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的艺术

2020-10-26 02:21戴园园
戏剧之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庄子途径

戴园园

【摘 要】“虚静”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最早可追溯至老庄的“虚静”理论。庄子的“虚静”观,可以说是开创了使“虚静”具有美学色彩的先例。因篇幅限制,本文仅对《庄子》中涉及的如何达至“虚静”心境的修养途径进行探析与诠释。

【关键词】庄子;虚静;由易至难;途径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7-0201-02

《庄子》中涉及的如何达至“虚静”心境的途径比较庞杂,笔者欲借鉴庄子在《大宗师》中假托女偊之口,抛出的“外天下”“外物”“外生”这样一条困厄人身心的由易至难的修养途径的思路,试对《庄子》中涉及的如何达至“虚静”心境进行探索。

一、“外揵”:“外天下”“外物”

“外揵”出自《庄子·庚桑楚》,所谓“外”,即遗、忘的意思,“揵”同“闭”,“外揵”即隔绝能够束缚外在形体事物的意思。这里的外在事物就《庄子》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即“外天下”中的“天下”,此被宣颖、陈鼓应等人译为“世故”;二即“外物”中的“物”,此被郭庆藩、成玄英等人译为“朝夕所需的资身之物”[1]P81。

何谓“外天下”,结合上述译者的观点,可将其理解为“忘记世故”。那么他们所指的“世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可以明确的是,肯定不取现今的“处事圆滑”之意。在翻阅陈鼓应、钱穆、王先谦等人的《庄子》译著书籍后,笔者还是一头雾水,因为大多数人仅将其译为“世故”的意思,而未给出确解。但王先谦在《庄子集解》中解释后者“外物”的时候,旁征了前者“天下”,我们或许可以从其参阅一二,书中写道:“天下疏远易忘,资身之物,亲近难忘。”[1]p81故而,我们试图这样理解:因为“天下”比起“资身之物”是相对较远的事物,所以,它可泛指世间的一切大小事物,如国家领导权的问题、行星运行的问题等,因其涉及范围较宽泛且大化,不是一般人所能触及到的,所以较之七日(古义)才能忘记的朝夕所需之物,庄子认为“天下”是最容易忘记的,且需少于七日的一半时间,三日(古义)即可。

其次,“外物”。“外物”的核心特征,即它是人“朝夕所需”的“资身之物”。我们认为就《庄子》中涉及的“物”的内容而言,主要指代两个方面,一是名利之欲;二是感官之欲。第一,为什么要忘名、忘利呢?庄子在《人间世》中曰:“名也者,相轧也。”[2]p129就是说名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倾轧的祸根。他以自己的好朋友惠施为例,庄子在《秋水》中形象地揭露了名利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相互攻讦的事实:惠施在梁国当宰相的时候,庄子要去看望他。有人对惠施说:“庄子来,是想代替你来当宰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2]p512庄子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因为在他看来,朋友与朋友之间尚且会因为名利之事而相互猜疑、争斗,更何况一般人之间呢?第二,为什么要鄙弃感官之欲呢?在庄子看来,一味满足贪婪无餍的需求,会丧失人的天然本性,使得心灵沦为感官的奴隶,诚如他在《骈拇》中说:“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2]p272。这些纵情的感官之欲,在庄子看来,就如人体上的“骈拇”“枝条”一般,都是不符合天然本性的多余的东西。

以上从束缚人的形体“外天下”中的“天下”与“外物”中的“物”的两个方面阐释了达至“虚静”心境的由易至难的前两个步骤。下面则就人自身的两个原因——知识活动与生死观,对其进行探讨。

二、“内揵”:“去知”“外生”

“内揵”也出自《庄子·庚桑楚》,“内揵”可理解为消解由人内在心理活动所导致的固蔽。这里所指的人的内心活动,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即“去知”中的“知”,此被徐复观先生理解为“知识活动”[3]p54;二即“外生”中的“生”,此被陈鼓应、成玄英等学者解释为“生死观”。

首先,“去知”中的“知”,即知识活动,它在《庄子》中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德规范;二是知性能力。第一,庄子为什么主张人类应该鄙弃道德规范呢?在庄子看来,当仁义道德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强制性道德规范去约束每一个个体行为的时候,仁义道德就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成为束缚、囚锁本性的“恶”之助手,它们就像是“黥”(墨刑)、“劓”( 劓刑)一般,是约束人与人交往的刑网,使人无法任情率性,如白鹤展翅一般自由自在生活。第二,“去知”的另一内容,即是洗涤由知性能力所导致的“机心”“成心”。所谓“机心”“成心”,指的是心怀不轨的人。这类人在庄子看来,“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2]p372

