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树立“用教材教”的策略

2020-10-26 06:43周文
教师·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用教材教解读文本回归生活

周文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想让学生容易理解、乐于接受,就要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策略就是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在用足、用活教材内容的同时,补充、挖掘贴近儿童现实生活的素材,使教与学根植于儿童生活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解读文本;把准目标;活用教材;回归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五年以来,伴随着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的普及,我们感受到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更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道德情感、感悟法治的内涵。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工作一般多由兼职教师担任,他们精力有限,对这种兼职的学科无法投入较多时间进行深度教研。这导致不少教师依旧没能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材的运用上仍存在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常规课会出现照本宣科或离开教材漫无边际教授的情况;虽然有些课堂看上去也挺活跃,很热闹,但课程的教学目标没能真正达成。因此,尽管这门学科一周安排三节课,学生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课堂教学要适应小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规律,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强调学生自己的观察、感受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教教材”的限制,活用教材,树立 “用教材教”的观念,使学生回归现实、体验生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树立 “用教材教”的理念

这次部编教材的全面使用,从表面上看只是更换了教材,实际上是一场教育观念的巨大改变:一是继续倡导“回归生活”的教育目的观。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已经不是一种教学技术或教学方式,而是一种教学理念、一个哲学命题。它使教师牢牢记住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使人们去过一种美好的生活。二是不断树立当代生活中崭新的道德观。教材努力培养学生的换位观、生态观、双赢观、对话观、分享观与多元观等道德观念。三是教材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像过去那种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和落实教学目标,只是按照教师用书照搬活动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没有自己的展示空间,学而无趣,连教师自己也没有激情。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刻板地依赖于教材的做法。我们的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书本中的道德条款、行为规范,更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可见,教师在对课程真正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建立起与新教材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实施“用教材教”的策略

教师应把教材内容看作范例,在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的同时,又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的再加工,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补充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际生活的理解,使课堂充满活力。

(一)正确理解教材,把准教学目标

教材既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进一步理解和正确把握教材中所蕴藏的目标因素,是教學活动预设和开展的基础,也是防止教学目标偏离三维目标的关键。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读文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在教学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分析教材:看书的目录,从整体上抓住教材的主线;看单元的侧重点,了解各单元主题教育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看每一课的侧重点,了解教材所蕴含的思想指向。比如,笔者在教五年级上册“我们是班级的主人”一课时,先要了解本课在这册教材中的总目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要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学生能清晰地表述自身的感受和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跟别人平等地沟通与合作,学会参与学校和班集体生活;在知识目标上,要让学生初步理解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与同学友好相处。接着,了解本单元的设计构想,分别从班级干部选举、班级事务协商、班级建设参与、班级决策管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民主意识培养。最后,提炼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班级生活中一些基本的民主生活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班级、关心学校的意识和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的态度。

此外,教师还要尽量去揣摩教材中的范例、图例和留白的用意,理解编者意图,知道图文背后的价值引导。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有效地运用每一课的教学资源,处理教学内容。记得笔者曾经上过一节课,教材中有一份民意调查表,主题是调查小学生要不要统一着装。福州小学生原来有统一的校服,后因家长反对取消了,现在又有家长要求统一校服。不少班级家委会还自行给学生购买班服。这刚好是福州小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容易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于是,笔者直接采用了课本上的调查表对学生展开调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教学时没必要舍近求远地把教材甩在一边。只要适合自己的教学,教师就要用足教材范例。

教师只有认真解读教材,从而生发出对教材目标内容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才能实现对教材目标的准确把握。

