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恒 马 跃,2 崔靓玉 徐艳春,2,3 杨淑慧*
(1.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哈尔滨,150040;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哈尔滨,150040;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40)
毛发是一种最常见、易存储、抗污染能力强的生物材料[1-2],含有多态性蛋白质、激素和DNA等,可以提供动物个体的生物学信息[3-5]。其中DNA所能够提供的遗传信息最为丰富,不仅用于物种鉴定,还可用来推断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种群遗传结构、追溯个体间的血缘关系等[6-7]。但是这些信息的挖掘潜力受限于DNA的质和量,DNA质量越低实验分析越困难。
毛发与其他组织一样,具有核DNA(nuDNA)和线粒体DNA(mtDNA)。毛干形成后期主要是细胞的角化,这一过程伴随着nuDNA的降解,除了角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以外,其他的部分逐渐断裂、降解、消失[5]。最后存留的DNA片段很小,而且含量极低。mtDNA的拷贝数是nuDNA的数百倍,且处于细胞质的线粒体中,保存的机会较高[5]。因此,通常情况下,可以从毛干角化组织中获得足够的mtDNA用于PCR扩增[8],而nuDNA则非常困难。虽然经过大量尝试,对于nuDNA上遗传标记的分析仍然达不到稳定、可靠,除了PCR扩增成功率低以外,还可能出现等位基因缺失和杂峰等问题[9-12],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毛干中提取的DNA不能用于核遗传标记的分析。
我们前期研究中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提取效率低下。我们改进了提取方法,从毛干中得到的DNA可用于微卫星等核基因的分析(另文报道),但是无法用于基因组的测序。主要原因是毛干DNA中混有大量的细菌DNA,其数量远远超过动物DNA。这些细菌DNA主要来自毛发表面和经断裂处进入髓质的环境细菌。只要有效去除细菌DNA,有效富集动物DNA,就可以在高通量测序中获得足够的动物序列。
去除细菌DNA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把毛发在提取DNA之前彻底清洗,去除细菌;二是在获得DNA之后,把细菌DNA分离出去。第二种途径通常采用甲基化抗体包被的磁珠,特异性地吸附甲基化丰富的动物DNA,而不吸附甲基化缺乏的细菌DNA,从而达到分离目的。但是这一方法一方面费用十分昂贵,另一方面,操作过程涉及多次移液,会损失大量的动物DNA。因此,清除细菌是最为便捷、便宜的途径。目前清洗毛发的方法有很多,一般常用的方法是用加酶洗衣粉溶液浸泡、冲洗毛发,然后以无菌水漂洗,再用70%—75%的酒精浸泡[13]。洗衣粉溶液也可以用日用洗发水溶液替代。但这些方法清除细菌不彻底,黏附于鳞片内侧和进入毛干内部的细菌无法清除。
我们建立了一种清洗毛发的方法,能够高效、快速地去除毛干上的细菌,且对下游DNA的提取影响不大。这种方法采用常规试剂和仪器,成本低廉,便于推广应用。
实验前将所有的剪刀、刀片、镊子、玻璃器皿等先清洗干净,用高压灭菌锅灭菌,放入烘箱中60 ℃烘干备用。取1张常温、常湿下保存的蓝狐(北极狐,Vulpeslagopus)生皮,在皮张背部用打毛剪从根部剪取毛发约2 g放入烧杯中,加入1%的洗衣粉溶液(雕牌含酶洗衣粉)100 mL,用无菌玻璃棒搅拌2 min,转移到新的无菌烧杯中,加入无菌去离子水清洗2遍。移入75%的酒精中浸泡10 min,放到无菌的培养皿中,超净工作台上将水分自然蒸干(也可以用鼓风式烘箱加速水分蒸发)。用铝箔纸密封,室温保存备用。
