谁能够做到第一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通过实践的互学互促,班级形成了比学赶超的积极氛围,学生培养了雷厉风行、讲究效率的做事习惯,学会了高效地学习、健康地生活。
学一学,在榜样激励下提升。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被认可、被赞美、被接受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会激励人学习上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学生身边的榜样更能发挥模仿效应。教师可以通过树立学习榜样,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比如,在三年级上册“做学习的主人”的教学中,问学生:“你身边学习习惯最好,平时学习最认真、最主动的同学是谁?”很多学生都会说出自己心目中最佳人选的名字。“那么,大家选择的人就是你们的学习榜样了,请时时刻刻向榜样学习靠拢哦!”这样的榜样学习,基于学生在集体交往中的情感需求,让学生更美好,也让教育更加无痕。
(三)综合施教,在融合教育中强化养成
在大学科教育理念下,学科之间的界线被打破,融合教育成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行为习惯教育也需要突破学科教育的限制,通过综合施教来达到多元教学与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效果。
习惯养成教育要与班级德育进行融合。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兼任班主任,这为学科德育和班级德育管理的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与班级德育有效衔接,让习惯养成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习惯养成教育的知行合一。比如,在一年级“不做‘小马虎”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对学生说:“每天都有同学忘记带课本、忘记做作业,甚至忘带书包,可真是十足的‘小马虎,从今天起,谁还丢三落四的话我可要给他颁个‘小马虎奖啦!”将教学内容和日常的德育管理融合,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优良习惯养成。
习惯养成教育要与家庭教育进行融合。家庭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作用丝毫不弱于学校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学生在家事事由父母包办替代,养成了依赖心理和懒惰的习惯,极不利于自主能力和健康品质的发展。比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家长群与学生家长进行深入交流讨论,让家长适当放手,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家庭责任意识,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并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学习活动任务:回家后做五项以上的家务,做的过程中要有家长的陪伴监督,并以学习打卡的方式交作业,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在学习卡上进行标记,并由家长签字。活动持续了两个星期,通过此项活动,家长普遍反映孩子更贴心懂事了,更理解父母了,他们学会了多种生活和劳动技能,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已经习惯成自然,家校共育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三、结语
总之,习惯养成教育要与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贯彻落实。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处于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中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也有针对性地编排了行为习惯培养的主题章节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习惯养成教育的教学资源,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开展系统而深入的习惯养成教育。笔者希望通过道德与法治的习惯养成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习惯好、品行优的美少年,从而为学生奠定成功人生的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龚声兰.好习惯,初养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习惯养成教育[J].魅力中国,2019(45):287-288.
[3]倪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1):224.
[4]王和勇,王晶晶. 小學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