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玲
摘 要:新课标群文阅读视域下诗歌课堂教学模式应在守正中创新,大胆改革单篇授课的诗歌课堂教学模式,从高中基础学段实施诗歌群文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并以教学案例具体阐述此法的运用,以此培养学生群文阅读比较思维、深度学习的习惯,有效地解决学生诗歌学习零散、浅表、低效的现状。
关键词:诗歌教学;守正创新;群文阅读;学习任务群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5-2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2-0051-02
一、单篇授课的诗歌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下古诗词教学旨在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意象美、形象美、色彩美,甚至语言精练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其诗歌鉴赏能力、学科素养,陶冶性情。古诗词阅读也一直是高考必考点,这一题型体现了高考语文的选拔、引导性功能,是高考试卷中能力素养要求最高的试题。教师总期盼能攻下此堡垒,于是在日常教学中挖空心思地单篇授课精讲,但换来的往往是浅尝辄止的理解、考试时可怜的得分,这是教师急需反思的问题。
以往单首诗的涵泳灌输,学生对鉴赏知识、诗人情感领悟常会因一首诗学习的结束而中断,有时总显浅表,无法形成较为牢固的知识体系或真正的审美体验,甚至一个阶段后就会陌生化,导致教学耗时多,诗歌学习却零散、浅表、低效,这不利于学生知识、思维和素养的提高。况且高考诗歌的考查经常从比较角度测试学生的群文阅读能力,这是高考命题热点更是诗歌命题难点,单篇授课似乎已经无法从比较角度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诗歌教学应在守正中创新——开展群文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
新课标下的高中诗歌课堂教学模式有必要在守正中创新,在群文阅读视域下大胆重构诗歌课堂教学模式。从高一开始改变诗歌单篇精讲的模式,从而有序地开展群文阅读鉴赏学习任务群教学。教师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确立组建群文的依据,对高中教材中的诗歌统筹规划,把三年的教学资源盘活。以高中课内某首诗为依托,把初高中、课内外诗歌结合,按题材、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一定的主题或专题建立群文阅读学习任务群,并以此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规划教材可以以题材为专题组建诗歌群文教学任务:高一上册的山水田园诗、游子羁旅诗;高一下册的怀古咏史诗、登临诗;高二上册的送别诗、边塞征战诗;高二下册的托物言志诗、爱情闺怨诗等。比如,学习《登高》,可与《望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幽州台歌》等诗歌组成群文,借一首诗来通一类诗,鉴赏总结登临诗创作特点及思想情感;可围绕某课时鉴赏手法要点专题归集群文,如赏析《琵琶行》音乐描写技巧,可与《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明湖居听书》组成群文进行音乐描写技巧异同的比较,品味描写音乐技巧的巧妙;可对某类思想情感探究,如选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组合群文,比较同是爱国情怀但情感出发角度却有异同;可对某位诗人情感探究,如鉴赏《咏怀古迹·其三》要探究杜甫流寓夔州“哀而不伤”—情有怨而志不移的思想情感时,可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咏怀古迹·其四》《咏怀古迹·其五》《蜀相》组合群文,以此感受杜甫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君子品格。
教师把这些具有同等表达方式、语言形式、类似情感心理的诗归集在一起,以学习任务为导向,能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揣摩与比较探究诗歌间的关联内容,求同寻异,引导他们自主深度学习,内化成鉴赏规律,达到迁移运用并重新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和认识的目的。
三、群文阅读任务学习群教学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笔者就“怀古咏史诗群文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群文阅读任务学习群的方法来提升学习鉴赏诗歌的时效性。
(一)群文阅读学习任务群确立的依据
高一下册《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若按传统单篇授课,学生可能会驻足于单首诗的学习,无法触类旁通到怀古诗一类上。而“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凭吊先贤激励后进……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索,这些体验和思考对高中学生来说是值得内化的价值。那如何让鉴赏水平不高的高一学生能快速、有效地掌握怀古咏史诗鉴赏呢?笔者一改过去单篇教学的课堂模式,精选了高一高二课文《咏怀古迹·其三》《念奴娇·赤壁怀古》《蜀相》三首唐宋诗词,把它们组成以“感慨身世 关照自我”为主题的怀古咏史诗学习任务群。另外,鉴赏诗歌需要知人论世,而学生在高一时已经学习了苏轼的《赤壁赋》、杜甫的《秋兴》《登高》,学生基本了解了两位诗人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这便于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完成三首懷古诗的群文阅读鉴赏。
(二)课前导学任务要具体可操作