用CP513型电子天平(OHAUS,美国)称15份毛发样品,每份7 mg,分别移入15个无菌的1.5 mL离心管中。本实验使用4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来处理毛发样本,每种处理方法做3个重复,标记为I(I#1、I#2、I#3)—IV(IV#1、IV#2、IV#3),最后一组V(V#1、V#2、V#3)作为对照组,清洗之后未加处理。毛干操作步骤如下。
1.2.1 取500 μL SDS溶液(10%)和500 μL NaOH溶液(4 mol/L)加入试管I中,短暂震荡30 s,室温放置15 min,小心移去液体,加入1 000 μL无菌去离子水,震荡30 s,移去液体,重复漂洗1次,移去液体。把毛干移入新的试管,加入1 000 μL 95%的乙醇保存备用。
1.2.2 取1 000 μL溶菌酶溶液(30 mg/mL)加入试管II中,震荡30 s,随后置于37 ℃水浴锅中水浴45 min,移去液体,用1 000 μL无菌去离子水漂洗2遍,再加入1 000 μL 1%的SDS溶液,置于99 ℃水浴中孵育15 min,取出后移除液体,加入无菌的去离子水漂洗2遍,去除液体。向试管III中加入1 000 μL 1%的triton X-100[14],将试管III置于99 ℃水浴中孵育15 min,取出后移除液体,加入无菌的去离子水漂洗2遍,去除液体,移入新管,以95%乙醇浸泡保存备用。
1.2.3 向试管IV中加入1 000 μL的1.5%SDS溶液,短暂震荡30 s,置于65 ℃水浴中40 min,移去液体,随后将毛干放入装有65 ℃ 4 mol/L的NaOH溶液的试管中,用镊子夹住毛发,上下摆动,20 s后,迅速拿出,用去离子水冲洗3遍。移入新管,以95%乙醇浸泡保存备用。
为了进一步验证NaOH溶液处理的有效性,增加两组实验,将处理时间从20 s延长到35 s和50 s,其他处理过程不变,样本分别标记为IV(IV#135、IV#235、IV#335),IV(IV#150、IV#250、IV#350)。
在超净工作台内,将毛发样品取出室温下放置5 min以上,使乙醇自然挥发。转至1.5 mL的无菌离心管内,按原样编号。用剪刀把样品剪碎,每个试管中加入400 μL TNE缓冲液(10 mmol/L Tris-HCL、10 mmol/L EDTA、100 mmol/L NaCl,pH=8)、45 μL蛋白酶K(10 mg/mL)、45 μL DTT(0.15 mol/L)和35 μL SDS(10%),稍微震荡混匀,56 ℃水浴中消化4 h后,再加入30 μL 10 mg/mL的蛋白酶K,继续消化3 h,随后使用动植物基因组磁珠法提取试剂盒(中科雷鸣,中国北京)进行提取,具体操作步骤见说明书。
为了确定提取成功,以蓝狐mtDNA上一个142 bp的片段和细菌pDNA上一个187 bp的片段为标记,分别进行PCR扩增。pDNA扩增引物Np为F:5′-CATGAAGTCGGAATCGCTAGTAATC-3′,R:5′-CTACGGCTACCTTGTTACGACTTC-3′;mtDNA片段扩增引物Nmt为F:5′-CACGTCGTATACCAACGCCT-3′,R:5′-GG- GTTGTCCTAGGAGTGCAAA-3′;2对引物的Tm均为56 ℃,可采取同样的扩增体系和扩增程序。
扩增反应在10 μL体系中进行,PCR反应体系含有2×RapidTaqMaster Mix(南京维诺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 μL,上下游引物(10 μmol/L)各0.3 μL,DNA模板2 μL,去离子水2.4 μL。混匀后瞬时离心,用9700型PCR扩增仪(GeneAmp,美国)进行扩增。扩增程序为:95 ℃预变性3 min;95 ℃变性20 s,56 ℃退火20 s,72 ℃延伸20 s,35个循环;循环结束后72 ℃延伸5 min。采用同样的扩增体系和扩增程序。
从2个扩增反应中各取1.5 μL的扩增产物进行混合,在1.5%琼脂糖胶进行电泳分离,电泳缓冲液为1×TAE,100 V下电泳22 min。
为了检测不同处理方法对细菌清除的效果,以动物的mtDNA和细菌的质粒DNA(pDNA)为目标,通过相对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相对Ct值。mtDNA的扩增引物(Nmt)和pDNA的扩增引物(Np)仍采用前述引物。为了提高扩增的特异性,将Tm都提升到60 ℃。二者的扩增体系和扩增条件相同。