(二)妥善处理教材,回归现实生活

教材一旦形成固定文本,就不可能随着教学情境的改变而改变,也是不可能生长的。而教师的教学是动态的。当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有差异时,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前提是在用足教材之后,能发现其中哪些教学内容不适合自身教学,或不适合教师所在地域的,再去补充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比如,笔者在教《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时,由于福建地理位置特殊,与台湾一水之隔,两岸同胞在经贸、文化上往来频繁,加上同根同源,风俗与饮食也大都一致。福建电视台还开设了《海峡新干线》节目,为两岸人民架起了一座互相交流的桥梁。因此,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中“台湾自古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笔者补充了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的行程图和他拜谒中山陵、黄帝陵的图片,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第一站去南京?”有的学生想到“南京大屠杀”,有的学生想到国民党的“总统府”在南京……这便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问题分析能力。最后,学生了解到以连战的身份,他必须去拜谒中山陵。接着,笔者抛出“他为什么要去西安?”这一问题,让学生知道连战是去拜谒黄帝陵,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而且从照片上看“他流泪了,为什么”,让学生体会连战当时的心情。刚好,福建省福州市林则徐小学前段时间举办“诗词诵读大擂台”活动,班上就有学生朗诵余光中的《乡愁》。笔者此时恰如其分地让学生再读这首诗,领会其中的情感。这样就让学生懂得了实现祖国统一其实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这样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所以,教师要经常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每天都经历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教师要做有心人,“蹲下身,尊重他,观其颜,理解他”,这样就能从学生的日常生活里去挖掘、提炼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去呈现问题。比如笔者在教《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挑战第一次”時,课前联系家长,收集学生第一次学拉丁舞、第一次学骑车、第一次学游泳的照片、视频和有趣的故事,以此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恰好班上有个学生刚参加完区中小学生运动会,与比他年龄大的哥哥、姐姐们比赛,还取得区第二名的好成绩。笔者课上采访了他,让班上学生感受到勇敢的力量,认识到只有勇于挑战自我才可能获得成功。整节课上,笔者感受到学生的快乐和课堂氛围的活跃。究其原因,这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故事,能够让他们产生真实、强烈的内心体验。

此外,教师要对特定教学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分析、补充,改善教学,从而保证教与学的质量,获得教学实效。这需要教师和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首先,要补充教材,教师应提前布置。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让学生准备材料并弄清材料的内容和用途,以便他们能利用课外时间,多渠道地去搜集。其次,要依据学生的家庭地址、家庭背景、表达能力、性格特点、学习状况等不同情况,帮助他们组建固定的学习小组。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之前,笔者会指明路径,细致地对学生查阅报纸、收看电视节目、观光旅游胜地、上网调查等进行指导,梳理、选取有用的信息,对教材进行补充。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想走向生活,就应从知识逻辑转向生活逻辑。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挖掘和提炼有教育意义的素材,“用教材教”,以便去引导、保护学生思想的自由。

(三)补充教育教材,注重道德行为

教师应用自己补充的教材时,还要注重道德行为的教育。例如,教《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选举产生班委会”时,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我们的民主生活。从“活动园”的调查作业中笔者了解到,所教的一个班级,班长基本由班主任指定,并且从一至五年级这个班的班长都是由同一个能歌善舞、成绩良好,但并不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课堂上,笔者要是直接回到学生的实际当中,可能会引起学生对这个班长的强烈不满。这时我们的课堂怎么办?笔者就利用教材中的范例,让学生把自身的观点投射进去。教材案例中的同学会选什么样的人担任班干部?学生就把自己的经验、经历投入教材的范例中来分析,这样有什么好与不好,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了现实问题。在涉及负面案例的时候,需要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去引导学生讨论,把学生的观点投射进去,让我们的德育与法治课堂体现道德性,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

总之,要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活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活用教材,树立“用教材教”的策略,尊重学生,立足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李 芬.精选素材提升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8):74.

[2]罗本禄.浅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的紧密配合[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2):230.

[3]吕素杰.浅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估[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1(6):5.

[4]黄彩英. 浅谈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教育艺术, 2019(4):72.

猜你喜欢
用教材教解读文本回归生活
论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三重境界”
有关课程改革的点滴思考
例谈“用教材教”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