群文阅读课堂容量大,教师要根据确定好的群文阅读目标,以学习任务为导向,设计好课前导学任务,这是完成群文阅读的前提条件。具体可操作的导学任务布置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的放矢,这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探究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怀古诗群文阅读第一课时确立的学习任务群是以赏析“借古抒怀”抒情手法为阅读任务,着重让学生学会借助比较古人与诗人的人生经历的相似或相反之处来领悟情感,因此设计了几个导学问题直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自主阅读鉴赏。问题:所选古诗诗人所临古迹在哪里?所忆古人是谁?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从文本中捕捉有关描写古人的句子概括古人古事,探讨古人形象。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其情感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达的?提示:鉴赏关键点是寻找古人与诗人之间人生际遇的相似或相反点作为抒情的连接点,连接点可从古人与诗人的才貌(情)、年龄、官职、政治理想、人生际遇(事业、待遇、结局)等角度做比较。诗人的经历可借助注释及导学案提供的知识储备概括。最后,依表格总结怀古诗特点。
表格横向上要求从文本中寻找并概括古人的形象,培养了学生文本阅读的习惯,这是对传统诗歌教学的守正,古人与诗人人生际遇的比较使诗人情感直观体现;纵向上使看似独立鉴赏的三首诗形成有机关联,有利于学生最后从标题、古人与诗人人生际遇的比较(类比或对比)、思想情感等方面比较来阅读群文总结怀古诗的特点,从而完成群文阅读鉴赏任务。
另外,导学案要拓展学习资源,提供知识储备,包括鉴赏作者经历、背景介绍或有关美文推荐,学生借助大量阅读自主深度鉴赏诗歌。学生在自主研读完成导学任务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合作生成探究成果,教师只根据学情做适当的引导与点拨。
(三)作业布置要重视知识的拓展和迁移
群文阅读的课后作业同样要能让学生温习知识而又能拓展迁移,能有效地打通课堂与高考的连接脉络,快速形成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建构运用能力。
此群文鉴赏第一课时作业是:①根据今天所学的赏析怀古诗的方法自主阅读鉴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并与前面三首诗比较一下用典有什么新特点。此作业设计让辛词与前面的群文构成另外一组群文比较阅读,既巩固了课堂赏析借古抒怀的方法,探究了借古抒怀手法有借古伤己、借古讽今等类型,又能体会其用典特色(古人可一人可多人,可正用可反用)构成第二课时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形成较为完整的鉴赏知识体系。②自主赏析群文中诗人登临古迹主要选择了哪些具体景物来写?景物有什么特点?(主要抓景物前后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来鉴赏)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并归纳总结出此类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此作业成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以探究“景情关系”为主题的学习任务,帮学生重温鉴赏景物特点的方法,厘清“景—境—情”的关系,补充完整怀古咏史诗抒情手法。
第二课时的作业设计着重于对两节课知识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第一道作业所选诗歌是杜甫《咏怀古迹·其一》,以高考模拟题的形式呈现:问题①本诗是杜甫暮年寓居夔州时所作,请说说末尾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问题②这首诗和写于同一时期的《登高》《阁夜》一样,既抒写了诗人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又体现了他心忧天下的情怀,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笔者认为,课内教学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外,还需服务于高考。此题设计让学生既能巩固比较阅读鉴赏怀古诗的方法又能熟悉高考题型及解答技巧,以此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这也是诗歌平常教学需要坚守的原则。第二道作业是作文片段训练:请选择你曾经探寻过的某处名胜古迹,再次感受最能触动你心的地方,并就此写一段话抒思古之幽情,还自我之情愫,字数为300字左右。
阅读必然要拓展到写作上,学生从阅读中学会了写文章要懂得取舍人、事、景,为议论、抒情服务。从群文阅读中能更深刻地体悟情感获得的审美体验,与我们的生活产生共鸣,重新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和认识,并外化成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情感得以熏陶,审美鉴赏、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此游记片段训练了学生叙议结合的写法,使他们在关注形象思维的同时注重理性思考,同样符合高一学生写作由记叙文向议论文过渡的规律。
以上是课堂上运用群文阅读教学的一個具体案例。当然,教无定法,群文阅读视域下课堂教学要创新还有许多地方值得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
总之,新课标下诗歌群文阅读比较既是一种高考命题方式,又是一种思考习惯,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又是一种创新思维。日常诗歌课堂教学渗透群文阅读比较思维重构教学模式可以让课堂重现活力,能有效地解决“碎片化”“浅表化”“低效性”的诗歌教学现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科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62-66.
[2]杨淑延.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