PCR扩增体系为10 μL,包括1 μL DNA溶液、5 μL TB Green Premix ExTaqII(Takara,大连),上下游引物(10 μmol/L)各0.4 μL和3.2 μL去离子水。扩增条件为95 ℃预变性30 s;95 ℃变性5 s,60 ℃退火34 s,72 ℃延伸30 s,40个循环;循环结束后72 ℃延伸10 s。反应用CFX384 Real-Time System 荧光定量仪(BIO-RAD,美国)完成,在每一个循环延伸步骤结束后立即收集荧光信号并显示结果。
用mtDNA的Ct值(Ctm)与细菌pDNA的Ct值(Ctb)的比值及它们Ct值的变化情况作为衡量细菌清除效果的标准,比值越低,pDNA的Ct值升高的越多,说明细菌的pDNA拷贝数越少,处理效果越好。
为了验证上述实验中已经成功获得了毛干DNA,以提取的DNA溶液作为模板,扩增蓝狐mtDNA上142 bp的片段和细菌pDNA上187 bp的片段。如图1,所有的处理都可以同时扩增出2个目的片段,说明这些处理中都成功提取到DNA,但都没有把细菌完全消除干净。泳道5上除了2条目的片段之外,还在下面出现了明显的引物二聚体,而且目的片段的信号强度比前几个泳道有所降低,尤其是细菌pDNA的片段信号衰减相对明显,说明所提取的DNA总量有所减小,细菌DNA的量减少更明显。
引物Nmt和Np的熔解曲线如图2所示,它们的熔点峰值分别为82.5 ℃和87 ℃左右,熔解曲线峰值点高度重合,且仅有1个峰值点,说明引物无二聚体,无非特异性扩增及其他外源DNA污染,引物设计完全符合实验要求,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图1 蓝狐毛干在4种方法处理下mtDNA和细菌pDNA的扩增产物的电泳图Fig.1 Electrophoretic gram of amplicons of mtDNA and bacterial pDNA using DNA extracted from blue fox hair shaft cleaned with 4 different methods 注:M为DL2000 DNA marker;泳道1—3为样本I#1—III#1;泳道4为对照样本V#1;泳道5为样本IV#1在65 ℃的4 mol/L NaOH中保留20 s Note:M is DL2000 DNA marker.Lane 1-3 are sample I#1-I#3.Lane 4 is control sample V#1.Lane 5 is sample IV#1 treated 4 mol/L NaOH at 65 ℃ for 20 s
图2 引物Np和Nmt的熔解曲线Fig.2 Melt curves of primers Np and Nmt
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未经处理的毛干(V#1—V#3样本)中提取的总DNA中,mtDNA与细菌pDNA的Ct值分别是(15.53±0.15)、(16.82±0.03),其比值为(0.923±0.009)。以这一比值为基准评估不同方法清洗后质粒DNA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在常温下经过SDS和NaOH双重处理、溶菌酶处理以及Triton X-100处理,I—III样品中mtDNA的Ct值分别为(17.86±0.42)、(16.15±0.48)和(16.23±0.45);pDNA的Ct值为(16.98±0.10)、(17.02±0.18)和(17.14±0.14)。mtDNA与pDNA的Ct值之比均接近对照组的水平,分别为(1.052±0.026)、(0.949±0.037)和(0.947±0.033)。这表明这3种处理方法都未能有效洗脱毛发上的细菌。当把样品在65 ℃的NaOH中保留20 s,mtDNA和pDNA的Ct值分别为(23.653±0.036)和分别为(26.6±0.345),二者之间的比值为(0.889±0.01),pDNA的Ct值有明显变化,平均提高了(9.8±0.395),说明这一处理方法使细菌DNA的拷贝数明显下降,而mtDNA的相对比例也有所提高,二者的差异扩大了近10倍。