其次,“忘生”,即遗忘自己的生死。死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无法摆脱的事实,它是一种自然规律,正如庄子在《大宗师》中曰:“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2]p209同时,较之生理欲望、感官活动,生死意识是一种更能接近生理本能的心理活动,因而难以逾越,这一点连庄子自己也承认,他说:“死生亦大矣。”[2]p171但是他还是认为,人可以“丧我”“外生”,遗忘生死问题。他在《知北游》中曰:“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2]p655并认为去世并不意味着永久性离开,而是“愝然寝于巨室”[2]p524,即人去世之后,他将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故而,庄子能将生死的问题抛之脑后,当弟子提议要在其死后厚葬他的时候,他说:“吾以天地为棺槨,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2]p976

以上就“知”与“生”的问题,探讨了由人自身造成的内在困境對人性的侵害。那么,庄子除了提出了以上较为具体的修养方法之外,其书中是否也涉及了针对内、外二者困境的修养途径呢?

三、“心养”:“心斋”“坐忘”

关于达至“虚静”心境的修养途径,庄子除了提及“外天下”“外物”“去知”“外生”这样一条由易至难、具体的修养步骤之外,同时也提及了一些具有综合性的,且较为抽象的修养途径,如“心斋”(《人间世》)、“坐忘”(《大宗师》)、“心养”(《在宥》)等。这些概念因为都是就如何达至“虚静”的空明心境提出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它们的含义几乎可以重叠。在此,本文选择几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如“心斋”“坐忘”“心养”等进行探析。

首先,何谓“心斋”?庄子在《人间世》中通过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假托孔子之口道出“心斋”的含义:“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2]p139在具体分析这段话之前,有必要先弄清“心斋”中“斋”的含义,此“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祭祀之“斋”,而是就“心”而言的一种斋戒。那如何达至“心斋”呢?对于外界事物,我们不能直接用耳朵去听,用耳、目、鼻等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东西都是有限的,且长时间依赖这些感官功能,会导致贪欲的生成。同时,也不能用心去思考,心智是由“心”而生,用心去接触外界事物,免不了对其做分解性、概念性的活动,而只能用“气”去感应事物,“气”是什么呢?庄子认为,所谓气,就是“虚而待物者也”[2]p139。简而言之,就是心灵达到空明灵觉的状态称为“气”。人倘若达到了这种清虚的心境,便会“开辟自我的内在精神领域”[4]p37,得到一种自由的精神享受。

其次,何谓“坐忘”?庄子在《大宗师》中也是通过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假托颜回之口道出“坐忘”的内涵:“墮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2]p240对“坐忘”的理解可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墮肢体”,即“离形”。从字面上来看,指忘掉人的肉体存在。它隐含的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对人的感性欲望的超越,亦即“外天下”“外物”这个层面;二是对死生的超越,亦即“外生”的含义。第二,“黜聪明”,即“去知”,它也包括两个意思,一是去“仁义”;二是去“机心”。简而言之,即是主体在经历“离形”“去知”这两个修养过程后,便能在心境清虚的境域下,与“大道”相连接,这即是庄子所谓的“坐忘”的概念。

最后,我们选择《在宥》中“心养”的修养途径作为标题而一以贯之其他诸修养途径,包括两方面原因,一是“心养”囊括了“离形”“去知”,以及通于“大道”的内涵。正如原文中说的“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2]p334不难看出,“心养”不仅包含“心斋”“坐忘”的内容,而且多了一个“任”的自由心态,正如引文中所说的“汝徒处无为……解心释神,莫然无魂。”所以,用“心养”涵盖以上所有修养途径,即“外天下”“外物”“外生”“心斋”“坐忘”等,是不为过的。二是“心养”中之“养”字。因为上述的达至“虚静”的修养途径,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长期“养”,需要一个过程。“虚静”对主体而言,不单是调整一下心态,或是换一种眼界,而是换一种清净无为的胸怀,换一种自由独立的人格。

四、结语

我们从羁锁人心的外在事物即“世故”、名利之欲,以及由自身导致的困厄即“知识活动”、生死问题,这两个层面探析了导致“虚静”的具体途径;同时,从“心斋”“坐忘”“心养”等修养功夫入手,概括性地阐释了如何达致“虚静”心境。可以说,《庄子》中所阐述的关于达致“虚静”心境的修养功夫是深刻的,它让人从实用与认知的琐细中解放出来,不但名利、欲望、生死等忘记了,就连自己也彻底忘记了——没有形体、没有心智,而以一种“清远旷大”心境自由地驰骋于天地之间。

参考文献:

[1]王先謙.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81.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陈鼓应.庄子人性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7.

猜你喜欢
庄子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