为了进一步验证NaOH溶液中处理的时间对细菌DNA清除效果的影响,在20 s的基础上,分别延长到35 s和50 s,其他实验步骤不变。结果显示,当处理时间延长到35 s时,其中一个样本(IV#135)的mtDNA和pDNA均无数值显示,另外两组(IV#235,IV#335)的mtDNA的Ct值分别达到25.53和26.45,pDNA的Ct值分别为28.50和30.22,较处理20 s相比,分别提升了(2.33±0.42)和(2.85±0.43),这说明将温度提升到35 ℃时,此方法对细菌DNA和mtDNA的影响基本相一致,还可能导致提取失败。当处理时间延长到50 s时,在DNA洗脱过程中,磁珠由原来的分散状态转变为凝聚状态,反复震荡也无法分散,使后续步骤无法进行。所以,就目前的方案而言,最佳处理时间为20 s左右即可。
图3 4种处理方法(I—IV)与对照组(V)mtDNA和pDNA的Ct值的比较Fig.3 Comparison of the Ct values of mtDNA and pDNA among the four cleaning methods and the control group
由于毛干具有稳定的化学结构、取材便利及易保存等特点[7],人们将其视为获取动物DNA的重要来源。很多文献报道使用从毛干中提取的DNA做PCR扩增时,实验结果大都不尽人意,尤其是nuDNA扩增的成功率极低。虽然人们从提取方法、扩增条件等方面进行优化,但也难以获得有效提升[9,15]。
本研究首先评估了毛发经过普通清洗后(样本V),获得的总DNA可以同时扩增出mtDNA和细菌pDNA的目的片段,显示二者同时存在(图1)。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显示,mtDNA和pDNA的Ct均值分别为(15.53±0.15)和(16.82±0.03),二者的比值为(0.923±0.009)。说明细菌DNA的数量与动物的mtDNA相差不多。因为nuDNA比mtDNA低至少3个数量级[16],所以如果细菌DNA在总DNA中占优势,nuDNA的扩增效率就会受到显著影响。因此在DNA提取之前清除细菌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以样本V为基准测试了4种处理方案的效果。方案I中采用去垢剂SDS和NaOH处理,期望通过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NaOH共同对细菌进行裂解,但是pDNA和mtDNA的拷贝数并未发生差分。方案II中采用溶菌酶来裂解细菌,达到消除的目的。但是虽经长时间的作用(45 min),也没有把pDNA和mtDNA的拷贝数进行有效差分,说明溶菌酶的作用效率不高。方案III中采用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提高体系的浸润性和细菌的洗脱效果,但也没有获得满意的效果。方案IV中采用了热的高浓度NaOH(65 ℃,4 mol/L)短时间作用(20 s),达到了2种DNA的有效差分,pDNA的拷贝数下降了3个数量级而使动物DNA成为优势(图3)。
以上结果说明,第一,细菌对毛干的黏附力很强,采用洗衣粉溶液、阴离子去垢剂和碱液等一般的方法无法彻底清除;第二,细菌的裂解比较困难,溶菌酶等温和条件不能达到满意效果,只有通过热的强碱溶液才能裂解,并从毛干上脱落下来。
然而,延长强碱的处理时间(从20 s延长到35 s和50 s)未能获得更好的效果,相反,还严重影响了DNA提取效率,甚至引发了磁珠的凝聚。推测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在较高温度下延长作用时间之后,强碱破坏了毛干结构并进入毛干,裂解了残存的DNA;二是强碱进入毛干后,在下游的漂洗步骤中不能有效漂洗出来,强碱被带入磁珠捕获步骤,改变了磁珠表面性质,引发凝集。
综上所述,采用热的强碱溶液可以有效清除毛干上的细菌DNA,65 ℃时最佳处理时间在20 s左右。虽然未对温度进行梯度测试,但也不推荐使用65 ℃以上的高温,避免强碱对毛干和DNA的降解作用过于激烈。另外,本研究仅测试了蓝狐的毛干,包括针毛和绒毛。但是,哺乳动物毛发结构和化学组成大同小异,应该具有普遍意义。而鹿科(Cervidae)动物的毛干属于薄壁中空的结构,承受强碱作用的能力较低,作用时间可能更要缩短,需要另行摸索。